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山美如畫 邊寨飛新歌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wei) 業(ye) 】
蜿蜒的南滾河在蔥蘢蒼翠的阿佤山中穿流而過,紅色屋頂的佤寨宛如一把把小紅傘(san) 在雲(yun) 霧中若隱若現,屋前結滿果實的芭蕉樹舒展著婀娜身姿……地處中緬邊境的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一幅阿佤山美麗(li) 鄉(xiang) 村的畫卷徐徐展開。
阿佤人民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到現代化邊境小康村的建設中,努力讓阿佤山跟上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步伐。
11月15日一早,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臨(lin) 滄市臨(lin) 翔區馬台鄉(xiang) 馬台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趙躍芳受邀來到滄源縣班洪鄉(xiang) 下班壩村宣講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新老支書(shu) 和佤族村民圍坐在一起,認真聆聽。“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講好‘班洪抗英’事跡,發揚班洪‘四大嫂’精神,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真正做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趙躍芳說。
“過去我們(men) 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現在變化可大啦!通了水電網絡,住上磚瓦房,修好水泥路,甚至還能坐車到北京、上海呢。”72歲的老支書(shu) 岩翁見證了阿佤山數十年的巨變。
“身為(wei) 一名老黨(dang) 員,有多少光,就要發多少熱,我會(hui) 繼續團結大家一起幹,搞好咱們(men) 的特色產(chan) 業(ye) 。”岩翁信心滿滿地說。
陽光正好,綠油油的山坡上,一個(ge) 個(ge) 搭著茅草的木製蜂箱為(wei) 蜜蜂築起了小窩。如今的阿佤山成為(wei) 蜜蜂的天堂。
2018年,班洪村買(mai) 來100箱蜂,想靠養(yang) 蜂過上甜“蜜”日子。不料,蜜蜂基本跑光了,村支書(shu) 楊誌良垂頭喪(sang) 氣。“既然你找準這個(ge) 路子,從(cong) 哪裏跌倒就從(cong) 哪裏爬起來!”岩翁對他語重心長地說。
老支書(shu) 的話讓楊誌良重拾信心。在東(dong) 方航空幫扶下,2021年,他帶領村民遠赴北京學習(xi) 科學養(yang) 蜂,邀請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的專(zhuan) 家教技術、辦培訓,終於(yu) 打開科學養(yang) 蜂的大門。
為(wei) 了讓更多村民過上甜“蜜”日子,班洪村成立鄉(xiang) 村旅遊合作社,通過“黨(dang) 組織+公司+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將蜜蜂產(chan) 業(ye) 與(yu) 觀光旅遊、庭院經濟融合,全村298戶都入社,年底都有分紅。
楊誌良說:“現在有9個(ge) 村民當養(yang) 蜂員,每人每月至少收入3000元。光是靠養(yang) 蜂產(chan) 業(ye) ,合作社今年已經賺了100多萬(wan) 元啦!”
截至今年9月,滄源縣共有11個(ge) 蜜蜂養(yang) 殖農(nong) 民合作社,2579戶農(nong) 戶參與(yu) ,蜂蜜產(chan) 量125.55噸,產(chan) 值1040.1萬(wan) 元,帶動了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快來培訓嘍!”11月19日一早,小喇叭一聲召喚,滄源猛董鎮芒擺村的佤族村民背著挎包,搬來長凳,圍坐在小廣場上,認真聽茶企專(zhuan) 家講授有機茶種植技術。“我們(men) 要通過科學管理有效提高茶葉產(chan) 量,科學除草翻地,產(chan) 量上去,收入也就高了……”茶企負責人田源說。
肖尼惹是芒擺村六組村民,由他管護的茶園有22畝(mu) 。“我們(men) 的茶葉品質過硬著呢,主打生態有機,不打農(nong) 藥、不施化肥。”今年他家還添置了一輛小轎車。
“這要感謝黨(dang) 的好政策!”肖尼惹說。這裏過去是一片荒山,長年刀耕火種導致水土流失嚴(yan) 重,山體(ti) 留下斑駁的“黑印子”。2007年,滄源縣引進茶企到芒擺村,集中流轉土地種茶,走出了一條村企共建共贏的新路子。
“目前芒擺村茶園管理戶有287戶1094人,萬(wan) 畝(mu) 茶園帶動就業(ye) 農(nong) 村勞動力近1500人,真正做到了把茶葉資源優(you) 勢轉換為(wei) 經濟優(you) 勢。”猛董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李繼雲(yun) 說,“我們(men) 要因地製宜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為(wei) 子孫後代留住青山綠水,留住金山銀山。”
人養(yang) 山,山養(yang) 茶,茶養(yang) 人。如今,滄源縣有茶園12萬(wan) 畝(mu) ,茶農(nong) 2.3萬(wan) 戶9.3萬(wan) 人,截至今年10月底,全縣完成毛茶總產(chan) 量10250噸,實現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26522.7萬(wan) 元。
茶葉飄香,生活如蜜,一曲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歌正在唱響。(光明日報記者 徐鑫雨 張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