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戲曲文化周濃淡兩相宜 兼具深度廣度

發布時間:2022-11-08 10:07: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中國戲曲文化周濃淡兩(liang) 相宜【昨日正式開幕 兼具深度廣度】

  有入門級的普及互動,也有獨具看點的專(zhuan) 業(ye) 策劃;有名家名角粉墨登台,也有戲迷票友自信亮嗓;有充滿學術味兒(er) 的戲曲論壇,也有可畫可體(ti) 驗的創意集市……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讓人讚歎中國戲曲文化周如同大海,既可深海暢遊也可淺灘嬉戲。11月6日,已啟動兩(liang) 天的第六屆中國戲曲文化周在北京園博園陽光劇場正式開幕。

  可觀又可感

  開幕式 多劇種名家助陣

  舞台外 觀眾(zhong) 能塗繪臉譜

  開幕演出名家雲(yun) 集。北京京劇院的“開鑼戲”《龍騰虎躍》,以武戲展現出文化興(xing) 盛、梨園歡騰的景象。隨後上演的“百花爭(zheng) 豔”板塊,來自北方昆曲劇院、中國評劇院的優(you) 秀中青年演員帶來昆曲《牡丹亭》和評劇《花為(wei) 媒》中的經典片段,旦角的一顰一笑、一行一止明媚如花。

  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王洪玲與(yu) 北京京劇院梅派青衣名家張慧芳合作的京梆兩(liang) 下鍋《穆桂英掛帥》,是戲曲舞台上的經典演出形式,滿台英氣逼人。國家京劇院老生演員李博剛剛獲得第十七屆文華表演獎,此次他和京劇名角魏積軍(jun) 、張小清,一道呈現了《風華正茂》的片段。“國戲風華”戲曲串燒,由中國戲曲學院學生帶來青海平弦戲、黃梅戲、藏戲、豫劇、潮劇等多劇種的經典片段。一首戲歌《同圓中國夢》由譚正岩、方旭、翟墨、竇曉璿等優(you) 秀中青年京劇演員聯袂唱響。之後,河北梆子《白羅衫》,戲曲周委約作品——沉浸式京劇《古厝·西遊記》,昆曲《牡丹亭》等在園內(nei) 的多地上演,一日盡覽戲曲百花園不是夢。

  正逢周末,園博園內(nei) 的秀美景致又添風雅,與(yu) 身著戲服的演員在銀杏大道不期而遇已不是什麽(me) 新鮮事,裝扮好的演員邊吊嗓邊用手機拍攝著秋日美景,自己也瞬間穿越成為(wei) 別人眼中的風景。而市民可以在觀看演出的同時體(ti) 驗北京京劇院精心設計的塗繪臉譜,並聽工作人員講解每張臉譜對應的角色特點。

  廣度與(yu) 深度

  票友賽 小朋友反串《荀灌娘》

  劇場裏 能看全本《紅鬃烈馬》

  完全沒有登台的緊張,有的隻是參與(yu) 的新鮮與(yu) 興(xing) 奮,票友大賽中最搶眼的莫過於(yu) 小朋友。從(cong) 第一次接觸昆曲,來自匯文第一小學的簡馨瀾便喜歡上了這門藝術,後來她選擇在周末學習(xi) 京劇,而且一學就是3年。此次票友大賽,她以《紅娘》中的“看小姐”獲了獎。同簡馨瀾將京劇當作愛好不同的是,已經學戲7年的楊紫維準備在六年級報考北戲或國戲附中,未來從(cong) 事京劇專(zhuan) 業(ye) 。“開始是喜歡京劇的服飾和唱腔,後來學習(xi) 後,最大的收獲就是提升了自己的樂(le) 感。”此次票友大賽,10歲的楊紫維以《荀灌娘·改男裝》中反串小生的表演獲了獎。

  如果說票友大賽體(ti) 現著戲曲文化周的參與(yu) 廣度,那麽(me) 兩(liang) 台特別策劃的劇場演出,則體(ti) 現著今年戲曲文化周的專(zhuan) 業(ye) 水準。11月4日、5日下午及晚上連台上演的全本《紅鬃烈馬》如今在舞台上已很難見到。平日裏舞台上通常演出的“武家坡”“算軍(jun) 糧”“銀空山”“大登殿”,隻能算是縮減版,而全本《紅鬃烈馬》則角色眾(zhong) 多、行當齊全,兩(liang) 天四場13折共10小時的演出必須用“過癮”來形容。

  而即將於(yu) 11月9日在中山音樂(le) 堂登台的中國戲曲文化周精品晚會(hui) ,則不乏跨界融合的看點與(yu) 探索。王玥波、何沄偉(wei) 將合作一段《二進宮》,胡文閣將先後演繹歌曲《枉凝眉》以及京劇《太真外傳(chuan) 》,昆曲名家魏春榮和河北梆子名家王英會(hui) 將聯袂京劇《坐宮》,程派名家遲小秋將先後呈現京歌《蝶戀花》和京劇《鎖麟囊》,評劇名家王麗(li) 京將挑戰黃梅戲《牛郎織女》,琵琶演奏家章紅豔則將嚐試器樂(le) 演奏《大起板》。

