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沉浸式學習、直播學習過程 學習博主站在流量的風口
晚上10點,下晚自習(xi) 的小雅推開家門,簡單收拾後就坐到書(shu) 桌前,打開平板電腦立在支架上,確認屏幕裏的畫麵沒問題,點擊“攝製”按鈕,開始鏡頭下的埋頭學習(xi) 。
她做完一份試卷並訂正完大概要一兩(liang) 個(ge) 小時,整個(ge) 過程會(hui) 被剪輯成1分鍾左右的視頻,最終發在某社交平台她的個(ge) 人賬號上。
小雅在安徽讀高三。大半年來,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兩(liang) 天都會(hui) 出現一次,在網絡上,她有另外一個(ge) 身份——學習(xi) 博主。
近年來,在社交平台、短視頻平台,像小雅這樣分享個(ge) 人學習(xi) 過程的自媒體(ti) 博主湧現。有考研時線上相互陪伴、鼓勵的“研友”,有為(wei) 未來發展籌備的大學生,也不乏為(wei) 升學奮鬥的初高中生。
這些博主們(men) 或以圖文形式更新自己的學習(xi) 日常,或錄製視頻剪輯記錄“沉浸式學習(xi) ”,或在直播間“直播學習(xi) 過程”,講述備戰高考、考研等的學習(xi) 經驗。在部分平台,還有學習(xi) 博主及其受眾(zhong) 專(zhuan) 有的交流頻道。
當手機從(cong) “潘多拉魔盒”變為(wei) 記錄學習(xi) 的工具
小雅開啟學習(xi) 博主之路“純屬偶然”。
去年1月,她隨意發了一條記錄自己寫(xie) 語文詩詞作業(ye) 的圖文帖子,沒想到被不少網友點評“寫(xie) 字好看”,收獲了近2000點讚。隨後,她補發了幾篇與(yu) 作業(ye) 相關(guan) 的內(nei) 容,反響都不錯。有粉絲(si) 問及一些學習(xi) 方法的問題,小雅便開始分享記筆記心得、作文素材等“幹貨”。
一段時間後,小雅發現,不少“學習(xi) 博主”的視頻比圖文帖子流量更高。在簡單學習(xi) 拍攝、剪輯技巧後,今年4月,小雅改用視頻來呈現自己日常學習(xi) 的場景。
錄製一般在晚上回家後進行。腳本由媽媽幫助配備,剪輯和發布則由小雅親(qin) 自操刀。這些視頻果然引來更高的流量。有網友留言說,隔著屏幕看小雅專(zhuan) 注又認真地寫(xie) 作業(ye) ,“自己學習(xi) 也更有動力了”。
在河南,00後諾密比小雅早一年“入海”。她做學習(xi) 博主起初是為(wei) 了“提升自製力”。
2020年,當時讀初三的諾密在家上網課,由於(yu) 自製力差,她過上了晝夜顛倒玩手機、“應付式”上課的生活,“我也知道快要中考了,但就是一邊焦慮、一邊沉迷手機,無法自拔”。
她想到了學習(xi) 時用手機錄視頻的辦法,“在鏡頭下,仿佛有很多雙眼睛在盯著我,我可以克製自己的行為(wei) ,變得專(zhuan) 注許多”。
手機由“集各種誘惑於(yu) 一身的潘多拉魔盒”一躍成為(wei) 記錄學習(xi) 的工具,諾密的成績排名不斷上升,從(cong) 初三時第一次模擬考試全市8000名外,到現在能穩定在全年級的前10名。
嚐到了“甜頭”的諾密,周末去自習(xi) 室時也會(hui) 帶上錄製設備。她一般從(cong) 中午12點多學到傍晚6點。晚上簡單剪輯後,一條“沉浸式學習(xi) ”視頻便完成了。
在廣西柳州,高三學生龐琬瑄在寒假開啟了“學習(xi) 博主”之路,“最直接的是,錄視頻能讓手機這個(ge) 誘惑源被占用”。鏡頭給龐琬瑄帶來了完整的長時間學習(xi) 體(ti) 驗,這讓她能靜下心來梳理文科科目的知識點框架,然後轉化成為(wei) 圖文內(nei) 容,與(yu) 視頻一起發布在她的社交平台賬號上。
