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周年紀念演出收官 北京國際音樂節如何書寫“中國故事”?
剛過去的10月,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度過了25周年的紀念日,並結束了多場紀念演出。1998年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橫空出世,從(cong) 名家名團紛至遝來,到“中國概念”首度提出;從(cong) 重磅歌劇連續上演,到委約創作蔚為(wei) 大觀;從(cong) 全新舞台理念多元實踐,到時尚地標完美融合……25年來,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踔厲奮發,守正創新,搭建起文化建設成果展示平台、文化建設經驗交流平台、文化創新發展合作平台、講好中國故事傳(chuan) 播平台。2022年時值北京國際音樂(le) 節25周年之際,新京報回顧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舉(ju) 辦經驗,借此探討古典樂(le) 壇的“中國故事”如何書(shu) 寫(xie) 。
開闊視野
注重交流互鑒用《千裏江山》致敬新時代
9月24日19:30,保利劇院,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交響樂(le) 團聯盟主席、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藝術委員會(hui) 主席餘(yu) 隆攜手中國愛樂(le) 樂(le) 團,與(yu) 笙演奏家吳彤、琵琶演奏家趙聰、二胡演奏家陸軼文、鋼琴演奏家賀茗、女高音歌唱家方瓊、竹笛演奏家戴亞(ya) ,共同呈現由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交響樂(le) 團聯盟領銜23支交響樂(le) 團聯合委約作曲家趙麟創作的交響音詩《千裏江山》。交響音詩《千裏江山》由餘(yu) 隆倡導和提出創意,在他看來,用這部作品致敬北京國際音樂(le) 節二十五周年榮光曆程有著特殊意義(yi)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是中國第一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古典音樂(le) 節,音樂(le) 節的成立對中國古典音樂(le) 事業(ye) 而言是一座裏程碑。新作《千裏江山》是一部致敬曆史、獻禮新時代的作品,不僅(jin) 是向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走過的25周年致敬,更是音樂(le) 節作為(wei) 見證者和參與(yu) 者,向中國音樂(le) 事業(ye) 蓬勃發展的25年致敬。”
國際互動亦是精彩鳴鑼。9月28日,由亞(ya) 洲協會(hui) 特別舉(ju) 辦的北京國際音樂(le) 節25周年特別活動在紐約舉(ju) 辦,音樂(le) 大師伯恩斯坦的女兒(er) 傑米·伯恩斯坦,周龍、杜韻、周天等華裔作曲家以及音樂(le) 評論家肯·史密斯,以對談的形式回顧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在連接中國與(yu) 世界、促進音樂(le) 文化交流的卓越貢獻。
從(cong) 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起,作為(wei) 藝術總監的餘(yu) 隆和音樂(le) 節團隊就秉承著高起點、高水準、國際化的運作準則,在短短幾年內(nei) ,邀請潘德列茨基、傅聰、阿格裏奇、麥斯基等巨匠大師接連到訪,將北京與(yu) 世界頂級古典音樂(le) 演出之間的“時差”徹底消弭。至今25年來,柏林愛樂(le) 樂(le) 團、薩爾茨堡複活節音樂(le) 節、霍格伍德、格魯貝洛娃……一個(ge) 個(ge) 從(cong) 前隻存在於(yu) 電視和唱片封麵上的名字或形象,在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的舞台上向觀眾(zhong) 們(men) 獻上了最真摯精彩的表演。“北京是全國的政治中心,全世界都在通過北京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各項事業(ye) ;北京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這座城市有熱愛藝術的市民。”作為(wei)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藝術委員會(hui) 主席,餘(yu) 隆對這座城市滿懷深情,“我希望音樂(le) 節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同時通過職業(ye) 化的運作,讓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成為(wei) 中國藝術界的典範。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北京是世界看中國的首要窗口,更是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創立迄今,始終肩負與(yu) 世界接軌、為(wei) 文化交流提供平台的責任,在中華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示範引領、擔當作為(wei) ,讓中國觀眾(zhong) 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
紮根行業(ye)
倡導“作品委約” “中國概念”,展現前沿舞台
伴隨國家綜合國力不斷增強,首都北京多維影響力不斷提升,北京國際音樂(le) 節也在逐年成長、發展、壯大,視野不斷縱深,格局不斷拓展,堅持、堅守、堅韌,成為(wei)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奮進的關(guan) 鍵詞。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於(yu) 2001年率先在中國建立“作品委約體(ti) 係”,成為(wei) 與(yu) 世界深度接軌的標誌之一。委約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創作《大提琴協奏曲》,這是中國藝術機構以國際標準和模式與(yu) 世界樂(le) 壇實現交流邁出的新的一步。迄今為(wei) 止,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的委約名錄已有22部作品,委約對象包括潘德列茨基、陳銀淑、霍華德·肖、亞(ya) 倫(lun) ·齊格曼、譚盾、葉小綱、陳其鋼、周龍等國內(nei) 外作曲大家。從(cong)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的舞台到廣闊的世界舞台,以普利策音樂(le) 獎為(wei) 標誌,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的委約體(ti) 係獲得了作曲家們(men) 的積極響應,更贏得了來自世界的尊重與(yu) 認可。
