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鹽堿灘變身豐產田
新華社呼和浩特11月2日電 題:科技賦能 鹽堿灘變身豐(feng) 產(chan) 田
新華社記者連振、劉懿德
黃澄澄的玉米鋪滿院落、堆成小山,村民常迎春和妻子劉煥梅正忙著給玉米倒堆,通過晾曬降低玉米籽粒含水率。看著滿院的玉米,常迎春喜上眉梢,“60畝(mu) 地收了11萬(wan) 斤玉米,平均畝(mu) 產(chan) 1800多斤,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常迎春是內(nei) 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三家子村的村民。村裏原來到處是鹽堿地,“白花花一片,光長苗,不長棒,遇水就澇,天熱就旱”,這是過去大家種玉米的生動寫(xie) 照。“產(chan) 量低、效益差,大家都不願意種地。”他說。
科左中旗位於(yu) 西遼河平原區,蘇打鹽堿化耕地麵積達193.7萬(wan) 畝(mu) ,分布廣泛。這些耕地,土壤鹽分重、堿化度高、肥力低,農(nong) 作物保苗難、生長慢、產(chan) 量低。“玉米平均畝(mu) 產(chan) 僅(jin) 400斤到800斤,由於(yu) 收入低,一些蘇打鹽堿化嚴(yan) 重的地塊長期撂荒。”科左中旗蘇打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示範項目科技組組長王偉(wei) 說。
2020年,科左中旗聯合國內(nei) 有關(guan) 科研單位實施“2萬(wan) 畝(mu) 蘇打鹽堿化耕地改良工程”,三家子村的6700畝(mu) 鹽堿地從(cong) 此獲得新生。
“經多次試驗和分析,我們(men) 選用脫硫石膏、過磷酸鈣、微生物菌劑、有機肥、腐熟牛糞、深鬆深耕等多個(ge) 改良技術,分別可以起到改良酸堿度、提升有機質含量、增加滲透性等作用。”王偉(wei) 說,由於(yu) 各地蘇打鹽堿化耕地的情況不同,單一技術無法發揮作用,因此他們(men) 針對不同區域的土壤環境,把上述技術中的三至五項綜合打包應用,科技賦能,效果逐年顯現。
3年來,經過工程、農(nong) 藝、生物、化學等綜合改良手段,科左中旗2萬(wan) 畝(mu) 蘇打鹽堿化耕地改良項目成效日漸顯著。三家子村今年6700畝(mu) 鹽堿地改良地塊的平均畝(mu) 產(chan) 已達1750斤,比改良前增加了約1000斤。
隨著鹽堿灘變成豐(feng) 產(chan) 田,三家子村也發生了變化。往年的秋收時節,村裏田間地頭少見忙碌景象,更罕見豐(feng) 收的喜悅。如今,收割機、打捆機在農(nong) 田穿梭作業(ye) 的轟鳴聲,村民們(men) 在自家院子倒堆晾曬玉米時歡快的聊天聲,已經成了村裏秋收的“主旋律”,大家自發改良蘇打鹽堿化耕地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
村民杜永吉家有120畝(mu) 耕地,其中40畝(mu) 位於(yu) 項目區。“今年的差別真是太大了,沒改良的地塊也就畝(mu) 產(chan) 700斤左右,改良的地塊畝(mu) 產(chan) 能達到1600斤。”杜永吉說,他打算明年把剩餘(yu) 的80畝(mu) “孬地”也改成“良田”。
杜永吉不怕自己改不好,因為(wei) 在“農(nong) 牧民課堂”上,有專(zhuan) 門的技術人員現場解答問題。這個(ge) “農(nong) 牧民課堂”是2020年秋季,由科左中旗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示範項目專(zhuan) 家組設立的。
專(zhuan) 家們(men) 經常來到村裏給大家講解鹽堿地改良、玉米種植的技術問題。“到今年,‘農(nong) 牧民課堂’已經辦了14期。專(zhuan) 家們(men) 用專(zhuan) 業(ye) 的知識、豐(feng) 富的經驗,讓廣大村民們(men) 帶著問題來、帶著方法走。”王偉(wei) 說。
蘇打鹽堿化耕地改良項目給村民帶去了技術,也送去了科學種田方法。常迎春坦言,大家以前澆地都是大水漫灌,不僅(jin) 費水,也無益於(yu) 改良土壤。“項目區裏都是淺埋滴灌,成本低、節水多,鹽堿沉積也少,現在大家也都跟著用上了這項技術,省水省肥還增產(chan) 。”他說。
目前,科左中旗2萬(wan) 畝(mu) 蘇打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示範項目已經完成。科左中旗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chan) 基地,主要種植玉米,預計今年糧食產(chan) 量達64.4億(yi) 斤,比去年增加1.7億(yi) 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