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要素高度集聚高效流通
大連高新區走出了一條產(chan) 學研用緊密“耦合”的新路
讓創新要素高度集聚高效流通(科技視點·創新驅動看高新④)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強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ye) 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於(yu) 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e) 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日前,我國百兆瓦級液流電池儲(chu) 能調峰電站在遼寧省大連市正式並網發電。這座電站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提供全釩液流電池儲(chu) 能的技術支撐,大連高新區的融科儲(chu) 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負責設計製造。項目團隊集智攻關(guan) 、協同創新,突破了液流電池關(guan) 鍵材料等核心技術,解決(jue) 了產(chan) 業(ye) 化過程中存在的若幹關(guan) 鍵問題,不僅(jin) 實現了電能、化學能之間的高效轉化,還走出了一條產(chan) 學研用緊密“耦合”的新路,實現了重大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
近年來,大連高新區以重大需求為(wei) 導向,圍繞重點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著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ye) ,打造創新要素高度集聚、高效流通的樞紐。
高標準建設創新策源平台,一批高水平實驗室陸續入駐
“原來我的實驗室隻有不到200平方米,現在有2000平方米;團隊也從(cong) 2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90多人。”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周光遠說。自從(cong) 2020年4月入駐大連英歌石科學城以來,他帶領團隊致力於(yu) 開展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基礎研究及應用開發,已建成了集基礎研究與(yu) 應用加工於(yu) 一體(ti) 的研發平台,同時搭建了一係列放大裝置,具備了高分子合成小試及加工中試放大平台雛形。
在大連高新區,以清潔能源為(wei) 主線,向智能製造、生命健康、海洋工程等“X”個(ge) 戰略新興(xing) 領域深化拓展,總麵積44.3平方公裏的大連英歌石科學城正在緊張建設。
作為(wei) 最早入駐的科研團隊之一的成員,周光遠對未來充滿信心。“化工離不開中試。這是實驗室技術真正走向產(chan) 業(ye) 化的必經環節。過去實驗室條件有限,隻能‘小打小鬧’,現在有了場地和團隊,對我們(men) 的研究工作幫助很大。”
目前,周光遠立足自身優(you) 勢,積極開展攻關(guan) ,承擔各類科技項目38項、合同額達8600餘(yu) 萬(wan) 元。
在大連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博眼中,科學城將為(wei) 學校開展全鏈條科學研究和任務攻關(guan) 提供一個(ge) 有競爭(zheng) 力的“載體(ti) ”。據介紹,大連理工大學將以“三縱一橫”的布局,在這裏建設科技創新基地,“三縱”是基於(yu) 學校的優(you) 勢科研力量,建設海洋工程、智能製造、精細化工三個(ge) 創新平台,“一橫”則將圍繞產(chan) 業(ye) ,聯合企業(ye) 共建全鏈條新型研發機構,開展協同創新、推動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
王博介紹,“三縱”聚焦科技創新的前端,開展的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這些具備頂尖科研實力、有雄厚基礎的學科和團隊,將在科學城發展得更大更強。”
“‘一橫’,則是要通過集聚需求、產(chan) 品牽引,縮短成果轉化周期,推動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融合。”王博說,“以往學校也與(yu) 不少企業(ye) 成立了聯合研發機構,學校派出教授和研究團隊,企業(ye) 派出工程師,技術、論文都圍繞企業(ye) 的需求‘打’。這種模式我們(men) 嚐試了20多年,效果不錯。但‘零敲碎打’的多,成規模、成建製的少。”
在英歌石科學城,大連理工大學將開展更具輻射帶動效應的協作。“我們(men) 一起嚐試建立聯合研發基地,不僅(jin) 是服務某一家公司,還可以做共性技術,輻射全國。”王博說。
“‘硬核’科技是科學城最鮮明的特質,創新策源是科學城最核心的功能。”大連市英歌石科學城規劃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專(zhuan) 職副主任張孝介紹,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大學能源學院已在英歌石科學城落成投用,已有千餘(yu) 名師生員工在這裏工作、學習(xi) 和生活;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大連先進電子束測試平台啟動建設;遼寧濱海實驗室、遼寧黃海實驗室等總建築麵積39萬(wan) 平方米的高水平實驗室全麵開工……未來這裏將建設成為(wei) 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策源中心。
強大的創新能力不僅(jin) 盤活了科研,也撬動了產(chan) 業(ye)
大連高新區強大的創新策源能力,不僅(jin) 盤活了科研,也撬動了產(chan) 業(ye) 。融科儲(chu) 能就是一家嚐到甜頭的企業(ye) 。
