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國產“大絲束”開啟碳纖維產業新藍海 或將帶動千億級複合材料市場規模

發布時間:2022-11-23 15:29: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操秀英

  大絲(si) 束碳纖維的每一根絲(si) 束都有4.8萬(wan) 根纖維,每一根纖維的直徑隻有頭發絲(si) 直徑的1/7到1/8。上海石化研發生產(chan) 的大絲(si) 束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新型纖維材料。其力學性能優(you) 異,比重不到鋼的四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7—9倍,並且還具有耐腐蝕的特性。

  碳纖維是新一代增強纖維,被稱為(wei) “新材料之王”“黑黃金”,可廣泛應用於(yu) 航空航天、能源裝備、交通運輸、體(ti) 育休閑等領域。按絲(si) 束規格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wei) 小絲(si) 束碳纖維和大絲(si) 束碳纖維。長期以來,我國主要在小絲(si) 束碳纖維方麵實現了突破。隨著我國首個(ge) 萬(wan) 噸級48K大絲(si) 束碳纖維工程第一套國產(chan) 線在中國石化上海石化碳纖維產(chan) 業(ye) 基地投料開車,並生產(chan) 出性能媲美國外同級別產(chan) 品的合格產(chan) 品,我國大絲(si) 束碳纖維也從(cong) 關(guan) 鍵技術突破、工業(ye) 試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化,成功走向規模化和關(guan) 鍵裝備國產(chan) 化,一舉(ju) 破除了我國碳纖維生產(chan) 和裝備受製於(yu) 人的被動局麵。

  發展“大絲(si) 束”可降低碳纖維成本

  眾(zhong) 所周知,碳纖維是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的基礎,也是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新型結構材料,更是大型飛機、衛星、船舶等裝備研製和更新換代的重要基礎。

  在業(ye) 內(nei) ,通常將每束碳纖維根數大於(yu) 4.8萬(wan) 根(簡稱48K)的稱為(wei) 大絲(si) 束碳纖維。

  “它每一根絲(si) 束都有4.8萬(wan) 根纖維,每一根纖維的直徑隻有頭發絲(si) 直徑的1/7到1/8。我們(men) 把碳纖維從(cong) 特製的像花灑一樣的紡絲(si) 噴頭中噴出、擠出後,再對其進行像拉麵條一樣的牽伸就形成了大絲(si) 束碳纖維原絲(si) 。”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石化)碳纖維事業(ye) 部副總經理李鵬介紹。

  目前,國內(nei) 每束碳纖維基本處於(yu) 1000根至1.2萬(wan) 根之間,這樣的碳纖維被稱為(wei) 小絲(si) 束碳纖維。但是由於(yu) 小絲(si) 束碳纖維成本高,影響了下遊企業(ye) 應用碳纖維的積極性。

  “我們(men) 發現如果要推廣碳纖維實現工業(ye) 化的應用,一定要發展‘大絲(si) 束’。”上海石化副總經理黃翔宇強調,我們(men) 在開發過程中發現48K大絲(si) 束碳纖維的優(you) 勢是在相同的工藝條件下,能夠大幅度地提高碳纖維的單線的生產(chan) 能力,如果控製得好,它的質量性能也能得到保證,這樣就能夠實現低成本,從(cong) 而打破了碳纖維高昂價(jia) 格帶來的應用局限。

  用“中國技術”生產(chan) 性能優(you) 異的碳纖維

  碳纖維技術有著森嚴(yan) 的技術壁壘,此前大絲(si) 束碳纖維生產(chan) 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德國、日本的幾家大公司手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是國內(nei) 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大絲(si) 束碳纖維技術的企業(ye) 。

  大絲(si) 束碳纖維研發難在哪?上海石化相關(guan) 技術負責人介紹,主要難點包括大絲(si) 束碳纖維製備過程中氧化反應放熱的有效控製、一束絲(si) 4.8萬(wan) 根碳纖維的紡絲(si) 均勻穩定性控製,以及生產(chan) 線連續運行周期和穩定性。

  黃翔宇介紹,為(wei) 了在大絲(si) 束碳纖維製備中真正用上“中國技術”,上海石化從(cong) 裝備到工藝,為(wei) 大絲(si) 束碳纖維量身定製了專(zhuan) 用生產(chan) 線,如根據大絲(si) 束碳纖維的生產(chan) 要求自行設計氧化爐、碳化爐,不僅(jin) 成功掌握了控製溫度場的關(guan) 鍵技術,而且進行了節能型設計,可實現能源綜合利用。

  此外,上海石化采用聚合物分子鏈結構調控技術獲得良好熱性能原絲(si) ,係統研究紡絲(si) 原液流變性能保證原絲(si) 質量穩定性,開發特殊的連續生產(chan) 技術,大大減少停車次數,極大提高生產(chan) 效率。

