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氣候融資困局 中國以“絕無僅有”行動獲讚
核心閱讀
推動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目的就是引導和促進更多社會(hui) 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的領域,這是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抓手,同時也是創新性很強的工作。
□ 本報記者 張維
“我們(men) 將開啟一段新的旅程,每個(ge) 人都不是孤立的乘客。”
在世界正輸掉將氣溫保持在2015年設定的目標以下的鬥爭(zheng) 的關(guan) 鍵時刻,聯合國氣候公約(UNFCCC)新任執行秘書(shu) 西蒙斯蒂爾在位於(yu) 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傳(chuan) 遞出如此熱情與(yu) 積極的信號。
全球的目光被正在這裏舉(ju) 行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hui) 議(COP27)所吸引,自當地時間11月6日拉開帷幕的這一會(hui) 議,將持續至11月18日,來自190多個(ge) 國家、區域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及各界人士約4萬(wan) 人參會(hui) 。
“金錢可能是COP27氣候談判的核心壓力。”有輿論在會(hui) 前已作出如是判斷。發達國家如何履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融資支持,被認為(wei) 是此次大會(hui) 的優(you) 先事項之一。
毫無疑問,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離不開資金支持。氣候融資近年來一直是國際上生態環境保護領域裏的熱點話題。在中國也是如此。“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落實雙碳目標,離不開大量、有效的資金支持。我們(men) 推動開展氣候投融資工作,目的就是引導和促進更多社會(hui) 資金投向應對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的領域,這是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有力抓手,同時也是創新性很強的工作。”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說。
地球“發燒”敲響警鍾
發達國家未兌(dui) 現承諾
“氣候變化和我有什麽(me) 關(guan) 係?”如果還有人在問這樣的問題,那麽(me) ,他顯然對於(yu) 地球和人類未來的命運缺乏認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IPCC)的數據顯示,相對工業(ye) 革命前的氣候狀態,當前全球平均已升溫1.1℃,並保持加速上升的趨勢。如果地球“發燒”不退,人類將不得不麵臨(lin) 更多更強的陸地區域熱浪和極端降水,更多的全球尺度高溫-幹旱複合事件、部分地區火險天氣或複合型洪澇事件;氣候區向兩(liang) 極移動;冰蓋崩塌、大洋環流突變、複合極端事件等影響超大的小概率事件的發生概率明顯上升。
今年以來全球多地發生的極端氣候事件足以證明,地球“發燒”警鍾敲響,拯救這塊目前為(wei) 止人類的最後棲息地,是當下唯一出路。
有人說,此時此刻就是逆轉地球和人類命運的最後窗口,這讓今年COP27的召開格外引人注目。氣候資金作為(wei) 其核心問題,早已不是懸念。在COP27召開前夕,聯合國就表示,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每年可能需要花費3400億(yi) 美元的資金來應對氣候變化,而全球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麵還遠遠落後,並越來越容易受到海平麵上升和極端天氣的影響。
在《巴黎協定》中,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yi) 美元氣候融資,幫助發展中國家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但到目前為(wei) 止,這部分資金隻兌(dui) 現了一小部分。
“這不僅(jin) 對發展中國家開展氣候行動造成了嚴(yan) 重影響和阻礙,還嚴(yan) 重損害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互信。”李高說,我們(men) 敦促發達國家盡快兌(dui) 現每年1000億(yi) 美元的資金支持承諾,而不是僅(jin) 僅(jin) 在COP27期間提交一份給遲遲沒有兌(dui) 現資金承諾找原因找借口的報告。目前很多發展中國家的自主貢獻都提出了對發達國家資金支持的要求,發達國家應當根據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以1000億(yi) 美元為(wei) 起點製定更富雄心的2021-2025年氣候資金路線圖以及2025年後發達國家新的集體(ti) 量化資金目標,以增進南北互信和行動合力。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國家能源、環境和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說,中國深深理解發展中國家被要求為(wei) 全球努力作出貢獻但得不到相應支持的困擾和擔憂,一直積極在全球治理框架內(nei) 幫助發展中國家爭(zheng) 取發達國家氣候融資和技術支持,為(wei) 發展中國家爭(zheng) 取更多發展空間。
搭建多部門合作平台