21世紀初,可再生能源剛剛興(xing) 起,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就開始了大規模電化學儲(chu) 能技術研究。2005年,在國家863計劃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成功研製出當時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10千瓦全釩液流電池儲(chu) 能係統,邁出了全釩液流電池儲(chu) 能技術應用的第一步。
彼時,從(cong) 事高純釩化學品生產(chan) 的大連博融新材料有限公司看到了儲(chu) 能產(chan) 業(ye) 的廣闊前景,開始與(yu)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作。2006年,雙方成立液流儲(chu) 能電池聯合實驗室。2008年,一家專(zhuan) 注於(yu) 全釩液流電池儲(chu) 能技術產(chan) 業(ye) 化的企業(ye) ——大連融科儲(chu) 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在大連高新區成立。
“企業(ye) 有強烈的研發需求,團隊有強烈的產(chan) 業(ye) 化需求。市場需求從(cong) 一開始就長在科研的‘培養(yang) 皿’上。”融科儲(chu) 能總經理王曉麗(li) 說,“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側(ce) 重上遊的高性能、低成本的關(guan) 鍵材料和核心技術研發,以及新一代全釩液流電池電堆技術的開發;融科儲(chu) 能則側(ce) 重下遊的全釩液流電池材料、電堆的批量化、工程化、產(chan) 業(ye) 化技術開發,大規模儲(chu) 能係統的設計和集成,電池管理係統、能量控製策略的開發,以及為(wei) 客戶供應定製化的儲(chu) 能解決(jue) 方法等。”
2016年,融科儲(chu) 能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全釩液流電池核心材料及儲(chu) 能裝備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製造基地,承接了全球最大規模全釩液流電池儲(chu) 能調峰電站國家示範項目工程建設任務;在建和投運全釩液流電池儲(chu) 能占全球市場份額約60%,釩電解液占全球市場份額80%以上。
產(chan) 學研用緊密融合、技術成果持續輸出,讓更多企業(ye) 有了十足的發展後勁。“我們(men) 有560多項專(zhuan) 利,其中發明專(zhuan) 利450多項,大多數都是我們(men) 自己申請的。”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建良介紹說。該公司2001年4月在大連高新區成立,是國內(nei) 較早從(cong) 事燃料電池產(chan) 業(ye) 化的企業(ye) 。
蔣建良介紹,早期科研院所通過專(zhuan) 利入股,讓企業(ye) 邁出了發展的第一步。後來,雙方結成創新聯合體(ti) ,在項目申請、聯合研發方麵繼續開展合作。
“這些項目有力帶動了企業(ye) 的研發,形成了大量的工程化成果,也幫助我們(men) 實現了產(chan) 業(ye) 化。”蔣建良說。
政策覆蓋全鏈條全周期,助力人才培養(yang) 、企業(ye) 發展、產(chan) 業(ye) 壯大
作為(wei) 大連創新驅動的主引擎,大連高新區以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發展塑造自身新優(you) 勢,交出了一份優(you) 異的答卷——十年來,高新區生產(chan) 總值年均增長8.3%,高新技術企業(ye) 年均增長78%,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年均增長367%,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141%。目前,大連高新區集聚科技型中小企業(ye) 2002家,高新技術企業(ye) 1068家。
大連高新區用全鏈條全周期覆蓋的政策體(ti) 係為(wei) 人才培養(yang) 、企業(ye) 發展、產(chan) 業(ye) 壯大加油助力。信華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嶽雪峰用“陪伴式成長”來形容政府與(yu) 企業(ye) 間的關(guan) 係。“企業(ye) 初創時,大連高新區還是一片荒地,我們(men) 第一棟辦公樓就挨著管委會(hui) 。軟件服務、軟件出口方麵的政策,相關(guan) 部門都會(hui) 幫助解疑釋惑,支持企業(ye) 朝著規模化、規範化的方向發展。”嶽雪峰說,“比如,軟件出口稅收方麵的優(you) 惠,引進人才方麵的補貼,相關(guan) 部門都會(hui) 幫助企業(ye) 努力爭(zheng) 取,這些政策既精準、又‘解渴’。”
嶽雪峰舉(ju) 例:“園區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會(hui) 了解企業(ye) 的具體(ti) 需求,不斷對標國際化企業(ye) 的相關(guan) 標準,細致到辦公室、實驗室要開多少扇窗戶,打開的角度是多少。”好政策的扶持,讓企業(ye) 更加心無旁騖地去創新。2021年,信華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發投入達到2.1億(yi) 元,占營業(ye) 收入的7%,擁有軟件著作權和專(zhuan) 利達900多項。
鼓勵創新,政策實實在在:支持具有核心技術的重大項目開展,給予最高5000萬(wan) 元的資金獎勵;對“高精尖缺”技術人才、核心團隊,最高獎勵2000萬(wan) 元;新注冊(ce) 、新遷入的科技型企業(ye) ,連續2年給予房租減免支持,免租麵積最高2000平方米……今年以來,大連高新區集中發布一批既接地氣又有針對性的創新政策,鼓勵更多前沿技術生根孕育,更多科技型企業(ye) 發展啟航。“好的軟環境,其作用不亞(ya) 於(yu) 新建一個(ge) 實驗室。”王博感慨。(人民日報 穀業(ye) 凱 楊 東(do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