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情接訴即辦,微治理有大作為
【光明論壇】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xiang) 社區,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強了,社會(hui) 治理的基礎就實了。”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提升社會(hui) 治理效能。健全城鄉(xiang) 社區治理體(ti) 係,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近年來,北京市推行接訴即辦改革,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以人民群眾(zhong) 幸福為(wei) 主線來確定發展目標,以人民群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來達成發展共識,著力構建社區“微治理”,推動社會(hui) 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把事情做到細處,把工作落到實處,探索形成了具有示範意義(yi) 的超大城市治理“首都樣板”。
社區是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是民眾(zhong) 生活日常的主要場所,也是黨(dang) 和政府聯係、服務居民群眾(zhong) 的“最後一公裏”。據相關(guan) 調研統計,在北京市部分治理類街鄉(xiang) 鎮中,社區層麵的民意訴求已經占群眾(zhong) 訴求總量的70%以上。接訴即辦改革開啟社區“微治理”模式,堅持黨(dang) 建引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理念,依托12345熱線及時發現社區居民實際訴求,拓展人民群眾(zhong) 有序參與(yu) 渠道與(yu) 協商方式解決(jue) 社區範圍內(nei) 各種民生問題,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全麵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生活質量。
將社會(hui) 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至社區,瞄準基層治理短板,讓各政府部門圍著基層轉、圍著群眾(zhong) 轉、圍著問題轉……4年改革推進下,社區運行網絡越織越密實,社區服務也從(cong) “最後一公裏”向“最後一百米”不斷延伸。
“城,所以盛民也。”隻有當城市中每個(ge) 微觀個(ge) 體(ti) 的需求、智慧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尊重與(yu) 滿足,整座城市的韌性和生命力才能得以充分彰顯。每一件訴求背後反映的都是群眾(zhong) 的心聲,接訴即辦改革從(cong) “微”處著手,關(guan) 注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尊重民眾(zhong) 個(ge) 性化和差異化的訴求,不斷優(you) 化社區服務供給內(nei) 容、標準和流程,積極運用熱線平台、“微網格”等新興(xing) 技術手段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需求。
在推動居民訴求快速解決(jue) 過程中,尤其是涉及物業(ye) 管理、胡同停車、垃圾分類等老百姓的“身邊事”時,不斷健全基層黨(dang) 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zhong) 自治機製,通過協商、議事和定期召開專(zhuan) 題會(hui) 等形式,讓社區居民充分參與(yu) 進來,就能實現政府職能部門、物業(ye) 企業(ye) 和駐區單位等多方資源的有效鏈接,盡可能做到各類小問題、小矛盾“不出社區”。及時吸納和疏解民眾(zhong) 訴求不停步,工作機製探索也無止境。做好做精社區“微服務”、暢通社區“微循環”,“社區連心日”“及時辦”“拉家常”和“走動式工作法”等新探索值得鼓勵並不斷升級。
天下大事,必作於(yu) 細。接訴即辦改革是社區“微治理”的有效實踐,全麵提升了社區精細化服務管理能力,有力夯實了社會(hui) 治理的基層基礎。實踐永無止境,持續推進接訴即辦改革、做好社區“微治理”這篇大文章也需要從(cong) 細處著手,持續發力,久久為(wei) 功。
發揮黨(dang) 建引領把關(guan) 定向的作用。社區治理多是針對停車難、買(mai) 菜難等“家長裏短的小事”,但每件都與(yu) 社區居民利益直接相關(guan) ,矛盾點多。因此,必須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的領導作用,繼續以接訴即辦訴求機製為(wei) 抓手,認真梳理社區居民問題訴求,合理確定“微治理”的事項範圍,規範工作流程和標準,完善協商議事平台,整合社區資源,加強對社區“微治理”的全程指導和督促,最終達到各方均認可的治理目標。
聚焦社區民生高頻問題。社區是民生問題高度疊加的場域,涉及教育、醫療、養(yang) 老、就業(ye) 、最低生活保障等多個(ge) 領域。聚焦高頻共性的民生問題並及時高效地加以解決(jue) ,是社區“微治理”的工作重點。要及時瞄準人民群眾(zhong) 熱點難點問題,針對群眾(zhong) 普遍反映量大的突出問題,聚焦職責交叉、亟須改革的難點問題,采取“每月一題”等專(zhuan) 題治理方式,全麵踐行“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通過前置分析預判問題類型集中破解。
加強社會(hui) 治理共同體(ti) 建設。當前,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實踐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的經驗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鑒價(jia) 值。例如,完善居委會(hui) 、業(ye) 委會(hui) 、業(ye) 主、物業(ye) 服務企業(ye) 和社會(hui) 單位共同參與(yu) 的“五方共治”機製,有效協調社區多元主體(ti) 之間的關(guan) 係;推廣“小院議事廳”“一書(shu) 三單”機製等做法,健全以黨(dang) 建引領為(wei) 核心的協商議事機製、凝聚治理共識;將現代信息數據技術與(yu) 基層治理深度融合,加強社區數字化智慧化建設,著力打造“訴求解決(jue) 、主動服務、群防群治”三位一體(ti) 綜合化網格工作模式。
(光明日報 作者:高新勇 孔祥利,分別係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