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王元豐:歐美這個動向,與國際合作背道而馳

發布時間:2022-12-08 16:49:00來源: 環球時報

  近日,有美國媒體(ti) 稱,歐美達成意向,以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和過剩產(chan) 能為(wei) 名,要對中國出口到歐美的鋼鐵和鋁加征關(guan) 稅。雖然就此真正達成協議還要等一段時間,但這種做法不僅(jin) 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反對,也受到了國際輿論的批評。顯而易見,這對歐美掛在嘴邊的“應對氣候變化”毫無益處。

  對國外進口的鋼鐵和鋁征收額外關(guan) 稅,這不是美國政府的新動作。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以危害國家安全的名義(yi) ,曾經要對歐盟出口到美國的鋼鐵和鋁采取這個(ge) 措施。在遭到歐盟的強烈反對後,2021年拜登政府與(yu) 歐盟談判通過采用所謂的關(guan) 稅配額製度(TRQ),也就是給歐盟國家一定數量的鋼鐵和鋁免征額外進口配額才平息爭(zheng) 端。特朗普政府當時揮舞這個(ge) 關(guan) 稅大棒時,就有不少人認為(wei) 這個(ge) 做法與(yu) 國家安全和經營成本無關(guan) 。

  今天拜登政府用特朗普政府時期的關(guan) 稅“舊瓶”,裝應對氣候變化的“新酒”,實際上也同樣不能真正降低溫室氣體(ti) 排放,反倒是像當年民主黨(dang) 批評特朗普政府說的,使美國政府有借口繞過國會(hui) 對其他國家進口產(chan) 品加征關(guan) 稅,為(wei) 利益集團牟利。美國《華爾街日報》曾指出,從(cong) 2018年3月到2022年8月,對超過進口配額的鋼鋁產(chan) 品征收的關(guan) 稅,讓美國飲料製造商損失了約17億(yi) 美元。在這17億(yi) 美元中,約90%以上被美國和加拿大的國內(nei) 鋁生產(chan) 商與(yu) 冶煉廠獲得,隻有約1.2億(yi) 美元到了美國政府的口袋裏。

  有能源谘詢公司估計,全球鋼鐵生產(chan) 每年排放約34億(yi) 噸碳,占全球排放量的7%。而中國的鋼鐵產(chan) 量、鋁產(chan) 量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優(you) 化鋼鐵和鋁生產(chan) 自然也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然而,據統計,2021年中國鋼材出口共6689.5萬(wan) 噸,其中出口到歐洲和美國的鋼材比例很低,出口到歐洲的比例是6.8%,出口到美國的不足2%。

  因此,對中國出口的鋼鐵和鋁加征關(guan) 稅的借口完全是站不住腳的。不要忘了,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已5年多,2021年中美貿易超過7500億(yi) 美元,達到曆史最高。2022年的貿易數據還在繼續增長,很可能又創下新高。對中國加征關(guan) 稅既解決(jue) 不了貿易問題,更不可能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途徑。

  氣候變化是人類當前麵臨(lin) 的最大可持續挑戰之一,是人與(yu) 自然關(guan) 係危機中的一個(ge) 重要方麵。我們(men) 曾經認為(wei) 1.5攝氏度是氣候變化的臨(lin) 界點,溫度變化超過這個(ge) 值,全球的生命財產(chan) 損失將難以承受。令人擔憂的是,目前全球的平均氣溫比工業(ye) 化前高出1.1攝氏度左右,地球上這兩(liang) 年已經出現了極端暴雨、極端高溫和幹旱等災害性氣候,給很多國家造成巨大衝(chong) 擊,氣候變化災害性影響的臨(lin) 界點可能提前到來。

  要把人類從(cong) 這種巨大的災難中拯救出來,不是一個(ge) 國家、一個(ge) 區域能夠完成的,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包括中國和美國的通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力行動。

  美國政府非常清楚中美氣候合作的重要性。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27)期間,美國氣候談判特使約翰·克裏為(wei) 能夠與(yu) 中國氣候談判代表解振華說上話而感到高興(xing) ,認為(wei) 這是與(yu) 中國在氣候合作方麵的進展。這次COP27在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減緩氣候變化方麵沒有什麽(me) 新進展,已經讓很多國家和國際機構非常憂慮。因此,美國也好、歐盟也罷,不要與(yu) 國際氣候合作背道而馳,在全球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局上不要打折扣,更不要做不利於(yu) 國家間氣候合作的事。

  應對氣候變化各國要相向而行,口頭上合作、行動上排斥,是萬(wan) 萬(wan) 不可的。人類正處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緊急時期,各國沒有更多時間浪費在口頭指責和設置壁壘上。全球氣候危機經不起風雨起伏,中美歐氣候合作是人類應對氣候挑戰的基礎之一,努力打牢才能讓全球共同努力爭(zheng) 取的巴黎協定目標變成現實。(環球時報 王元豐(feng) ,作者是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hui) 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yu) 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