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寧夏斫琴匠人:“一刨一鑿”傳承千年古音

發布時間:2022-10-20 15: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銀川10月19日電 題:寧夏斫琴匠人:“一刨一鑿”傳(chuan) 承千年古音

  中新網記者 於(yu) 晶

  斫琴——一項傳(chuan) 承千年的老手藝。時至當下,會(hui) 彈奏古琴的人不多,懂得斫古琴的人更少,既會(hui) 彈琴又會(hui) 斫琴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寧夏銀川市斫琴匠人馬光明,不僅(jin) 通曉古琴音律,還會(hui) 斫琴。十幾年來,他憑一顆匠心,在一刨一鑿中斫製出一張張古琴,傳(chuan) 承著千年古音。

  10月19日,記者走進馬光明的工作室,隻見他口罩遮住半張臉,小心翼翼地推著刨子,木灰在燈下紛飛揚起,身形瘦長的古琴木胎搖身一變,成為(wei) 載滿華麗(li) 紋飾與(yu) 符號的樂(le) 器。

  古琴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撥奏弦鳴樂(le) 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2003年,古琴被聯合國列入“人類口頭與(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2006年,古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製作古琴的技藝則被雅稱為(wei) “斫琴”。近年來,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不斷加強,古琴彈奏及製作技藝也逐漸複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光明走上了彈琴、“斫琴”之路。

  “古琴麵板上所有的線條、弧度,都是用刨子、鏟子、銼刀一點點打磨出來的。”馬光明說,古琴造型看似簡單,製作起來卻非常複雜。

  說話間,馬光明端起一塊桐木琴板,仔細觀察它的年輪紋理,並用指關(guan) 節輕輕敲擊,聽辨音色。“之後還有畫圖、放線、做琴麵、掏內(nei) 腔、合琴、裝配件、避縫、髹漆、推光、裝足等上百道工序,曆時兩(liang) 三年才能製作完成。這樣製成的古琴具備音域寬廣、音色渾厚、餘(yu) 音悠遠等特點,音質是現代機械製琴無法相比的。”馬光明告訴記者。

  多年來,馬光明一直沿用的是唐代流傳(chuan) 至今的古法斫琴。古法斫製古琴,工藝複雜,製作周期漫長,考驗著斫琴師的美術基礎、木工基礎、古琴彈奏功底。選好木材後,至少先晾一年,之後刷60多次天然大漆,每刷一次漆都要把琴放進蔭房半個(ge) 多月,陰幹後才能上第二次。“好琴需得時光磨。斫琴往往不是人選琴,而是琴選人,心不靜根本做不了琴,如果心有雜念,味道就全變了。”馬光明說。

  從(cong) 一方原始的老木,到一床能發出清雅之音的“聖賢之器”,馬光明熟練掌握上百道工序,憑著一股執著勁頭,對每道工序“吹毛求疵”,將斫琴技藝提升至藝術創造之境。

  隨著一把把古琴問世,馬光明也得到了業(ye) 內(nei) 人士和琴友的認可,很多人都慕名找他做琴。

  在馬光明看來,斫琴的過程,不僅(jin) 是打磨一塊木頭,完成一份工藝,更是對於(yu) 文化與(yu) 傳(chuan) 承的又一次思考,古琴技藝需要更多的是傳(chuan) 承和發揚。

  於(yu) 是,馬光明打破製琴賣琴的局限,開始長期提供公益課,向市民們(men) 傳(chuan) 授琴技。馬光明表示,近幾年,隨著古琴的愛好者增多,很多人都專(zhuan) 程來到他的工作室了解並定製古琴,這也讓他對古琴的發展看到了希望。未來,他將以再現古琴藝術風貌、重拾古琴文化記憶、傳(chuan) 承民族文化血脈為(wei) 己任,繼續傳(chuan) 承好發揚好古琴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掌握這門技藝。(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