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香港年輕人把漢服融入日常:現代都市中尋傳統之美

發布時間:2022-11-24 15:5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香港11月24日電 題:香港年輕人把漢服融入日常:現代都市中尋傳(chuan) 統之美

  中新社記者 劉大煒

  隨著“國潮文化”的興(xing) 起,漢服這一小眾(zhong) 文化逐漸走進大眾(zhong) 視野。在香港,有一群熱愛漢服的年輕人組成“漢服香港”社團,身體(ti) 力行地推廣漢服及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把傳(chuan) 統融入現代生活。

  近日,在新界荔枝角一家有中國傳(chuan) 統特色的茶室內(nei) ,記者采訪了“漢服香港”的三位負責人:依喵、流年和初晴。她們(men) 穿著不同形製漢服前來,與(yu) 窗外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形成鮮明對比。

  “漢服現已成為(wei) 我生活的一部分。”“90後”女生流年對記者說。她最開始接觸漢服是在2009年,“之前看古裝劇時感覺其中服飾非常華麗(li) 。接觸漢服之後,才知這些‘古裝’與(yu) 成形製的漢服有很大區別。”隨著了解的不斷深入,她發現漢服不僅(jin) 外表華麗(li) 、工藝講究,而且不同朝代的款式搭配各有特色,是一個(ge) 龐大的服裝體(ti) 係。接受采訪時,她身著立領短衫搭配馬麵裙,屬於(yu) 明代形製漢服。

  “以身作則,推動漢服融入日常生活”是“漢服香港”的宗旨。這個(ge) 以年輕人為(wei) 主的社團注冊(ce) 成立於(yu) 2013年,是香港成立最早的漢服社團之一,目前成員已逾200人,其中九成以上為(wei) 香港本地人。“漢服香港”外務主席依喵介紹,因社團成立前成員們(men) 主要活躍於(yu) 各大網絡論壇,遂以論壇上的昵稱相互稱呼,這一習(xi) 慣沿用至今。

  依喵表示,社團剛成立時,許多香港市民認為(wei) 這是“奇裝異服”,被誤認為(wei) 韓服、和服的也不在少數。隨著漢服文化的流行,這種情況已大為(wei) 改觀,許多“同袍”開始敢於(yu) 身著漢服出行。

  “同袍”是漢服愛好者間的互相稱謂,源自《詩經·秦風》中的“豈曰無衣,與(yu) 子同袍”。“漢服香港”社團成立後,鼓勵“同袍”們(men) 在重要節日身著漢服出行。例如每年11月22日“漢服出行日”前後,社團會(hui) 舉(ju) 辦相關(guan) 活動,向香港市民展示漢服魅力。今年活動他們(men) 來到九龍城區宋王台,華麗(li) 的傳(chuan) 統服飾引起市民的興(xing) 趣,紛紛前來拍照合影。

  2018年開始,“漢服香港”逐漸向其他領域開拓,如成員們(men) 會(hui) 在各學校間開展講座,為(wei) 學生講解服飾形製、禮儀(yi) 和穿搭技巧,或以漢服為(wei) 線索,向學生們(men) 講解中國曆史及傳(chuan) 統文化。依喵說,如今社團已在全港18個(ge) 區的中小學開展過相關(guan) 講座,有許多學生在活動後會(hui) 向自己詢問如何加入社團。

  她介紹,尤其是最近五六年,隨著接觸及購買(mai) 漢服的渠道逐漸增多,越來越多十幾歲的成員加入,社團變得更加“年輕化”。

  “00後”女生初晴2018年前後才開始接觸漢服。受訪當天她身著明製立領短襖搭配馬麵裙,向記者介紹了漢服的設計細節:很多漢服的後背正中都有一條筆直的縫線,謂之“中縫”。除了用作“正衣冠”外,也貼合人的脊椎,寓意做人要正直。

  初晴告訴記者,除傳(chuan) 統漢服外,自己也會(hui) 在日常生活中將漢服與(yu) 現代服飾混搭,創造獨特搭配風格,比如交領右衽上衣搭配牛仔褲。在她看來,香港作為(wei) 一個(ge) 國際化都市,市民對不同文化持包容態度,服飾文化亦然。“這種‘漢洋’混搭的風格剛好可以體(ti) 現香港多元文化交匯的特點。”初晴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