  上海石化研發生產(chan) 的大絲(si) 束碳纖維,是一種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強度新型纖維材料。其力學性能優(you) 異,比重不到鋼的四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7—9倍,並且還具有耐腐蝕的特性。

  國產(chan) 大絲(si) 束碳纖維已開始產(chan) 業(ye) 化布局

  上海石化首條48K大絲(si) 束碳纖維國產(chan) 線可實現規模化、高品質生產(chan) 。該項目計劃於(yu) 2024年全部建成投產(chan) ,屆時將達到2.4萬(wan) 噸/年原絲(si) 、1.2萬(wan) 噸/年大絲(si) 束碳纖維產(chan) 能。

  自主研發大絲(si) 束碳纖維生產(chan) 線投產(chan) ,將給整個(ge) 碳纖維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專(zhuan) 家分析,首先隨著碳纖維國產(chan) 化的不斷推進,對市場最大的影響是進口碳纖維價(jia) 格的下降。

  數據顯示,隨著國內(nei) 碳纖維國產(chan) 化的推進,進口碳纖維價(jia) 格預計將從(cong) 最高每噸4.5萬(wan) 美元降至每噸1萬(wan) 美元左右,這對於(yu) 全產(chan) 業(ye) 鏈應用來說是一個(ge) 利好消息。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約為(wei) 11.8萬(wan) 噸,其中大絲(si) 束碳纖維需求量為(wei) 51400噸,占比約43.5%。2021年我國碳纖維需求量達到6.24萬(wan) 噸,較2020年增加27.7%,占全球碳纖維需求量的53%。專(zhuan) 家表示,碳纖維在新能源、風電、光伏、汽車、體(ti) 育用品等下遊市場的應用需求將逐漸爆發, 滲透率不斷提升。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稱,中國碳纖維行業(ye) 正處於(yu) 快速發展階段,根據目前各企業(ye) 已宣布的投資擴產(chan) 計劃,如果所有建設項目可以順利投產(chan) 落地,“十四五”末期,中國新增碳纖維產(chan) 能將達21萬(wan) 噸以上,其中新增大絲(si) 束碳纖維產(chan) 能達17.6萬(wan) 噸,中國大絲(si) 束產(chan) 能擴張時代將隨之開啟。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中國石化實現大絲(si) 束碳纖維量產(chan) 之後,已經開始尋求和新能源汽車企業(ye) 的合作,通過使用輕量化的碳纖維零部件,增加新能源汽車的續航裏程。

  “我們(men) 和蔚來有框架合作協議,和比亞(ya) 迪也有合作。我們(men) 在做汽車輕量化的工作,已經進入了產(chan) 業(ye) 化布局。”中國石化首席專(zhuan) 家莊毅說。

  中國複合材料工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孟弋潔表示,2030年,我國大絲(si) 束碳纖維產(chan) 值應該能達到500億(yi) 元量級,將帶動千億(yi) 級的複合材料市場規模。

  除了大絲(si) 束碳纖維的研發和生產(chan) ,中國石化也正大力推進碳纖維複合材料的研發和應用。中國石化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在未來的碳纖維產(chan) 業(ye) 發展中,中國石化將在科研方麵繼續加大投入,產(chan) 業(ye) 方麵加快布局,機製體(ti) 製方麵深化創新,應用場景全麵推廣,同時,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特色產(chan) 品。在“十四五”末,中國石化將在多種工藝流程實現通用級、大絲(si) 束、小絲(si) 束、高性能等產(chan) 品的全麵突破,進行總體(ti) 布局,滿足國家各個(ge) 領域的需求,為(wei) 引領和推動中國碳纖維產(chan) 業(ye) 發展作出貢獻。

  延伸閱讀

  全球碳纖維需求量持續增長

  根據賽奧碳纖維《2016—2021全球碳纖維複合材料市場報告》,從(cong) 全球的維度來看,碳纖維需求量從(cong) 2016年的7.65萬(wan) 噸增至2021年的11.8萬(wan) 噸,複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wei) 9.02%,2021年同比增速從(cong) 2020年的3.05%提升至10.42%,2025年預計全球需求量達20萬(wan) 噸。從(cong) 國內(nei) 的維度來看,碳纖維需求量從(cong) 2016年的1.96萬(wan) 噸增至2021年的6.24萬(wan) 噸,CAGR為(wei) 26.06%,2021年的同比增速高達27.69%,2025年預計國內(nei) 需求量為(wei) 15.93萬(wan) 噸。從(cong) 應用領域來看,2021年全球和國內(nei) 碳纖維的主要應用領域均是風電葉片。2021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占比前三的領域分別是風電葉片(27.97%)、體(ti) 育休閑(15.68%)和航空航天(13.98%);而國內(nei) 占比前三的領域分別是風電葉片(36.07%)、體(ti) 育休閑(28.05%)和碳/碳複材(11.22%)。風電葉片、體(ti) 育休閑、航空航天、碳/碳複材等領域的需求占據了碳纖維市場需求的主要部分。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