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已與80個國家13個國際組織建立防震減災合作關係

發布時間:2022-11-25 10:2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4日從(cong) 中國地震局召開的2022年全國地震科技工作會(hui) 議上獲悉,作為(wei) 國家地震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重要成果,中國已與(yu) 全球80個(ge) 國家、13個(ge) 國際組織建立防震減災合作關(guan) 係,與(yu) 27個(ge) 國家簽訂地震科技合作協議。

  與(yu) 此同時,中國還構建了“一帶一路”地震減災協調人機製,24個(ge) 國家和國際組織正式加入。通過努力,中國已初步建成開放合作、充滿活力的國家地震科技創新體(ti) 係。

  全國地震科技工作會(hui) 議指出,近年來,地震部門與(yu) 相關(guan) 部門合力提升中國地震科技工作水平,紮實增強全社會(hui) 抵禦地震災害能力,中國地震科技創新和服務工作取得五方麵主要進展及成效:

  一是國家地震科技創新體(ti) 係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地震科學聯合基金投入經費近7億(yi) 元人民幣,多部門強化地震安全行業(ye) 合作,聯合開展重大工程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和應急響應技術攻關(guan) ,不斷加強地震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yang) ,並在國際合作領域取得一係重要進展。

  二是地震科技創新基礎能力顯著提升。中國大陸活動地塊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斷層亞(ya) 失穩、地震破裂相圖、工程和城市抗震理論取得新突破。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基於(yu) 人工智能的地震監測技術在業(ye) 務係統中得到應用,量子重力、光纖傳(chuan) 感等儀(yi) 器研發取得重要突破,唐山大地震精確模擬獲得國際高性能計算最高獎。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網、極低頻電磁探測網、海底科學觀測網等一批國家大科學設施投入建設運行。

  三是地震科技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新貢獻。第五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廣泛應用於(yu) 國土和城市規劃及國家重大工程選址,完成川藏鐵路、西氣東(dong) 輸等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jia) 900餘(yu) 項,開展巴基斯坦水電工程、中亞(ya) 天然氣管道等海外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jia) 30項,高速鐵路地震監測預警係統應用於(yu) 印尼雅萬(wan) 高鐵建設項目。結構健康監測和診斷技術應用於(yu) 港珠澳大橋等10餘(yu) 項重大工程,減隔震技術在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等1300餘(yu) 項新建工程中得到應用,為(wei) 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提供地震安全保障。發展地震海嘯監測技術,建設中國—東(dong) 盟地震海嘯監測預警係統,有力服務國家總體(ti) 外交、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

  四是地震科技助力防震減災工作提質增效。地震監測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創新可控,中國國內(nei) 地震自動速報平均用時縮短到2分鍾,地震參數自動速報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地震預警核心技術全麵應用,中國地震預警網在雲(yun) 南、四川多次地震中取得減災實效,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yu) 預警工程將於(yu) 2023年底竣工驗收,屆時將在中國重點地區實現秒級地震預警和全國分鍾級地震烈度速報能力,為(wei) 中國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可靠的地震安全保障。餘(yu) 震快速測定、災害預測模擬等技術在近幾年地震應急處置中發揮重要作用。

  五是地震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明顯。持續完善評價(jia) 激勵製度,地震科技創新政策環境不斷改善,科研人員科技創新積極性明顯提高。中國從(cong) 事地震科技研發的機構和人員大幅增加,行業(ye) 基礎人才培養(yang) 得到加強,形成一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科學家隊伍,為(wei) 提升防震減災能力提供堅強人才保障。(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