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師之作 汲人生智慧
與(yu) 書(shu) 籍對話,與(yu) 世界對話,與(yu) 自己對話,點亮一盞心燈,赴一場冬日的閱讀盛宴。
由中共廣州市直屬機關(guan) 工作委員會(hui) 和廣州日報聯合主辦的“書(shu) 和遠方”繼續推薦好書(shu) 。本期書(shu) 單聚焦王蒙解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東(dong) 方智慧、季羨林先生遵從(cong) 己心的豁達通透、穀物如何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以及粵菜傳(chuan) 播的傳(chuan) 奇故事,讓您收獲滿滿。
文/吳波
王蒙解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關(guan) 鍵詞
《天地人生》是著名作家王蒙潛心研習(x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書(shu) 圍繞生死、天地、美德、君子、修身、勸學等十大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核心概念,以作者近九十年人生閱曆為(wei) 基礎,用生活化、哲理化、思辨性的語言解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揭示其中的豐(feng) 厚內(nei) 涵與(yu) 深遠意義(yi) 。行雲(yun) 流水間不失大氣,文字充滿想象力,把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經驗、智慧、境界與(yu) 風度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麵前。
王蒙在《天地人生》中寫(xie) 道:“我們(men) 討論文化與(yu) 傳(chuan) 統,目的不是為(wei) 了查核與(yu) 校正古史古事古物古書(shu) ,不是為(wei) 了發思古之幽情、懷古之高雅,更不是要返回古代與(yu) 先輩的生活方式,而是為(wei) 了更深刻全麵地認識當下,認識我們(men) 的文化、我們(men) 的生活的來曆與(yu) 精微內(nei) 涵,認識傳(chuan) 統文化的堅韌與(yu) 新變。”書(shu) 中金句頻出,分享了作者在數十年人生中,以樂(le) 觀精神總結出的肺腑之言。
這是一本努力讓文化回到生活的書(shu) ,讓古代與(yu) 現代盡可能接軌的書(shu) ,是讓高大上的人物與(yu) 文化與(yu) 當下人貼近的書(shu) 。
季羨林從(cong) 容麵對世事的人生智慧
《心安即是歸處》一書(shu) ,從(cong) 談人生的意義(yi) 到談論讀書(shu) 、處世、行走、孤獨、生死等話題,展現季羨林與(yu) 世界的相處之道。
季羨林先生這樣談處世:“一個(ge) 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ge) 關(guan) 係:第一,人與(yu) 大自然的關(guan) 係;第二,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包括家庭關(guan) 係在內(nei) ;第三,個(ge) 人心中思想與(yu) 感情矛盾與(yu) 平衡的關(guan) 係。這三個(ge) 關(guan) 係,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
談到完滿的人生,季羨林先生這樣理解:“每個(ge) 人都爭(zheng) 取一個(ge) 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nei) 海外,一個(ge) 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讀此書(shu) 可以一覽季羨林通透睿智的內(nei) 心世界,先生的質樸文字、人生智慧也能給內(nei) 心焦灼的讀者心靈以安定的撫慰。
以穀物為(wei) 主角的萬(wan) 年人類史
穀物的馴化始於(yu) 1萬(wan) 年前。穀物助力人類孕育出了城市、國家和文明。《穀物的故事:讀解大國文明的生存密碼》分為(wei) 四個(ge) 部分共16章,縱橫萬(wan) 年,放眼全球,幫助讀者自神奇的穀物一窺人類綿延的曆史。
在作者崔凱眼裏,穀物有點像“灰姑娘”,天天都會(hui) 見到,但經常會(hui) 忽略它的存在。“我讀過一些關(guan) 於(yu) 咖啡、甘蔗、胡椒、辣椒和棉花的通識書(shu) 籍,敘事時間軸大約是500年——這些物種主要是在‘哥倫(lun) 布發現新大陸’後走向世界的。相比之下,穀物是農(nong) 業(ye) 版圖中的‘主角’,是人類最悠久的馴化物種,有著一萬(wan) 年的曆史。作為(wei) ‘配角’的其他物種都已經被‘樹碑立傳(chuan) ’,作為(wei) 主角的穀物卻依然待在‘被遺忘的角落’裏。”崔凱說,這是他決(jue) 意寫(xie) 這本《穀物的故事》的原因。
崔凱表示:“這本書(shu) 穿插了很多趣聞軼事:秦朝人吃什麽(me) ?清朝為(wei) 什麽(me) 會(hui) 出現人口暴增?進入現代社會(hui) ,方便麵是怎麽(me) 被發明出來的?書(shu) 裏還有蘇格拉底、孟德爾等名人掌故,也包括凡·高、莫奈和齊白石的田野畫作,還有海子、李健等人的詩詞和歌曲,甚至還有作者自己的成長回憶。”在書(shu) 中,可以讀到很多足以引發好奇心的問題。比如,同樣的小麥麵粉,為(wei) 什麽(me) 在西方被做成麵包,而在中國被做成了饅頭?
《穀物的故事》讓讀者更多地了解穀物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一部意蘊深長的飲食文化生活史
《粵菜北漸記》是飲食文化學者周鬆芳的又一力作,呈現晚清民國時期粵菜在不同地域的情狀。
粵菜北漸的曆史,也是一部粵菜餐飲業(ye) 大力拓興(xing) 、馳騁九州的奮鬥史。由飲食文化洞見曆史風雲(yun) ,作者廣搜史料、下筆精準,雖為(wei) 粵菜食誌,卻能容納大千,其間不乏文人學者、名人名流之逸聞軼事,更見區域盛衰、風氣嬗變,可謂一部意蘊深長的飲食文化生活史。
(來源:廣州日報 2022年12月05日 A1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