2002年,北京國際音樂(le) 節首先提出“中國概念”。從(cong) 民族音樂(le) 作品專(zhuan) 場到傳(chuan) 統戲劇戲曲的上演,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的舞台向世界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豐(feng) 富瑰寶。在根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展現中國音樂(le) 多樣風貌的基礎上,通過將中國概念與(yu) 建立委約體(ti) 係、“中國歌劇回家”等創新策劃相結合,北京國際音樂(le) 節作為(wei) 新作品走向世界的起點,鼓勵和激發中國當代音樂(le) 家的創作,用世界語言講好中國故事,用作品展現出現代、開放、包容、自信的中國形象。一部部作品,推動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實現了從(cong) “集散地”到“孵化器”、從(cong) “中國風格”到“中國概念”的雙重轉型。
現代歌劇也在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獲得了充分的關(guan) 注,從(cong) 2002年貝爾格歌劇《璐璐》在音樂(le) 節完成亞(ya) 洲首演開始,從(cong) 引發社會(hui) 深思的普利策音樂(le) 獎獲獎作品,到不斷打破傳(chuan) 統觀演模式的浸沒式歌劇,從(cong) 二十世紀的名家名作,到青年作曲家的最新創作,各類現代歌劇、劇場作品在音樂(le) 節不斷刷新觀眾(zhong) 對“新”的印象,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憑借獨特視角,為(wei) 中國觀眾(zhong) 展現著世界歌劇舞台的最前沿景象。從(cong) 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le) 節開始,上演內(nei) 容、風格豐(feng) 富的歌劇作品,為(wei) 觀眾(zhong) 展現歌劇藝術的多樣魅力,成為(wei)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進行節目策劃的原則。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的歌劇演出致力於(yu) 傳(chuan) 頌經典,吸引更多觀眾(zhong) 走近歌劇、感受歌劇、了解歌劇,用耳熟能詳的旋律培養(yang) 觀眾(zhong) 基礎。此後,北京國際音樂(le) 節通過“德奧巨製”樹立國內(nei) 歌劇藝術專(zhuan) 業(ye) 化的標杆,從(cong) 《尼伯龍根的指環》在國內(nei) 首次完整上演的轟動性文化事件,到上演瓦格納、理查·施特勞斯代表性歌劇作品,北京國際音樂(le) 節以一次又一次“國內(nei) 首演”填補著歌劇迷的觀演空白。24屆的過往曆程中,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已經上演了56部歌劇作品,彰顯出音樂(le) 節“藝術至上”的理念。其中有36部作品以“國內(nei) 首演”形式與(yu) 觀眾(zhong) 見麵。
精神培沃
推動文化創新,賦能藝術新生活
1998年,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成為(wei) 觀眾(zhong) 走進音樂(le) 廳的新起點;2010年,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又成為(wei) 了古典音樂(le) 走出音樂(le) 廳的新起點,走進城市空間,將音樂(le) 融入生活,從(cong) 三裏屯到國貿,從(cong) 長城腳下到紫禁之巔,音樂(le) 節的足跡遍布北京的城市地標,讓音符響徹古老又現代的北京,讓古典音樂(le) 成為(wei) 都市文藝生活的新時尚。
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始終高度重視對青年音樂(le) 人才的挖掘與(yu) 培養(yang) 。25年來,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已經成為(wei) 了中國青年音樂(le) 家職業(ye) 生涯中第一個(ge) 重要舞台,邁向世界舞台的第一步。2017年,北京國際音樂(le) 節更是設立“青年音樂(le) 家獎”,以授獎的方式進一步激勵青年人才。2018年,餘(yu) 隆將北京國際音樂(le) 節藝術總監的接力棒交接到鄒爽手中,為(wei) 青年音樂(le) 人才提供平台的宗旨由台前交接到幕後,為(wei) 中國古典音樂(le) 事業(ye) 造血的目標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北京國際音樂(le) 節為(wei) 青年音樂(le) 家提供的舞台不斷升級,頂級舞台匯聚業(ye) 內(nei) 外的期待目光,更自由的策劃彰顯青年音樂(le) 家的無限創造力。
青樹綴新花,創新是文藝生命的基因密碼,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堅持以創新為(wei) 動力,全麵推進藝術生產(chan) 、運營模式、傳(chuan) 播推廣創新,不斷打開傳(chuan) 播古典音樂(le) 文化的新思路,推動文化創新,賦能美好生活。未來,北京國際音樂(le) 節將繼續秉承“藝術至上”的宗旨與(yu) 理念,踐行初心使命之誠、理想信念之堅、使命擔當之重,助力“大戲看北京”新名片打造,為(wei) 首都文藝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貢獻己力。
文/田偲妮
新京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