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南京大屠殺85周年:當時光棱鏡照進“記憶之所”

發布時間:2022-12-12 17:0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楊顏慈 鍾升)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長達六周的時間裏,侵華日寇在南京擄掠燒殺,屍橫遍野,血染長江。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發生85周年:蝕骨之痛,民族之殤,當以國之名祭之。第九個(ge)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即將到來:冰點之下的黑白祭,在時光棱鏡的折射下,化為(wei) 一縷光灑向和平人士的“記憶之所”。

  1937-2022:曆史無法倒帶,但真相不容磨滅。

  20世紀80年代,為(wei) 喚醒冰封許久的“南京記憶”,有關(guan) 南京大屠殺的“建館、立碑、編史”工作全麵展開。

  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副館長段月萍回憶:“1984年成立的南京大屠殺編史工作小組,首批隻有七八個(ge) 人,我們(men) 分工明確,撰寫(xie) 不同部分。”

  數十年間,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揭露真相的隊伍中。在他們(men) 的努力下,曆史的脈絡日臻清晰。

  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張憲文組織編纂的72卷《南京大屠殺史料集》,迄今仍是世界上關(guan) 於(yu) 南京大屠殺最翔實的史料集。張憲文始終堅持學術創新,“不能把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像翻燒餅那樣反複翻。”他邀請海外專(zhuan) 家共同參與(yu) 研究,將散落到海外的史實資料填補進來,以期讓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在國際上為(wei) 更多人所知。

  南京大學曆史學院院長、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hui) 會(hui) 長張生認為(wei) ,向全世界傳(chuan) 播南京大屠殺史實,離不開國際友人相助。“目前,海外很多人對南京大屠殺的了解來自華人作家張純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殺》。這部作品能獲得廣泛傳(chuan) 播,得益於(yu) 以純正英文書(shu) 寫(xie) 、通過歐美話語體(ti) 係完成。”

  1756-54:幸存者相繼凋零,但和平之聲愈發響亮。

  1756,這是1987年首次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進行統計時,在冊(ce) 在世的幸存者人數。目前,他們(men) 僅(jin) 剩下54位。

  2022年8月,13位幸存者後代接過首批“南京大屠殺曆史記憶傳(chuan) 承人”證書(shu) 。證人不老,傳(chuan) 承有聲。

  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yi) 英的兒(er) 子黃興(xing) 華作為(wei) 其中一員,多年來一直陪伴母親(qin) 參加各類悼念活動。“我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可以讓更多人記住曆史、珍惜和平。”

  這段家國記憶代代相傳(chuan) ,漂洋過海。海外和平人士、華僑(qiao) 華人等也主動化為(wei) “白鴿使者”,讓和平之聲愈發響亮。

  南京大屠殺期間,美國傳(chuan) 教士約翰·馬吉冒著生命危險留守南京,秘密拍下日軍(jun) 暴行。這段動態影像在東(dong) 京審判中成為(wei) 反映南京大屠殺慘案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之一。今年國家公祭日前夕,約翰·馬吉的孫子克裏斯·馬吉通過視頻表示哀悼。他說:“1937年,許多留在南京的國際和平人士以人道主義(yi) 精神,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希望大家永遠珍惜和平。”

  正如張生所言,維護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真實性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一國之事,更是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與(yu) 民眾(zhong) 的共同責任。它不僅(jin) 僅(jin) 是中華民族的,更是全人類的傷(shang) 痛。

  “每年舉(ju) 行國家公祭儀(yi) 式,表達的是一種國之祭、史之痛、民之願。宣誓的是中國人民牢記曆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未來,傳(chuan) 播真相的隊伍將進一步擴容,共同把南京大屠殺曆史真相永遠傳(chuan) 遞下去。”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說。(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