啟動氣候投融資試點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會(hui) 議中,聯合國是一個(ge) 牽頭方或利益協調體(ti) ,而應對氣候變化,是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每個(ge) 國家或地區的共同使命。中國即以實際行動彰顯了這樣的擔當,除了幫助發展中國家爭(zheng) 取發達國家氣候融資支持外,也在國內(nei) 力行氣候融資行動。
據李高介紹,最近幾年,生態環境部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積極推動氣候投融資工作,逐步形成了以頂層設計、試點示範、人才隊伍建設為(wei) 核心,多部門、多行業(ye) 、多領域、中央和地方協同發力的工作格局。
2019年8月,生態環境部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推動成立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hui) 氣候投融資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為(wei) 氣候投融資領域的信息交流、政策標準研究、產(chan) 融對接和國際合作搭建了平台。
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會(hui) 同發改委、人民銀行、銀保監會(hui) 、證監會(hui) 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對這項工作進行了係統部署。
2021年12月,生態環境部牽頭九部委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啟動氣候投融資試點工作,這項工作的目標是推動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氣候投融資先進經驗和優(you) 秀實踐。
今年8月,生態環境部等九部委聯合公布了氣候投融資試點名單,確定了第一批23個(ge) 地方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包括12個(ge) 市、4個(ge) 區、7個(ge) 國家級新區,其中有北京市密雲(yun) 區、通州區,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長治市,上海市浦東(dong) 新區,廣東(dong) 省廣州市南沙新區、深圳市福田區等。
“這樣的行動在全世界應該是絕無僅(jin) 有的,一定能夠為(wei) 全球帶來特別多的收益。通過良好的政策設計規範發展,這種做法是很好的,應該給中國政府這方麵點讚。”亞(ya) 洲開發銀行原氣候變化首席專(zhuan) 家呂學都對此評價(jia) 道。
呂學都認為(wei) ,頂層設計特別重要,因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環境是需要政府推動的,這些事情本身比較難,“需要去投特別先進的技術,按照企業(ye) 的角度去看,投資回報率是比較低的,風險可能很大,所以並不會(hui) 很願意投,需要政府用政策規範、引導、指導、約束和要求”。
深化氣候投融資工作
加大與(yu) 金融機構合作
氣候融資投融資試點已初見成效。以北京市通州區為(wei) 例。據通州區金融辦副主任孫國卓介紹,今年1月至7月,全區金融業(ye) 稅收占全區比重達13.2%,其中綠色金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wei) 綠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載區和先行示範區,城市副中心綠色信貸餘(yu) 額突破240億(yi) 元,綠交所累計實現各類環境權益交易量超9300萬(wan) 噸,副中心“綠色金融”發展已在北京市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通州區(城市副中心)氣候投融資試點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也有望盡快出台,最近已麵向社會(hui) 公開征求意見。
深化氣候投融資的工作還將繼續。李高透露,圍繞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生態環境部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開展如下工作。
引導試點地方搭建“政銀企”信息對接平台。指導試點地方積極挖掘和培育氣候項目,推動地方建立本區域的氣候投融資項目庫,建立並規範項目的入庫標準,確保入庫項目的質量,打造氣候項目和資金有效對接平台。
指導地方加強相關(guan) 項目的碳核算和信息披露。指導地方對相關(guan) 投資項目碳減排的效果開展核算,同時不斷提高數據質量,鼓勵和引導企業(ye) 主動披露氣候相關(guan) 信息,加強碳排放信息的政府監管和社會(hui) 監督。
鼓勵試點地方加快培育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同時加大與(yu) 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和引導,支持第三方機構開展氣候友好型金融機構評價(jia) ,鼓勵金融機構推出基於(yu) 碳減排量的創新投融資工具和服務模式,發揮社會(hui) 和市場力量。
支持試點地方強化企業(ye) 和金融機構能力建設。生態環境部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為(wei) 試點地方提供技術支撐和指導。以製訂氣候投融資相關(guan) 標準為(wei) 抓手,將氣候投融資項目的發展路徑、技術指標、產(chan) 業(ye) 特點、商業(ye) 模式、風險防範、排放測算等因素納入企業(ye) 和金融機構的戰略決(jue) 策與(yu) 投融資活動。
鼓勵試點地方積極開拓氣候投融資國際合作。加強與(yu) 國際組織、投資機構和資本市場的對接,引導更多的國際資金投入到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項目上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