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憑啥入人類非遺?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政府間委員會(hui) 第17屆常會(hui) 上通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43個(ge) 人類非遺項目。
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是指有關(guan) 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和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
自古以來,中國人便有飲茶、製茶的習(xi) 慣。淡雅清香的綠茶,甘甜醇厚的紅茶,綿柔順滑的白茶,濃香甜潤的黑茶……茶文化早已融入大眾(zhong) 生活,在不同地區形成了特有的飲茶習(xi) 俗。茶葉是怎麽(me) 分類的?烏(wu) 龍茶到底屬於(yu) 什麽(me) 茶?中國新聞網與(yu) 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聯合出品的《解碼中華文化基因》,以“烏(wu) 龍茶”為(wei) 例解碼中國茶文化。
誰能更勝一籌?
無論是口感的豐(feng) 富,還是製作技藝的精巧,當屬茶為(wei) 最。
茶葉的發酵程度不同,
滋味也各有千秋。
紅茶經過完全發酵,口感醇厚,回味悠久;
綠茶往往不經發酵,氣味天然、清香爽口;
如果既想體(ti) 驗紅茶的濃鬱,又想留住綠茶的清爽,
半發酵的烏(wu) 龍茶無疑是最佳選擇。
相傳(chuan) 在清朝雍正年間,
福建省安溪縣的一名茶農(nong) 在采茶時,
看到了一頭肥美的山獐。
一心想品嚐野味的他,
不顧身背的茶簍,就去追捕那山獐。
滿載而歸後,他更是把製茶拋之腦後,直到第二天才想起來。
神奇的是,
茶葉在簍裏經過劇烈的搖動,又加上一夜的擱置,
竟散發出獨特的芬芳,
衝(chong) 泡起來味醇甘厚,又無苦澀,別有一番風味。
這兩(liang) 道頗具“烏(wu) 龍”色彩的製茶工序一直傳(chuan) 承至今,
被稱為(wei) 搖青和涼青。
“搖動”與(yu) “靜置”反複交替,
茶葉的邊緣先得到發酵,
呈現出“綠葉紅鑲邊”的奇特現象,
也帶來了烏(wu) 龍茶獨特的韻味。
要品最正宗的烏(wu) 龍茶,還要到福建安溪去。
烏(wu) 龍茶製作技藝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凝結著匠心精神的安溪茶從(cong) 此煥發蓬勃生機。
依靠特色茶產(chan) 業(ye) ,
安溪縣也實現了從(cong) “貧困縣”到“全國百強縣”的華麗(li) 轉身,
更是獲得了“中國茶都”的美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