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學者: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應同時關注“滅絕債”與“遷入虧”
中新網上海12月14日電 (記者 陳靜)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研究已經受到全世界的關(guan) 注和重視,作為(wei) 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feng) 富的國家之一,中國在該領域已取得不少進展。
剛剛參加了第十四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yu) 保護研討會(hui) 的華東(dong) 師範大學生態與(yu) 環境科學學院院長陳小勇14日對記者表示,在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研究範式應該有所改變,同時關(guan) 注“滅絕債(zhai) ”與(yu) “遷入虧(kui) ”,並對殘存綠地和新建綠地采用不同的保護策略。
這位學者解釋,滅絕債(zhai) 是指,當生境破碎化發生時,殘存的生境還保留了較多的生物多樣性,比理論預期的數量要多。隨著時間延伸,殘存生境中多樣性會(hui) 逐漸減少,趨於(yu) 理論預測值。現存比理論預期值多的那部分生物多樣性稱為(wei) “滅絕債(zhai) ”;隨著時間延伸,逐漸降低,稱為(wei) “還債(zhai) ”。他認為(wei) ,對殘存生境要盡快采取措施保護,降低因“滅絕債(zhai) ”而引起的生物多樣性降低。
“‘遷入虧(kui) ’與(yu) ‘滅絕債(zhai) ’相反,是指在新建生境上,生物多樣性低於(yu) 理論預期值;隨著時間延伸,理論上生物多樣性將逐漸增加。換句話說,存在生物多樣性虧(kui) 欠。因此,對於(yu) 這種情況,如何加快生物多樣性遷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陳小勇表示;殘存生境與(yu) 新建生境上生物多樣性變化規律不同,因此城市生物多樣性研究範式與(yu) 自然生態係統研究範式不同、保護策略也應不同。
近年來,該學院的生態學學者們(men) 提出了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策略、揭示了全球尺度的島嶼生物多樣性維持機製,建立了個(ge) 體(ti) 大小介導生態係統多功能性的新框架。據了解,研究團隊通過問卷調查從(cong) 281名中國研究人員收集到763個(ge) 生物多樣性相關(guan) 的研究問題,通過歸納與(yu) 整理,並參考英國生態學會(hui) 提出的100個(ge) 生態學基本問題,從(cong) 中篩選出30個(ge) 核心問題。據介紹,華東(dong) 師範大學生態與(yu) 環境科學學院張健教授參與(yu) 並主導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30個(ge) 核心問題》已經正式發布。張健教授告訴記者,這些問題涉及7個(ge) 方麵:演化與(yu) 生態、種群、群落與(yu) 多樣性、生態係統與(yu) 功能、人類影響與(yu) 全球變化、方法與(yu) 監測、生物多樣性保護。
記者14日獲悉,線上線下結合第十四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yu) 保護研討會(hui) 閉幕。該研討會(hui) 會(hui) 議宗旨是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學術研究和交流。第十四屆全國生物多樣性科學與(yu) 保護研討會(hui) 由中國科學院生物多樣性委員會(hui)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共同主辦,來自全中國32個(ge) 省、市、自治區,以及荷蘭(lan) 、加拿大、德國、俄羅斯等國家(地區)的1100多位代表注冊(ce) 參會(hui) 。據悉,在開幕式大會(hui) 上,多位專(zhuan) 家學者分別介紹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和成果。為(wei) 期兩(liang) 天半,共設有14場專(zhuan) 題討論會(hui) ,累計進行了248場報告,收錄摘要近250篇,包含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類群的瀕危物種,森林、草原、濕地和海洋等不同生態係統。專(zhuan) 家們(men) 分享了相關(guan) 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係統展示了科學技術成果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的貢獻。(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