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發布時間:2022-10-21 11:20:00來源: 人民日報

  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首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談體(ti) 會(hui) 、謀發展、話落實。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們(men) 信心滿懷。

  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黨(dang) 組書(shu) 記、應用研發首席科學家孟祥飛代表說,過去十年,我國超算實現了從(cong) 千萬(wan) 億(yi) 次到億(yi) 億(yi) 次,再到新一代百億(yi) 億(yi) 次的跨越,不斷攀登世界超算之巔。如今,每天在“天河”係列超級計算機上運行的計算研發任務超過1.5萬(wan) 項,來自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數十個(ge) 領域的8000多個(ge) 科研企業(ye) 、政府機構團隊在“天河”上開展技術研發。

  科技創新沒有終點,麵向未來,我們(men) 將站在更多技術的前沿,更需要自立自強。孟祥飛說:“我們(men) 將持續創新突破,將超級算力打造成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的強大生產(chan) 力,讓自主創新更廣泛地融入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和數字經濟發展,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提供動力支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開放創新生態。我們(men) 將全麵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營造崇尚科學的學術氣氛,持續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複旦大學信息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院長遲楠代表說。

  遲楠介紹,近年來,複旦大學在學科建設上注重創新引領,重點推進與(yu) 世界一流高校及科研機構在“高精尖”前沿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積極牽頭推動關(guan) 乎人類命運和未來福祉的國際大科學計劃,積極構建麵向全球的高水平科研育人國際合作夥(huo) 伴網絡。“在學校的總體(ti) 規劃下,學院不斷推動搭建世界級科研平台,加強與(yu) 世界頂尖大學的科研合作,加強國際協同創新及成果全球傳(chuan) 播推廣,激發全球創新活力。”遲楠說。

  人才是第一資源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在這樣的好時代,隻要肯努力,普通工人也能成為(wei) 國家棟梁之材,也有人生出彩機會(hui) 。”攀鋼工程公司修建分公司焊工培訓中心焊工教師梁恩榮代表說,這些年,黨(dang) 和國家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讓一線的勞動者更有動力,一係列人才激勵政策的實施,讓技能人員的成長道路更寬。

  從(cong) “焊工”成長到“焊匠”,梁恩榮見證了“攀鋼造”在神舟飛船、華龍一號、港珠澳大橋、西氣東(dong) 輸等大國重器和大國工程上的身影。她先後攻克60餘(yu) 項技術難題,獲發明專(zhuan) 利授權7項,2012年轉崗成為(wei) 焊工教師後,累計培訓學員5000餘(yu) 人次。“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決(jue) 心。”梁恩榮說,她將繼續深耕焊接行業(ye) ,弘揚工匠精神,用心培育新人,帶動更多人特別是青年一代參與(yu) 到技能報國的實踐中。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我們(men) 要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花坪小學副校長劉發英代表說。劉發英多年致力於(yu) 對困難學生的幫扶,從(cong) 2005年開始,利用業(ye) 餘(yu) 時間開展網絡助學,17年間募集愛心助學金3000餘(yu) 萬(wan) 元,幫助了4600多名困難學生,他們(men) 中有不少已成為(wei) 家鄉(xiang) 建設的中堅力量。

  “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教育是人類傳(chuan) 承文明和知識、培養(yang) 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我要認真學習(xi) 領會(hu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回到家鄉(xiang) 後繼續努力,助力教育均衡發展結出更多碩果,讓更多山區孩子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讓他們(men) 成長為(wei) 建設祖國的棟梁之材。”劉發英說。

  創新是第一動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you) 化配置創新資源……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有關(guan) 科技創新的表述,為(wei) 我們(men)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第五十四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代表說。

  “目前,搶占空天信息競爭(zheng) 製高點、發展相關(guan)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又一次戰略機遇。找準、彌補天基信息係統的薄弱環節十分必要。”孫晨華表示,將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作為(wei) 一名科研人員,我將更加刻苦鑽研、創新求索。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就是我的奮鬥目標。”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充分肯定了教育、科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作為(wei) 一名高校教育科技工作者,我備受鼓舞。”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工業(ye) 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張立同代表介紹,西北工業(ye) 大學以科技創新鑄國之重器,為(wei) 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張立同所在的材料學科建有30多個(ge) 國家級和省部級平台,承擔著眾(zhong) 多研究項目,破解了材料科學與(yu) 工程領域眾(zhong) 多難題,形成了“產(chan) 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學科發展特色。“奮進新征程,我們(men) 將繼續努力,為(wei) 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做出更大的貢獻!”張立同說。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營造有利於(yu) 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廣東(dong) 省韶關(guan) 市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組組長周姍代表對此深有感觸。她所在的公司是一家致力於(yu) 現代農(nong) 業(ye) 技術開發和推廣的中小企業(ye) ,曾經也受困於(yu) 前期科研經費不足、關(guan) 鍵技術人才短缺等難題。後來,當地有關(guan) 部門主動介入,委派專(zhuan) 家一對一上門指導,幫助公司建立了農(nong) 技推廣驛站、博士工作站、全產(chan) 業(ye) 鏈實踐基地。2021年,公司被認定為(wei)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我要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帶回科研和生產(chan) 一線,和我的同事們(men) 一起努力,讓技術攻關(guan) 和成果轉化更為(wei) 精準高效。”周姍說。

  (本報記者楊彥帆、李欣怡、郭玥、王明峰、王昊男、常欽、王瑨、龔仕建、程龍、戴林峰;統籌:祁嘉潤)(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