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在線成人教育“銷售至上”怪圈引糾紛

發布時間:2022-12-12 17:26:00來源: 解放日報

  就業(ye) 焦慮助推培訓機構做大市場,但近來黑貓投訴平台單月投訴量大增

  在線成人教育“銷售至上”怪圈引糾紛

  “你已經24歲了,隻有一張高中畢業(ye) 證嗎?”麵試官的疑問,讓滬漂陶茉至今耿耿於(yu) 懷。

  為(wei) 提升學曆,陶茉購買(mai) 了價(jia) 值26200元的“專(zhuan) 本套讀”在線課程。發現簽約的專(zhuan) 科學校被更換,承諾“包過”“直接給答案”的本科自考實則困難重重後,她提出退費申請,培訓機構卻屢次拖延,最後以合同過期為(wei) 由予以拒絕。

  像陶茉這樣的年輕人的就業(ye) 焦慮帶火了在線成人教育市場:學曆提升,考證、考公等職業(ye) 培訓很是熱門。培訓機構瞄準成年人的碎片化學習(xi) 時間,紛紛開設網絡課程。隨之而來的是大量退費糾紛:在黑貓投訴平台,僅(jin) 2022年10月成人教育單月投訴量超40000單,環比上漲32.55%,主要聚焦在線領域。

  退費僵局如何打破?在線成人教育市場期待更明確的售後規則。

  衝(chong) 動簽約陷入退費僵局

  2019年,陶茉在百度多次搜索“學曆提升”並留下手機號。不久,她接到來自上海恒企培訓學校的電話,向她推銷複旦大學成人自考課程。“非常簡單,你隻要去考試就行。”

  “考不過怎麽(me) 辦?”麵對陶茉的疑慮,對方承諾:“包過!考前會(hui) 給你答案,背就好了。”看到有這樣的好事,陶茉一時衝(chong) 動便在當年6月在恒企教育上海江橋校區報名“專(zhuan) 本套讀”課程:中國傳(chuan) 媒大學的專(zhuan) 科畢業(ye) 證加複旦大學的成人自考輔導,服務期限為(wei) 48個(ge) 月。

  陶茉為(wei) 圓名校夢四處借款,終於(yu) 湊齊費用。但她的美夢卻落了空。2019年底,恒企教育表示“傳(chuan) 大報不上了,隻能轉校。”陶茉無奈答應換成電子科技大學。2020年,陶茉參加兩(liang) 次複旦大學的自考,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押題和答案。當她提出退費,對接的老師請求:“等等好嗎?給你轉班到網絡教育。”

  “從(cong) 頭到尾就讓我等。”陶茉說,2022年5月之後全國網絡教育取消,她再次要求退費,得到回複:“你的合同過期了,不能退費。”唯一的解決(jue) 方案是多交1000多元,轉成國家開放大學的本科。

  在一些投訴平台上,眾(zhong) 多消費者與(yu) 陶茉經曆相似:在誇大或虛假宣傳(chuan) 下簽約成人教育機構;銷售涉嫌誘導分期貸款;課程質量、效果和預期不符;提出退費卻遭到拒絕或拖延。一些“幸運”的消費者等來了退費方案,仍心有不滿。

  顧曼此前在上海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報名ACCA(國際注冊(ce) 會(hui) 計師)的網絡課程,“說是年薪百萬(wan) ,憑證可進四大。”2021年9月,她向機構提出解約,對方答複:“先不要退。幫你凍結學籍,反悔可以繼續。”2022年9月,在顧曼持續投訴下,機構退讓同意解約,但是賠付的課程費用要按今年的價(jia) 格標準計算。“我買(mai) 的時候31000元,現在已經漲到40000元了。”顧曼說道:“為(wei) 什麽(me) 當時送我的課也要算在賠付的錢裏!”

  隨後機構妥協,提出第二個(ge) 退費方案:賠付總價(jia) 可以是31000元,但已開通課程的賠付要按全部課程的均價(jia) 計算。“課程費是按初級到高級遞增的,為(wei) 什麽(me) 不能按比例要按均價(jia) 算呢?”顧曼不滿機構拒絕提供價(jia) 目表,目前雙方陷入退費僵局。

  一紙合同成“霸王條款”

  陶茉和顧曼的合同上,關(guan) 於(yu) “退款”有類似說明:鑒於(yu) 網絡課程特點,服務期限一經開通,概不接受學員退費申請。若有特殊情況違約,事實違約方需承擔已開通課程費用,並支付占已購全部課程費用20%或30%的違約金。陶茉的合同上注明:若因國家政策變動,培訓機構可以幫助學員重新規劃方案,但學員不得以此作為(wei) 退費理由。

  “特殊情況是什麽(me) ?課程費用怎麽(me) 算?”陶茉和顧曼認為(wei) ,教育機構提供的合同是“霸王條款”,退費沒有規則可言。

  上海恒企培訓學校的相關(guan) 老師回應,機構沒有退費義(yi) 務,若陶茉一意退費隻能走訴訟途徑。“我們(men) 沒有必要來處理合同,法院的判決(jue) 是最公正的。”她對於(yu) 分期貸款堅決(jue) 否認,但對包過的銷售口徑、轉班是否有文字合同表示“這我就不知道了”。

