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十年路 主旋律電影進階為“新主流大片”
開篇語: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新輝煌。報告中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ye) 。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ou) 秀產(chan) 品。
回首過去的十年,廣大的文藝工作者深入社會(hui) ,走進基層,挖掘傳(chuan) 統,守正創新,在各個(ge) 藝術領域中不斷求索,以廣大人民喜聞樂(le) 見的形式來講好中國故事,以藝術審美來展現中國老百姓的真實生活,弘揚中國人民積極進取、努力奮鬥的精神,謳歌新時代、新麵貌、新精神。《北京青年報》從(cong) 今天起推出“中國主旋律這十年”專(zhuan) 欄,多角度、多維度地展示中國文藝這十年的發展道路和成果。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檔,新主流電影再度成為(wei) 引領,首次聚焦中國外交官撤僑(qiao) 幕後的電影《萬(wan) 裏歸途》一路強勢,成為(wei) 國慶檔的票房冠軍(jun) ,這也是新主流電影連續第四年領跑國慶檔票房。十年來,人們(men) 強烈地感受到,“主旋律”電影越來越好看,中國電影在“中國故事”的題材選擇和敘事方式上越來越成熟,以強觀賞性實現了主流價(jia) 值觀的有效傳(chuan) 播,在銀幕上留下了諸多奇跡,投射著中國電影不斷奮進的身影。
主旋律成新主流電影
十年來,中國電影創作生產(chan) 能力顯著增強,彰顯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中國美學的精品力作不斷湧現,從(cong) 2012年到2022年9月底,中國電影總票房累計高達4327.6億(yi) 元。在這期間,中國電影實現了蓬勃的發展,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全年票房僅(jin) 為(wei) 171億(yi) 元;到了2019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42億(yi) 元,而國產(chan) 電影票房占市場份額比重整體(ti) 穩步增加, 2015年至今,每年票房第一的桂冠都由國產(chan) 電影摘得。
回望近年來中國電影的發展進程,主旋律電影取得了最為(wei) 耀眼的進步。2013年,博納影業(ye) 董事長於(yu) 冬跟徐克導演、黃建新等主創團隊在牡丹江上待了40多天,拍攝了3D大片《智取威虎山》,上映後取得了8.8億(yi) 元的票房,成為(wei) 當年賀歲檔票房冠軍(jun) ,開創了主旋律電影創新表達之路;之後的幾年時間,《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戰狼2》等大片不斷湧現;2019年,中國驕傲三部曲——《烈火英雄》《中國機長》《決(jue) 勝時刻》在銀幕上再度點燃了主流大片的觀影熱情,《攀登者》填補了中國電影登山題材的空白;2021年,中國新主流影片有30部之多,成為(wei) “中國敘事”的最佳載體(ti) 。除了《長津湖》外,引發關(guan) 注的還有張藝謀導演的諜戰片《懸崖之上》、“中國勝利三部曲”之一的《中國醫生》、重現李大釗從(cong) 容赴死革命經曆的《革命者》、第3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守島人》以及《1921》等等,這些影片都在創作中不斷尋找與(yu) 當下觀眾(zhong) 的“對話”,契合中國觀眾(zhong) 對於(yu) 中國故事和價(jia) 值觀的認同。
可以說,主旋律電影不斷發力,勇於(yu) 打破固有模式,嚐試著與(yu) 藝術規律和市場進行更為(wei) 親(qin) 密的接洽,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最終形成了主旋律影片的商業(ye) 化和商業(ye) 電影的主流化。這些影片藝術質量上乘、震撼觀眾(zhong) ,獲得了好口碑的同時還拿下了高票房,完成了電影產(chan) 業(ye) 升級的需求,成功進階到了“新主流電影”的發展階段。