發現寫(xie) 數學試題的視頻流量數據較好以後,小雅會(hui) 特意多寫(xie) 一些從(cong) 前不願寫(xie) 的數學題,成績也有所提升。如今,數學在小雅眼裏“沒那麽(me) 可怕了”。
這樣的視頻或圖文內(nei) 容分享仿佛帶來一種“雙向激勵”。有了一定數量的粉絲(si) 後,一些學習(xi) 博主由以往私人化的分享轉向定期更新、持續輸出。諾密保持著在假期也去自習(xi) 室打卡的狀態。慢慢地,她適應了高強度的學習(xi) 節奏,沒有鏡頭的時候也能保持專(zhuan) 注。
“學習(xi) 博主們(men) 真的在學習(xi) 嗎”
在長期關(guan) 注的觀眾(zhong) 心中,學習(xi) 博主提供的是一種“陪伴感”,類似於(yu) “電子陪伴”學習(xi) 、“雲(yun) ”同桌的感受。“學習(xi) 博主尋求來自外部的凝視,觀眾(zhong) 也在尋求來自學習(xi) 博主行為(wei) 影響下的無形的催促和監督。某種意義(yi) 上,博主和觀眾(zhong) 其實在各取所需。”粉絲(si) 林玲說。
諾密覺得,和粉絲(si) “互相陪伴的感覺很溫暖”。她的賬號有6萬(wan) 餘(yu) 粉絲(si) 量,之前有一名處於(yu) 初三升學期的粉絲(si) 來找她谘詢問題,後來她發現,這名粉絲(si) 隨後也成了一名學習(xi) 博主,從(cong) 初三時一度頹廢的狀態走出來,考上了省重點高中。
不過,種種“正向反饋”之餘(yu) ,學習(xi) 博主們(men) 也受到了質疑。
在天津一所高校讀大三的星星從(cong) 高中就關(guan) 注了一些學習(xi) 博主,在給喜歡的帖子點讚的同時,她有些疑惑:“那些好看的筆記、剪輯的視頻應該很耗費時間,他們(men) 是怎麽(me) 做到學業(ye) 和課業(ye) 相平衡的?”
在小雅和諾密的描述裏,做學習(xi) 博主,就是“把手機架起來錄製、做自己的事就好”;剪輯視頻借助軟件操作“也簡單”,經幾次練習(xi) 熟悉方法後,通常10多分鍾就能剪輯好一條小視頻。
盡管如此,邁入高三的小雅和諾密也坦言,“時間太緊張,有時感到力不從(cong) 心”。
今年8月,一條“某初中學習(xi) 博主堅持學習(xi) 打卡、卻未能考上高中”的新聞,引發一些網友討論:學習(xi) 博主們(men) 真的在學習(xi) 嗎?他們(men) 分享的內(nei) 容真實性到底如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注意到,伴隨訪問數據、粉絲(si) 量的上升,麵對由此可能帶來的收益,有的博主選擇了“造假”以博取流量。
近期,有用戶在社交平台上發布“打假學習(xi) 博主”視頻顯示:一名博主總是錄製5秒左右的視頻,然後反複播放,配上勵誌字幕。觀眾(zhong) 粗略掃過難以察覺。被“曝光”後,網友們(men) 紛紛指責其係“假學博”。
對於(yu) 這類“假學博”,有3年學習(xi) 博主經曆的汪雨軒印象深刻。她說:“有的博主盜取其他博主的音頻、腳本,用在自己的視頻裏。”對這類侵權行為(wei) ,汪雨軒發現後會(hui) 直接向平台舉(ju) 報,同時提交證據。
“平台核實後,一般都會(hui) 對侵權的視頻進行下架處理。”她觀察到,針對“假學博”,除了用戶自發舉(ju) 報,平台也有相應的應對機製,對涉嫌造假的視頻采取限流措施。
有的博主則借學習(xi) 之名,行“賣貨”之實。比如,發布內(nei) 容時“不經意間”露出某款產(chan) 品並表示“好用”,以此吸引粉絲(si) 注意。
華中科技大學大三學生柳金曼曾是學習(xi) 博主領域的忠實粉絲(si) 。她發現,有的博主“把學習(xi) 當成了一種工作”:一名直播考研的學習(xi) 博主每天從(cong) 早上5點學到晚上11點,但考研考了3次還沒考上。直播學習(xi) 期間,該博主特意推介了不少產(chan) 品,比如學習(xi) 用具、考研資料。
回歸“記錄”初心