  另一家教育機構的負責人則感到無奈。她認為(wei) 網絡課程作為(wei) 音像製品,一經售出不予退換,“特殊情況需支付20%的違約金”是國家相關(guan) 文件的規定。“但規定是規定,實際這樣操作顯得不近人情。”她表示,僅(jin) 申請ACCA課程退費的學員90%都能拿到退款,退多少的確沒有統一標準,視協商情況而定。

  對此,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何周律師指出,消費者在與(yu) 機構簽訂合同時應該仔細閱讀、理性判斷。“一般的合同中都有關(guan) 於(yu) 退費和違約的條款。”但若雙方在履約時發生糾紛,消費者能否退費要結合實際情況判斷。教育機構合同中“不允許退費”等條款並非絕對排除消費者解除合同的權利。消費者可以在訴訟階段自由表達,主張這些條款是格式化“霸王條款”:不符合公平原則,免除了機構的責任而加重了消費者的義(yi) 務,最終結果將由法院裁判。

  “具體(ti) 能退多少要看合同履行的程度。”何周認為(wei) ,20%到30%的違約金是合理的,但違約金應按合同簽訂時雙方的交易價(jia) 格支付,而非課程原價(jia) 。另外因特殊情況更換課程,需要雙方簽署變更合同或補充協議。

  不過何周坦言,法律訴訟成本較高,很多消費者傾(qing) 向協商解決(jue) 。一些教育機構正是抓住消費者“怕麻煩”的心理和薄弱的法律意識,在合同擬定時留有大量解釋餘(yu) 地,在麵對合理退費訴求時一再拖延。

  教育從(cong) 業(ye) 者丁迪則指出,成人教育機構的退費規定仍然很模糊,缺少具體(ti) 、明確的行業(ye) 售後規則,例如事先在協議中標明“未開課全額退、已開課提供3節或7天退款期,過期不予退款;逾期後自行轉讓”等條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製衝(chong) 動消費行為(wei) 。

  “銷售至上”是矛盾根源

  在丁迪看來,成人教育機構的“銷售至上”是許多退費矛盾產(chan) 生的根源。

  “銷售團隊的工資按低、中、高標準進行結算。”丁迪表示,在一線城市,教育機構的銷售崗底薪在3000元左右,每單提成5%到10%。前幾年行業(ye) 鼎盛期時,很多銷售每月僅(jin) 提成就有10萬(wan) 元。低底薪、高提成,導致誇大宣傳(chuan) 成為(wei) 銷售常態。在國家企業(ye) 信用信息公示網上,上海恒企教育培訓有限公司在近兩(liang) 年共受到兩(liang) 次行政處罰,違法行為(wei) 均是虛假宣傳(chuan) 。

  銷售對於(yu) 退費“能拖就拖”。丁迪透露,學員退費會(hui) 扣銷售提成,很多機構會(hui) 押銷售三個(ge) 月的提成。但銷售的阻攔隻是維權的第一道難關(guan) 。關(guan) 於(yu) 退費,機構內(nei) 部需要經過銷售、主管、運營總監、財務層層審批。退費了,校區整體(ti) 業(ye) 績不達標,校長也要扣工資。

  另一位業(ye) 內(nei) 人士則坦言,如今在線教育競爭(zheng) 激烈,獲客隻能通過投放廣告,推廣費要占總體(ti) 運營成本的30%,因此對於(yu) 課程質量的投入大大減少,內(nei) 容與(yu) 宣傳(chuan) 大相徑庭:所謂直播課都是錄播,說好的“一對一”變成四五十人的大班,輔導材料隻寄一次,後期敷衍了事等。

  “機構拖延退費,正是為(wei) 了紓緩現金流壓力。”該業(ye) 內(nei) 人士說道,高銷售成本下,教育機構隻能通過預付全款的繳費模式,甚至和貸款平台合作獲得更多現金流;大量現金用以營銷獲客,卻不提升教學質量留住客源;屢遭退費,卻沒有足夠的現金儲(chu) 備,不得已盲目擴張。一些企業(ye) 不堪經營壓力,跑路爆雷,讓眾(zhong) 多消費者維權無門。“教育早已背離授課育人的本質。”

  何周表示,目前成人教育還沒有明確的預收款監管政策,行業(ye) 內(nei) 正在討論與(yu) 醞釀一套合理的監管模式。短期內(nei) 市場監督局、教育局等相關(guan) 部門應該督促成人教育機構盡可能滿足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從(cong) 品牌口碑的長遠角度處理退費糾紛。

  另一方麵,一些中小型成人教育機構難抵經營壓力,期待更多紓困政策落地。

  “監管和擴張、逐利和育人並不是完全矛盾的。”在線教育已經過了“資本逐鹿”的黃金時期,何周期待大浪淘沙後,留下的“幸存者”回歸教育本質、規範經營。(解放日報 見習(xi) 記者 馮(feng) 蕊)

  (文中受訪者除律師外均為(wei) 化名)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