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產業升級提供智力支撐

發布時間:2022-11-04 15:32:00來源: 人民日報

  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提供智力支撐(新語)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人優(you) 我特。特色是行業(ye) 院校安身立命之根本,是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直接體(ti) 現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wei) 一個(ge) 整體(ti) 進行論述,體(ti) 現了我們(men) 黨(dang) 對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高度重視,也為(wei) 高校做好教育教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yang) 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無論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還是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ti) 經濟上,著力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都需要培養(yang) 大量高素質的專(zhuan) 業(ye) 人才。行業(ye) 院校因行業(ye) 而生,具有與(yu) 行業(ye) 和產(chan) 業(ye) 天然接近、協同共生、相互成就的獨特優(you) 勢,更應發揮自身獨特優(you) 勢,與(yu) 綜合院校形成差異化補充,為(wei) 推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ou) ,人優(you) 我特。特色是行業(ye) 院校安身立命之根本,是核心競爭(zheng) 力的直接體(ti) 現。行業(ye) 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先天優(you) 勢,聚焦行業(ye) 關(guan) 鍵技術,聚合行業(ye) 特色學科和相關(guan) 學科,為(wei) 特定行業(ye) 和產(chan) 業(ye) 攻克關(guan) 鍵技術、提高創新能力注入強大動力。比如,武漢工程大學近年來不斷強化行業(ye) 辦學特色和學科交叉優(you) 勢,在磷資源高效利用、化工新材料、能源化工等方麵取得豐(feng) 碩成果,成為(wei) 驅動當地現代化工和新能源產(chan) 業(ye) 的重要引擎。實際上,各個(ge) 行業(ye) 和產(chan) 業(ye) 在“點”上的創新,將匯聚成整個(ge) 產(chan) 業(ye) 體(ti) 係在“麵”上的升級勢能。

  為(wei) 行業(ye) 對口培養(yang) 高素質人才是行業(ye) 院校創立的初衷。如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創新迭代速度加快,這就要求行業(ye) 院校麵向科技創新前沿、適應產(chan) 業(ye) 升級需要,積極構建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合的高質量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繼續發揮為(wei) 行業(ye) 輸送人才的主渠道作用。近年來,武漢工程大學與(yu) 時俱進開展創新型、複合型、國際化、工程化“兩(liang) 型兩(liang) 化”人才培養(yang) 模式改革,目的就是要培養(yang) 各種適應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當各行各業(ye) 湧現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就能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對行業(ye) 院校來說,要用好學科融合的“催化劑”,以特色學科為(wei) 龍頭、以學科專(zhuan) 業(ye) 交叉為(wei) 方向,既立足行業(ye) 、服務行業(ye) ,又瞄準科技前沿和關(guan) 鍵領域,不斷提升人才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同時,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行業(ye) 院校的師資隊伍應該既有理論又重實踐,既精通專(zhuan) 業(ye) 知識又在行業(ye) 裏“接地氣、有底氣”,做學生為(wei) 學、為(wei) 事、為(wei) 人的大先生,培養(yang) 出一批批動手能力強、善於(yu) 解決(jue) 實際問題的高素質人才。

  號角已吹響,奮進正當時。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行業(ye) 院校應主動擔當作為(wei) 、堅守行業(ye) 主陣地,建設富有競爭(zheng) 力的品牌特色學科專(zhuan) 業(ye) 和教師隊伍,推動行業(ye) 院校特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為(wei) 推進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人民日報 王存文,作者為(wei) 武漢工程大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校長)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