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生物醫藥投資降溫 基石藥業收縮禦寒

發布時間:2022-11-14 15:16:00來源: 北京商報

  11月13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出於(yu) 目前並無大批量生產(chan) 的明確計劃、降低企業(ye) 運營成本的考量,基石藥業(ye) 蘇州產(chan) 業(ye) 化基地於(yu) 2022年11月4日暫時停工、停產(chan) 。

  近年來受益於(yu) 藥品審評審批政策改革和資本市場政策利好,我國一大批初創型Biotech登陸資本市場。作為(wei) 港股18A上市公司中的一員,基石藥業(ye) 成立於(yu) 2015年底,是一家生物製藥公司,專(zhuan) 注於(yu) 研究開發及商業(ye) 化創新腫瘤免疫治療及精準治療藥物。

  從(cong) 研發到成為(wei) 涵蓋研發、生產(chan) 、銷售一體(ti) 的Biopharma是多數Biotech想要完成的轉型。據了解,2019年8月,基石藥業(ye) 全球研發總部及產(chan) 業(ye) 化基地項目在蘇州簽約,項目總體(ti) 投資10億(yi) 元,項目規劃總計容麵積近10萬(wan) 平方米,建成後將同時具備生物藥和化學藥的研發、中試及商業(ye) 化生產(chan) 的一體(ti) 化研發生產(chan) 能力,設計產(chan) 能可達2.6萬(wan) 升大分子生物藥和10億(yi) 片小分子化學藥片劑和膠囊。

  根據2022年半年報,基石藥業(ye) 已完成生產(chan) 基地的建設並於(yu) 2021年底如期開始試運行。啟動試運行後,基石藥業(ye) 正在為(wei) 商業(ye) 規模的生產(chan) 做籌備,無論是用於(yu) 臨(lin) 床試驗或是用於(yu) 商業(ye) 銷售,這將使其自身有能力控製自身產(chan) 品的供應等。

  然而,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醫藥行業(ye) 在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遭遇寒潮,現金流成為(wei) Biotech“活下去”的關(guan) 鍵。從(cong) 基石藥業(ye) 自身來看,2019-2021年,基石藥業(ye) 分別虧(kui) 損23.08億(yi) 元、12.21億(yi) 元、19.2億(yi) 元。其中2020-2021年的營收分別為(wei) 10.4億(yi) 元、2.44億(yi) 元,兩(liang) 年的營收總額加起來不夠2021年一年的虧(kui) 損。

  現金流方麵,基石藥業(ye) 賬上現金從(cong) 2020年底的33億(yi) 元銳減至2021年底的16億(yi) 元,2022年上半年,基石藥業(ye) 賬上隻剩下11億(yi) 元。而基石藥業(ye) 的研發投入未減,2019-2021年,其研發費用分別達到13.96億(yi) 元、14.05億(yi) 元、13.05億(yi) 元。業(ye) 內(nei) 預測,按照這個(ge) 消耗速度,基石藥業(ye) 現金枯竭隻是時間問題。

  盡管基石藥業(ye) 方麵稱,暫時的停工停產(chan) 並不意味著公司產(chan) 業(ye) 化基地的關(guan) 閉,公司將保留核心工作人員,繼續積極接洽產(chan) 業(ye) 合作機會(hui) ,為(wei) 將來再次起航做準備,但無論是停產(chan) 還是轉讓研發管線,都釋放出一個(ge) 信號,“Biotech們(men) ”正在想盡辦法“禦寒”。

  基石藥業(ye) 並非業(ye) 內(nei) 首家對生產(chan) 環節減少投資的Biotech公司。今年9月,科望醫藥將生產(chan) 基地賣給了藥明生物。根據雙方的合作,藥明生物吸納科望醫藥的蘇州工藝開發和中試生產(chan) 設施,同時保障其全球創新藥管線的開發和生產(chan) 需求。成立於(yu) 2017年的科望醫藥主做抗體(ti) 類大分子藥物,目前尚未有一款自研產(chan) 品上市。

  此外,Biotech通過收縮研發管線獲得現金流。今年10月,和鉑醫藥宣布將其處於(yu) 臨(lin) 床後期的巴托利單抗(HBM9161)獨家授權給石藥集團子公司恩必普藥業(ye) ,恩必普藥業(ye) 同意向和鉑醫藥支付1.5億(yi) 元的首付款。更早前,雲(yun) 頂新耀將把開發和商業(ye) 化拓達維(Trodelvy,戈沙妥珠單抗)的獨家權利轉讓給Immunomedics。雲(yun) 頂新耀將預付款2.8億(yi) 美元和未來潛在的裏程碑付款1.75億(yi) 美元。

  聯想之星合夥(huo) 人陸剛曾在“醫工轉化成果與(yu) 投融資論壇”上提到,以港交所生物科技指數為(wei) 參考,自2021年7月達到一個(ge) 高點後,迎來兩(liang) 波深跌,最低時,多數頭部公司的股價(jia) 已跌至原高點的30%。係統性的深度大跌和反彈乏力意味著,這是一個(ge) 非常凜冽的寒冬。對於(yu) 下跌的原因,大家已形成共識,主因無非是適應症開發擁擠,創新同質化嚴(yan) 重,估值泡沫高昂。

  陸剛認為(wei) ,前期累積的同質化資產(chan) 依然嚴(yan) 重過剩,出清仍需時間。當有相當數量的企業(ye) 被迫“資金麵失活”,或出現頻繁的管線割肉式出售這種較有“血腥味”的現象之時,可能就是反轉之日。熬過冬天的優(you) 質公司,可以較容易地做到“剩者為(wei) 王”。

  北京商報記者 姚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