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最原始鳥類“熱河鳥”最新研究:嗅覺更好、日行主導

發布時間:2022-10-25 10:2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最原始鳥類“熱河鳥”最新研究:嗅覺更好、日行主導

  包含熱河鳥的鳥類齶區及眶後骨對比圖。 胡晗 供圖

  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確定最原始鳥類之一的中國熱河鳥是最早食果鳥類生態習(xi) 性之後,英國牛津大學瑪麗(li) 居裏學者胡晗研究團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研究團隊通過最新合作研究,又進一步揭示熱河鳥在早期鳥類演化方麵具有較好嗅覺、以日行為(wei) 主導的生態習(xi) 性,填補了從(cong) 始祖鳥到今鳥型類之間的空白。

  合作團隊對熱河鳥頭骨特征及生態習(xi) 性的這項後續研究重要成果論文,10月24日在國際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林奈學會(hui) 動物學雜誌》(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線發表。研究人員在之前數據基礎上,對熱河鳥進行詳盡的頭骨解剖學描述,進一步確定其整體(ti) 原始而喙部特化的頭骨特征,並基於(yu) 大量標本確定其前頜-上頜-下頜的齒列信息。同時,本項新研究還揭示熱河鳥相對較好的嗅覺以及日行性的生態習(xi) 性,使得人們(men) 對於(yu) 這一關(guan) 鍵化石鳥類有了更加全麵的認識。

熱河鳥STM3-8化石標本的腦顱部分三維模型截圖。 胡晗 供圖

  熱河鳥STM3-8化石標本的腦顱部分三維模型截圖。 胡晗 供圖

  合作團隊介紹說,此項研究中涉及的重點標本——熱河鳥編號STM3-8化石標本上的腦顱部分保存較為(wei) 立體(ti) ,因此能夠揭示部分腦部信息,填補從(cong) 始祖鳥到今鳥型類之間的空白。該標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yu) 現生鳥類,熱河鳥的腦部形態整體(ti) 更接近於(yu) 始祖鳥。

  針對嗅球的相對大小對於(yu) 脊椎動物的嗅覺具有重要的指示性意義(yi)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熱河鳥的嗅球相對大小加入其他鳥類和非鳥恐龍的數據中進行比較,證明熱河鳥可能具有相較於(yu) 其他早期鳥類(如始祖鳥和孔子鳥)更好的嗅覺能力,而較好的嗅覺可能在其取食、方向識別、個(ge) 體(ti) 識別等方麵發揮作用。

熱河鳥STM3-8化石標本的鞏膜環複原及測量示意圖。 胡晗 供圖

  熱河鳥STM3-8化石標本的鞏膜環複原及測量示意圖。 胡晗 供圖

  與(yu) 此同時,合作團隊還基於(yu) 重點標本複原出熱河鳥的鞏膜環結構,並依據鞏膜環的內(nei) 外直徑比例對熱河鳥的視覺(日夜習(xi) 性)進行分析。其結果顯示,熱河鳥具有日行的生態習(xi) 性,從(cong) 而支持了在鳥類演化初期日行行為(wei) 模式占主導的假說。現生鳥類也以日行性偏多,而日夜習(xi) 性在非鳥獸(shou) 腳類恐龍中則分布更加均勻,這意味著在鳥類剛剛起源或起源後不久,可能即發生了趨向於(yu) 現生鳥類的日夜習(xi) 性轉變。

根據此次熱河鳥研究成果繪製的漫畫(燁子/繪)。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根據此次熱河鳥研究成果繪製的漫畫(燁子/繪)。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據了解,鳥類在早白堊世(距今約1.35億(yi) 年至1.2億(yi) 年)時的輻射演化是陸地生態係統演化曆程中的重要事件。熱河鳥是除始祖鳥以外唯一具有骨質長尾的原始鳥類,其基幹鳥類的分類位置和獨特的身體(ti) 結構,令它一經發現便成為(wei) 世界聞名的“明星物種”。

  2022年8月,合作團隊通過熱河鳥化石研究發表《鳥類食果和可能傳(chuan) 播種子的最早證據》成果論文,揭示了最早的鳥類食果習(xi) 性,意味著在鳥類演化的最初階段,很可能就已扮演為(wei) 植物傳(chuan) 播種子的媒介角色,即早期的食果鳥類很可能協助了結果植物的擴張,而果實這一優(you) 質食物也可能擴大了早期鳥類的演化可能性。(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