  尋脈與(yu) 研討

  園林中 演員習(xi) 慣室外演出

  論壇上 專(zhuan) 家們(men) 交流新思路

  北京京劇院的程派青衣李林曉是第二次參與(yu) 戲曲文化周的演出,一出程派經典《鎖麟囊》中的經典唱段與(yu) 秋風落葉的景致極為(wei) 相配。如果說去年李林曉對於(yu) 這種360度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的演出形式還不太習(xi) 慣,那麽(me) 今年在“憶江南”的演出,她已經自如很多。“身臨(lin) 其境,亭台樓閣之美與(yu) 戲曲之美交融在一起,拉近了藝術與(yu) 觀眾(zhong) 的距離。由於(yu) 我們(men) 扮戲就是在一個(ge) 鏤空的雕廊中,四麵通透,我們(men) 是在其中的三張八仙桌上化妝,觀眾(zhong) 可以360度看到我們(men) 如何貼片子、扮戲。觀眾(zhong) 看我們(men) ,我們(men) 也在看觀眾(zhong) ,一抬頭便能看到每一扇窗子上都有寫(xie) 著好奇的麵孔,被觀摩的獨特體(ti) 驗是以往感受不到的。因為(wei) 在劇場演出,觀眾(zhong) 席是暗的,而這種在室外園林與(yu) 觀眾(zhong) 麵對麵接觸的形式,能夠真切體(ti) 會(hui) 到觀眾(zhong) 看戲的感受,演出中也會(hui) 特別注意要照顧到麵前180度範圍內(nei) 的觀眾(zhong) ,希望每位觀眾(zhong) 都能有一個(ge) 好的體(ti) 驗,盡量在眼神上照顧到每個(ge) 角度的觀眾(zhong) 。”在她看來,回到實景園林演出,其實也是回到了戲曲的最初狀態,“從(cong) 宋朝開始的市民文化,都是離觀眾(zhong) 這麽(me) 近的表演,這樣的演出對我們(men) 來說也是一次複古的體(ti) 驗,也能讓我們(men) 追隨先賢的腳步,在市井空間完成我們(men) 的藝術表達。戲曲藝術一步步走進高雅殿堂是靠我們(men) 的前輩藝術家在更迭醞釀中,才完成了這樣的蛻變,將藝術推向巔峰,作為(wei) 後輩也應該體(ti) 驗這樣的演變過程。”

  一場戲曲盛事除了觀眾(zhong) 的參與(yu) 度,專(zhuan) 業(ye) 深度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連兩(liang) 天的戲曲文化周論壇,圍繞現代戲曲的創作突破與(yu) 發展空間、戲曲藝術的國際傳(chuan) 播與(yu) 文化共享等議題展開討論,來自北京、上海、天津、保定戲曲領域的知名專(zhuan) 家學者、院團負責人、創作人員、演員通過線上及線下結合的方式參與(yu) 了討論。

  “新時代中國戲曲的新局麵與(yu) 新挑戰”包含“現代戲曲的創作突破與(yu) 發展空間”“戲曲藝術的國際傳(chuan) 播與(yu) 文化共享”兩(liang) 個(ge) 分議題。戲劇戲曲學博士張剛、中國評劇院國家一級作曲戴錫英從(cong) 自己專(zhuan) 業(ye) 的角度闡述分享了當代戲曲音樂(le) 創作的相關(guan) 探索與(yu) 思考。

  中國戲曲學院戲文係主任顏全毅提出了戲曲現實題材應拓展寬度與(yu) 深度的建議。天津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黃齊峰則從(cong) “實戰”角度,以新編曆史京劇《狄青》為(wei) 切入點,從(cong) 實操角度提供了寶貴經驗。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分享了昆曲藝術的傳(chuan) 播與(yu) 交流;中央戲劇學院戲文係教授胡薇講述了跨文化的戲曲實踐與(yu) 探索;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趙建新則從(cong) 實例展開,從(cong) 跨文化改編看戲曲的國際傳(chuan) 播;國家京劇院編劇池浚和梅派第三代男旦傳(chuan) 人胡文閣則分別從(cong) 理論與(yu) 實際經曆角度,講述了梅蘭(lan) 芳與(yu) 梅葆玖父子與(yu) 京劇在海外演出及文化交流的經曆。

  戲曲周主場活動於(yu) 11月10日結束,但後續還將在園博園持續開展常態戲曲演出,弦歌不輟、皮黃繞梁。

  文/本報記者 郭佳

  統籌/滿羿

  《北京青年報》2022年11月7日第A07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