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廣西“龍窯柴燒” 自然變數造就窯變精品
中新網柳州12月4日電 題:探訪廣西“龍窯柴燒” 自然變數造就窯變精品
作者 劉俊聰
“龍窯內(nei) 的溫度相對不可控,燒製的過程變數很大,因此陶瓷常出現不可預料的釉色變化,這恰恰是這種傳(chuan) 統工藝帶給我們(men) 的驚喜。”蔣太華說道。
4日,在廣西柳州市柳城縣沙埔鎮上雷村的永興(xing) 陶瓷廠內(nei) ,66歲的蔣太華手持一隻小小的陶瓷花瓶作上述介紹。這隻花瓶精美而小巧,表麵呈現炫目的深紫色,其間點綴著如星光般閃耀的斑點。
“這隻花瓶表麵的色彩和花紋,是進入龍窯燒製後自然窯變所形成的。2015年,花瓶被友人帶至日本展出,受到當地客商的喜愛。”蔣太華興(xing) 奮地說道。
在永興(xing) 陶瓷廠內(nei) ,一條長約40米、前低後高的土製窯爐格外顯眼。蔣太華介紹,與(yu) 中國陶瓷名鎮——景德鎮常用的圓窯不同,這種長窯常見於(yu) 南方丘陵地區,因燒窯時遠看形似向下俯衝(chong) 的火龍,得名龍窯。龍窯柴燒技藝距今已有數千年曆史。
記者鑽進龍窯之中,狹長昏暗的通道內(nei) 幾乎彎腰才能前行,窯室底部鋪滿砂層,牆麵兩(liang) 邊均設有多個(ge) 投柴孔,燒製匠人不僅(jin) 可以隨時投放柴火,還能通過小孔觀察火焰顏色,以此判斷窯內(nei) 陶瓷燒製的情況。
“龍窯柴燒技藝非常考驗燒製匠人的手法和經驗。燒製過程中,我們(men) 需要用肉眼去判斷陶瓷坯體(ti) 的溫度。燒製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會(hui) 影響成品的質量。”蔣太華說道。
陶瓷坯體(ti) 需在龍窯內(nei) 薪火不斷地燒製三天三夜。根據坯體(ti) 擺放位置、窯內(nei) 氣氛和火焰流動快慢的不同,燒製出的每一件陶瓷都能呈現獨一無二的色彩和紋路。
蔣太華與(yu) 泥巴打了大半輩子交道,在龍窯柴燒技藝上頗有天賦。初中畢業(ye) 後,蔣太華便在家鄉(xiang) 桂林市全州縣才灣鎮的一家陶瓷廠學習(xi) 瓷器燒製,不到一年便將拉坯、上釉、燒製等陶瓷製作工藝熟練掌握。
1985年,蔣太華來到柳州市柳城縣考察,發現上雷村一帶的泥土非常適合製作陶瓷,且當地陶瓷銷售市場廣闊。他便與(yu) 同鄉(xiang) 開辦了這家陶瓷廠,並采用傳(chuan) 統的龍窯柴燒技藝燒製陶瓷。
在蔣太華看來,龍窯柴燒技藝雖然次品率較高,燒製難度大,但其好在能夠燒製大件陶瓷用品,由龍窯燒製的酒缸、酒壇、花盆在當地成為(wei) 熱銷品。
如今,蔣太華的一對兒(er) 女都已從(cong) 陶瓷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在景德鎮有了自己的事業(ye) 。“未來計劃和兒(er) 女們(men) 共同開發一些新產(chan) 品,提升陶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讓龍窯柴燒技藝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蔣太華說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