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北交所開市一周年 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定位凸顯

發布時間:2022-11-15 15:45:00來源: 中國經濟網

  本報記者 孟 珂

  2022年11月15日,北京證券交易所迎來開市一周年。短短一年時間,北交所上市企業(ye) 快速擴容,從(cong) 首批81家公司掛牌交易,到目前的123家,總市值近2000億(yi) 元,大量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聚集,彰顯了“更早、更小、更新”的屬性。

  一年來,北交所進行了一係列製度創新,進一步發揮了承上啟下的紐帶作用。一方麵,轉板製度平穩落地,打通了交易所之間的連接通道,豐(feng) 富了中小企業(ye) 的成長選擇;另一方麵,向區域性股權市場延伸,推動形成了“創投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區域性股權市場-新三板-交易所”支持中小企業(ye) 持續成長的全鏈條服務體(ti) 係,盡早進入資本市場規範發展的激勵機製更加明確,創新型中小企業(ye) 培育路徑更加順暢。

  中金公司研究部策略分析師、董事總經理李求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小企業(ye) 是國民經濟中促進就業(ye) 、改善民生、發展經濟、推動創新的基礎力量,是構成市場經濟主體(ti) 中數量最大、最具活力的企業(ye) 群體(ti)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著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科技創新的潛力被限製。北交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ye) 主陣地”的市場定位,拓寬了中小企業(ye) 直接融資渠道,有利於(yu) 為(wei) 中小企業(ye) 高速發展注入新動能。

  特色製度發揮“引擎”作用

  憶往昔,崢嶸歲月。過去一年裏,北交所構建了一項又一項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特點的製度。

  上市審核精準包容。全麵落實注冊(ce) 製要求,建立了協同高效的審核注冊(ce) 機製,發行上市審核預期明、時間短,從(cong) 受理到注冊(ce) 平均用時145天,最短用時僅(jin) 72天。四套並行的上市標準兼顧不同類型、不同特征企業(ye) 。在堅守底線前提下,適度包容中小企業(ye) 發展階段中關(guan) 聯交易占比高、區域及客戶集中、業(ye) 績波動等階段性規律性問題,為(wei) 中小企業(ye) 成長壯大留足空間。

  發行融資靈活多元。提供普通股、優(you) 先股、可轉債(zhai) 等多種權益融資工具,實行向不特定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向特定對象定向發行等多元融資方式。構建充分博弈的定價(jia) 機製,上市公司公開發行融資平均2.07億(yi) 元,單次融資金額從(cong) 0.4億(yi) 元到17億(yi) 元不等,支持企業(ye) 合理按需融資。

  交易製度高效均衡。設置股票漲跌幅為(wei) 30%,合格投資者門檻為(wei) 50萬(wan) 元證券資產(chan) ,開市以來日均成交金額超10億(yi) 元,日均換手率約1%,呈現出與(yu) 中小市值股票相匹配的流動性水平。

  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開市一年以來,給創新型中小企業(ye) 提供了一個(ge) 目標相對清晰、也更契合中小企業(ye) 融資的市場平台,更好地解決(jue) 了企業(ye) 融資問題,提升了資本市場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發展的能力。

  轉板製度日趨完善。一年來,已有3家北交所上市公司轉板至科創板、創業(ye) 板交易。

  “北交所上市公司成功轉板,意味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ti) 係進一步暢通和完善。這有助於(yu) 提高市場的資金配置效率,更好地發揮市場功能、激發市場活力,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ti) 經濟能力。”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夥(huo) 人常春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常春林進一步表示,轉板是企業(ye) 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尋找適合自身發展場所的一個(ge) 途徑。轉板製度的推出,意味著創新型中小企業(ye) 成長壯大的上升通道被完全打開,企業(ye) 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轉入的交易所和板塊,利用好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

  此外,為(wei) 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ti) 經濟功能,進一步提升北交所市場功能和品牌效應,豐(feng) 富市場產(chan) 品結構,北交所以政府債(zhai) 為(wei) 突破口,逐步探索債(zhai) 券市場建設,為(wei) 北交所債(zhai) 券市場平穩起步奠定了基礎。統計顯示,截至11月11日,累計服務政府債(zhai) 券發行45隻,合計規模超5800億(yi) 元,其中國債(zhai) 11隻,規模4805.20億(yi) 元;北京等5個(ge) 省市地方政府債(zhai) 34隻,規模1015.16億(yi) 元。

  “通過不斷改革,北交所上市公司質量、新股合理定價(jia) 、市場流動性等方麵都有了明顯改善。”諸海濱表示,從(cong) 上市發行端來看,很多細分行業(ye) 龍頭和“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排隊上市或上市讓投資者眼前一亮。

  資本賦能創新型中小企業(ye)

  觀今朝,良木成林。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高端製造、國產(chan) 替代、專(zhuan) 精特新、單項冠軍(jun) ……一連串的關(guan) 鍵詞,折射出北交所的鮮明特征。

  與(yu) 此同時,北交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的成效一年來正不斷得以印證。根據北交所上市公司三季報來看,2022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ye) 收入732.07億(yi) 元,同比增長33.25%;實現歸母淨利潤69.26億(yi) 元,同比增長19.43%;實現扣非歸母淨利潤62.23億(yi) 元,同比增長21.30%,整體(ti) 業(ye) 績穩步增長。