一些認真做內(nei) 容的博主,確實發現過商機,或直接收到商家遞來的邀約。
小雅就發現,自己賬號發布的視頻評論區中,有人會(hui) 對她使用的文具或學習(xi) 資料感興(xing) 趣,留言請她“給個(ge) 購買(mai) 鏈接”。做學習(xi) 視頻一個(ge) 月後,她收到了商家的推廣邀請,有輔導資料、網課等,也有書(shu) 包、文具。
龐琬瑄的賬號單平台粉絲(si) 量已超過10萬(wan) 。考慮到其中大多是學生,她基本隻接自認為(wei) “對學習(xi) 有幫助”的產(chan) 品類合作。比如一些線上付費網課,她會(hui) 學習(xi) 一段時間後,將學習(xi) 網課的過程錄進視頻裏,以便向觀眾(zhong) 展示網課課程、學習(xi) 頁麵等內(nei) 容。
有的受訪博主則表示,接到商家聯係後,會(hui) 對產(chan) 品進行一段時間的試用,根據產(chan) 品質量或效果再決(jue) 定是否合作。
是“堅持初心”繼續認真做內(nei) 容自我監督、激勵他人,還是“另辟蹊徑”博眼球、博流量?其間的平衡木如何走,成為(wei) 眼下一些博主們(men) 正在摸索的問題。
“做視頻是把記憶具象化成為(wei) 實體(ti) 的工具,讓我在漫漫人生森林裏,記住‘每一棵樹’的名字。我也想把高三這個(ge) 充滿儀(yi) 式感的階段,收集到我的森林裏。”高三下學期,龐琬瑄放學後在學校對麵的出租屋裏獨自備考,對媽媽而言,這些視頻在代替她記錄女兒(er) 生命中重要的時刻。
就在這半年,龐琬瑄得到了許多網友的關(guan) 注。有粉絲(si) 寫(xie) 長信告訴她,在視頻的陪伴下,自己勇敢踏出了舒適圈;在讀書(shu) 筆記的激勵下,他們(men) 也愛上了讀書(shu) 。
這讓她覺得幸運:“讀書(shu) 、備考追夢,與(yu) 朋友和家人相處,我獲得了愛和力量,關(guan) 注我的網友們(men) 也能因為(wei) 我的視頻滿懷熱望。”她想要做出更多有深度、有分量的內(nei) 容,和其他朋友一起“改變世界”。
今年9月,龐琬瑄來到重慶開啟大學生活。她的賬號依然在更新,隻不過和以往的單一記錄學習(xi) 類視頻不同,生活相關(guan) 的視頻多了起來。她給自己的定義(yi) 變為(wei) “記錄者”,而不再是單向的學習(xi) 博主。
“要對獲得的流量和粉絲(si) 負責任。”麵對上漲的粉絲(si) 量,諾密身上多了一種使命感,這逼著她不斷成長。
諾密想報考傳(chuan) 媒或商科類專(zhuan) 業(ye) 。“做學習(xi) 博主增加了一點人生閱曆,也幫我進一步明晰了興(xing) 趣與(yu) 潛力所在。”她和不少品牌合作方打過交道,在交涉對接的過程中,發現品牌傳(chuan) 播、市場營銷這些都是未來自己想要深入的方向。
與(yu) 龐琬瑄一樣,等高考結束後,諾密打算做點兒(er) 和學習(xi) 視頻不一樣的東(dong) 西,“很多人都是想通過看視頻來激勵自己,視頻裏的‘我是誰’似乎不太重要。但高考後,我想讓大家記住我這個(ge) 人。”
正在深圳一所中學讀高二的靜雯,今年3月開始做學習(xi) 博主,最初發的視頻隻有幾十次甚至更少的播放量,這對她的自信心一度造成了不小打擊。“數據的一點波動,都會(hui) 影響情緒。”每天,她一有空就想打開手機,點進平台看看點讚情況。一段時間後,她突然意識到,這和“記錄”的初心相差甚遠。
“我作為(wei) 學生,拍視頻隻是興(xing) 趣,最主要還是學習(xi) 。”最近,她關(guan) 掉了手機,調整好心態,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學習(xi) 中。
(應受訪者要求,小雅、諾密、靜雯、林玲、星星為(wei) 化名)
實習(xi) 生 周雨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