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幫助40餘位烈士尋親 “中國好人”周楊:每一次尋找都是對自己靈魂的淨化

發布時間:2022-12-12 16:44: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2月12日消息(記者王遲 王晶)“這麽(me) 多烈士,十幾歲、二十多歲就犧牲了,而且很多還是河南、山東(dong) 、山西等外地的,他們(men) 把生命都獻給了這片土地,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能盡己所能為(wei) 他們(men) 也做一些事情?”簡單的一句話,周楊踐行了9年。

  周楊出生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這裏是淮海戰役的主戰場之一。2013年7月,淮海戰役雙堆集烈士陵園改建,把分散掩埋在附近的三千餘(yu) 具烈士遺骨遷移到陵園中,周楊作為(wei) 誌願者,參與(yu) 鑒定和整理烈士遺物。

  由於(yu) 當年戰況緊急、記錄不完備等原因,一些烈士的身份無從(cong) 考證,家鄉(xiang) 親(qin) 人也不知英烈魂在何方。

  時間越久遠,烈士的信息可能會(hui) 越來越模糊,他們(men) 的直係親(qin) 屬也會(hui) 越來越少。因此周楊決(jue) 定幫助烈士尋親(qin) ,早一天讓革命先烈與(yu) 家鄉(xiang) 親(qin) 人重新“相聚”,既是對英雄的致敬和緬懷,也是對烈屬的幫助和慰藉。

  他搜集整理烈士信息,9年間義(yi) 務幫助40餘(yu) 名烈士親(qin) 屬尋找親(qin) 人,送革命英雄魂歸故裏。

  近日,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好人榜”揭曉,周楊榮登榜單。

  9年奔走 幫助烈士尋親(qin) 魂歸故裏

  周楊的整個(ge) 尋找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最大的困難是由於(yu) 戰爭(zheng) 及曆史原因,很多烈士的信息不準確,甚至連名錄都沒登記。“當時都是手寫(xie) 登記的信息,姓名、籍貫等信息都會(hui) 有出入,後來又由於(yu) 部隊整編,或者當時的村莊被劃到了其他地區,住址改變等,這都加大了考證的難度。”周楊說。

  盡管絕大多數的尋找都是以遺憾而告終,但他從(cong) 不輕易放棄。他從(cong) 網上搜尋求助信息,主動與(yu) 烈士家屬取得聯係,利用手頭掌握的資料,考證出烈士犧牲的時間及大概安葬位置,然後再到各個(ge) 烈士陵園去核實比對。對沒有找到具體(ti) 名錄,但經過核實確實在某處犧牲的烈士,周楊協助烈屬,向烈士陵園申請進行補錄。

  經過資料查閱,線索摸排,實地尋找求證,周楊成功為(wei) 江蘇淮安籍烈士張永和、山東(dong) 濟寧籍烈士王保榮等近10名烈士家屬尋找到了親(qin) 人的埋骨之地。

  談及這9年的經曆,周楊頗有感觸地說:“我們(men) 從(cong) 曆史資料中看到的隻是一場場戰爭(zheng) ,一個(ge) 個(ge) 數據,但當你走近他們(men) ,你會(hui) 真切感受到那是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人,一個(ge) 個(ge) 無比鮮活的生命,他們(men) 的背後又是無數個(ge) 具體(ti) 的家庭。每一次尋找,都讓我對那段曆史、對英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自己的靈魂也是一次淨化。”

  25年撰寫(xie) 30餘(yu) 萬(wan) 字研究文章

  為(wei) 烈士尋親(qin) ,周楊並非一時心血來潮。作為(wei) 淮北礦業(ye) 集團鄒莊煤礦的一名普通職工,周楊同時還是一名文史愛好者和業(ye) 餘(yu) 文物保護員。受父輩的影響,他從(cong) 小就對革命文化情有獨鍾。1997年開始,周楊就潛心研究紅色文化,購買(mai) 了大量黨(dang) 史、軍(jun) 事及地方誌書(shu) 籍資料,考證、保護革命遺址,25年來撰寫(xie) 了70多篇、30餘(yu) 萬(wan) 字的研究文章。

  從(cong) 驅車3萬(wan) 餘(yu) 公裏對周圍各文物點,特別是革命曆史遺址進行保護性巡查,到走訪本地所有健在的淮海戰役親(qin) 曆者,搜集整理第一手回憶資料,周楊用沾滿泥土的雙腳探尋淮北這片革命熱土最動人的故事。

  通過走訪調研,他新發現淮海戰役南坪阻擊戰三官廟戰鬥遺址、新四軍(jun) 抗大四分校苗莊戰鬥遺址等革命曆史遺址,填補了曆史空白。而他所整理的10萬(wan) 餘(yu) 字關(guan) 於(yu) 淮海戰役的第一手回憶資料,也具有極高的史料價(jia) 值。

  作為(wei) 淮海戰役的主戰場,戰爭(zheng) 的硝煙已散去,但紅色基因早已深深滲入淮北大地的文化血脈,也潛移默化刻入了周楊的基因。“我被先輩們(men) 舍己為(wei) 人、舍己為(wei) 國的精神所觸動,為(wei) 了革命的勝利、祖國的昌盛,他們(men) 是如此義(yi) 無反顧,中華文明就這樣一步步積累起來,一棒棒接力下去。”周楊將新時代的接力棒傳(chuan) 遞了下去。

  做好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宣傳(chuan) 傳(chuan) 承本地曆史文化

  周楊用為(wei) 職工做安全培訓的機會(hui) 進行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宣傳(chuan) ,做報告160餘(yu) 場次,聽眾(zhong) 2萬(wan) 餘(yu) 人,被職工譽為(wei) “礦區紅色宣講員”。

  做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宣傳(chuan) ,周楊有自己的方法。“像紅軍(jun) 長征、南昌起義(yi) 這些曆史上的大事件我不會(hui) 去講,這些大家都清楚,沒有新鮮感,而且離他們(men) 也有些遙遠,很難引起大家的共鳴。”他從(cong) 淮北講起,從(cong) 具體(ti) 的人和事說起,“比如我講我們(men) 淮北的革命鬥爭(zheng) 史,講我們(men) 本地著名的革命英烈,這就是發生在大家身邊的事情,和大家有關(guan) 聯的事情,職工們(men) 當然願意聽。”

  淮北黨(dang) 組織重要的創始人朱務平,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著名的戰鬥英雄薑新良,抗大四分校在安徽省濉溪縣雙堆集苗莊的戰鬥,刻在石碑上的淮北地區革命史,在周楊的講述下,這不再是一個(ge) 個(ge) 冰冷的名字和遙不可及的曆史,而是鮮活立體(ti) 的人物和有血有肉的重要曆史節點。

  “傳(chuan) 承和記錄本地曆史文化,是我輩應盡的責任。”周楊從(cong) 曆史中汲取養(yang) 分,傳(chuan) 承文化,更傳(chuan) 遞精神。從(cong) 2003年1月開始,周楊連續19年無償(chang) 獻血共計31次,累計獻血量達12000毫升,相當於(yu) 全身血液“刷新”了兩(liang) 次還要多,並登記成為(wei) 中華骨髓庫安徽分庫一名捐獻造血幹細胞誌願者。周楊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初心使命。

  “特別有韌性,特別能吃苦”,這是周楊從(cong) 革命先輩身上汲取到的繼續前行的力量。(央廣網)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