  “目前北交所的高端裝備製造、TMT、化工新材料、消費、生物醫藥五大行業(ye) 集群已初現端倪。”諸海濱表示,北交所的設立拓寬了中小企業(ye) 直接融資渠道,同時增強了產(chan) 業(ye) 鏈各方協同創新能力,支撐產(chan) 業(ye) 鏈補鏈延鏈固鏈,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zheng) 力,成為(wei) 實現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關(guan) 鍵主體(ti) 。

  渤海證券做市業(ye) 務負責人張可亮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致力於(yu) 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目前上市公司中多個(ge) 細分領域均有涉及,這充分體(ti) 現了北交所的包容性。

  他進一步表示,國家將“專(zhuan) 精特新”作為(wei) 指導中小企業(ye) 的發展方向,主要是從(cong) 提升國家整體(ti) 產(chan) 業(ye) 安全性和競爭(zheng) 力的角度考慮。各產(chan) 業(ye) 鏈當中需要龍頭企業(ye) ,同時也需要為(wei) 龍頭配套的中小企業(ye) ,隻有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相關(guan) 配套企業(ye) 的整體(ti) 素質得到提升,才會(hui) 帶來整個(ge) 產(chan) 業(ye) 的提升和競爭(zheng) 力的提升,從(cong) 而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提高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上市公司中,超過八成為(wei) 省級以上“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其中47家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

  從(cong) 研發創新方麵來看,北交所上市公司專(zhuan) 注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持續加大研發力度。統計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合計31.97億(yi) 元,同比增長33.10%,研發強度達4.37%,約為(wei) 規模以上企業(ye) 的3倍。其中,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中,6家公司研發強度超20%,部分公司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進口替代。

  典型的如富士達,公司主導製定的IEC國際標準發布,標誌著公司在射頻同軸電纜組件領域保持著國際技術領先地位。富士達副董事長武向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北交所上市後,公司融資能力大大提高,促進了企業(ye) 快速發展,提升了公司的市場競爭(zheng) 力和行業(ye) 影響力。”

  穎泰生物董事長王榕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北交所為(wei) “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開辟出了上市融資新路徑,公司借助這一優(you) 質平台進一步完善了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提升了規模化經營的能力。

  “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ge) 人投資者,與(yu) 公司溝通的積極性都有所提高。”王榕說。

  開市一年來,北交所“龍頭”撬動作用有效發揮,新三板活力和吸引力明顯增強。新三板創新層培育和遴選功能增強,2022年分層完成後創新層公司共1723家,達到分層製度實施以來最高水平。

  與(yu) 此同時,北交所在審在輔企業(ye) 質地優(you) 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北交所在審在輔企業(ye) 合計429家,其中在審企業(ye) 133家,在輔企業(ye) 296家。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營業(ye) 收入持續增長的在審在輔公司有274家,淨利潤持續增長的公司有228家,成長性具有顯著優(you) 勢。歸母淨利潤超過4000萬(wan) 元的公司有168家,已達到北交所上市公司中位水平。此外,近八成企業(ye) 獲得國家、省級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示範企業(ye) 或“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認定,31%在審在輔公司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

  “北交所的平穩運行將逐步優(you) 化創新型中小企業(ye) 的市場生態。隨著越來越多的‘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上市,北交所的資本市場普惠金融特色會(hui) 愈發濃厚。”常春林說。

  探索試驗未止步

  迎來路,鴻鵠展翅。北交所開市一年來,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北交所的探索和試驗也從(cong) 未止步。

  11月4日,北交所發布北證50成份指數樣本,並將於(yu) 11月21日正式發布實時行情,行情授權與(yu) 指數基金開發工作正在有序推進;11月11日發布融資融券相關(guan) 規則,後續將持續推進技術準備、權限開通、投資者培育等工作,各項準備工作全麵就緒後,將另行公布標的股票名單和可充抵保證金證券名單,啟動融資融券交易。此外,引入做市交易、降低交易成本等改革舉(ju) 措也在穩步推進。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一些問題仍有待解決(jue) 。在諸海濱看來,當前北交所市場上公司數量不夠多、市場市值較小,機構投資者想進入但進不來,或進來後找到能容納大資金的公司較少,這是製約流動性的主要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製度的完善,企業(ye) 增量所帶來的效益會(hui) 逐漸體(ti) 現,無論是流動性、市場關(guan) 注度還是估值不匹配等問題都將被解決(jue) 。”諸海濱說。

  同時,市場各方對北交所也是充滿期許。張可亮表示,期待持續出台政策鼓勵支持“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登陸新三板、北交所。一方麵北交所要通過完善自身製度,從(cong) 資本市場賦能“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發展的角度做出自己的貢獻,優(you) 化流程、提高服務效率;另一方麵要敞開大門辦市場,利用好發揮好自身的樞紐功能,成為(wei) 支持“專(zhuan) 精特新”的抓手和平台。

  “從(cong) 一年來市場的表現來看,北交所流動性雖有待改善,但已逐步融入A股市場。”申萬(wan) 宏源專(zhuan) 精特新首席分析師劉靖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期待北交所混合交易製度落地、增加優(you) 質資產(chan) 供給,這樣未來流動性將會(hui) 逐步改善。

  諸海濱建議,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讓投資人了解北交所市場的各種特點、了解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和“專(zhuan) 精特新”屬性,這是提升市場關(guan) 注度、修複估值的必要舉(ju) 措。

  王榕表示,期待未來北交所繼續健全融資端和投資端的雙核功能,在融資端豐(feng) 富金融工具、設置高效便捷的融資通道,讓靈活多元的製度吸引更多優(you) 秀的中小企業(ye) 。(證券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