在中國電影人的不懈探索下,新主流電影屢屢“破圈”,頭部效應明顯,目前在中國電影影史票房榜上,《長津湖》《戰狼2》兩(liang) 部新主流大片,分別以57.95億(yi) 和56.94億(yi) 的票房成績,牢牢地占據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位置。再以國慶檔為(wei) 例,從(cong) 2019年以來,《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xiang) 》《長津湖》《萬(wan) 裏歸途》幾部新主流大片成為(wei) 4年來國慶檔絕對的領跑者,成功帶動了重要檔期的電影大盤增長。
平民角度、青春敘事引發共鳴
新主流電影成功的背後是否有規律?博納影業(ye) 董事長於(yu) 冬認為(wei) ,電影是時代的映射,真正的好電影一定是契合時代浪潮、反映人民心聲的電影。 一部電影的成功,一定是對現實社會(hui) 有觀照的,與(yu) 當下的觀眾(zhong) 產(chan) 生強大的共鳴性,“今天的中國觀眾(zhong) 更希望銀幕上的英雄是中國人的英雄,更希望在銀幕上看到中國人的情感故事。這種自信心和文化認同的背後,其實就是我們(men) 祖國的強大和人民心中的幸福感。”
新主流影片將視點對準了普通人和個(ge) 體(ti) ,使得主流價(jia) 值觀和國家情懷寄於(yu) 普通個(ge) 體(ti) 表達出來,用具有感染力、穿透力的藝術形象打動了人心。比如, 《中國機長》《烈火英雄》《平凡英雄》構成的“英雄係列電影”展現了平凡人的英雄,主人公都來自於(yu) 中國每一個(ge) 普通的家庭;電影《中國醫生》在第一時間趕赴武漢,深入大街小巷,見證武漢浴火重生時的感動,將最真實的抗疫故事搬上銀幕,打動了無數觀眾(zhong) 。
另一方麵,新主流電影推動了當代電影人以現代電影的製作理念去做電影,符合年輕人的觀影習(xi) 慣,其氣氛、節奏、美學追求,都要跟今天年輕人的口味高度吻合,貼近當代年輕人的思想和價(jia) 值觀。比如,電影《戰狼》融合動作、戰爭(zheng) 等多種元素,以小人物的成長映照民族精神;《1921》回到百年前的曆史現場,全景式再現平均年齡僅(jin) 28歲的熱血青年們(men) 的“青春態”;《我和我的祖國》從(cong) 小人物的視角切入,展現人民群眾(zhong) 與(yu) 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曆史瞬間;電影《革命者》以李大釗行刑前的38小時為(wei) 敘事時間,展現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視死如歸的革命豪情和為(wei) 民族犧牲的青春熱血。《紅海行動》的導演林超賢就表示,他滿足了年輕人想象中海軍(jun) 為(wei) 國效力的熱血形象,把中國海軍(jun) 拍得“有型、炫酷”。
新主流大片仍在不斷突破
《長津湖》係列電影可謂中國主旋律電影的一個(ge) 重要裏程碑,是整個(ge) 中國電影的一次全行業(ye) 的合力托舉(ju) 。這個(ge) 係列的成功為(wei) 新主流大片的創作開辟了一種全新藝術路徑——既能夠忠於(yu) 曆史、不拘細節,又能夠達到視聽語言的創新和製作水準的升級,從(cong) 人性深度呈現家國話語體(ti) 係的多元性和深度。這種貼近時代主題的創作趨勢得到了心靈的共鳴和認可,讓“新主流電影”成為(wei) 爆款的代名詞。
而一部新主流大片的創作過程是對整個(ge) 電影工業(ye) 成熟度的全方位考驗,《長津湖》代表了中國電影先進的工業(ye) 化水準。《長津湖》的特效、製作、類型化敘事均達到全球頂級水平。該影片片尾字幕將近8分鍾,列出了全體(ti) 主創人員的名字。這8分鍾,致敬的是《長津湖》背後1.2萬(wan) 名工作人員。出品人於(yu) 冬表示,“《長津湖》這部電影的主創和幕後都是非常強大的,有超過一百家的全球特效公司在為(wei) 這部電影服務。”
可喜的是,現象級的新主流大片不斷湧現,也在不斷地進行著自我挑戰與(yu) 題材刷新。2019年國慶檔三強之一的電影《攀登者》不僅(jin) 留下了中國人“為(wei) 國攀登”的精神圖譜,還填補了類型空白。從(cong) 《攀登者》起,中國終於(yu) 有了硬核登山類的電影,突破和拓展了當下世界電影以泛記錄風格來拍攝登山電影的創作模式。今年的電影《萬(wan) 裏歸途》之所以能夠扛起國慶檔的票房大旗,與(yu) 題材的新鮮度很有關(guan) 係,該片填補了中國電影題材的空白,揭秘了文官撤僑(qiao) 背後的艱辛與(yu) 博弈。
十年間,主旋律電影完成了向新主流大片演變的自我迭代,還在步履不停地探索更多可能,契合中國電影觀眾(zhong) 對於(yu) 本土題材、本土心靈的需求,用細膩的中國敘事、感人的家國情懷,將向上向善的能量注入觀眾(zhong) 內(nei) 心,成為(wei) 記錄中國繁榮發展的現實方式。
文/本報記者 肖揚(來源: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