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經濟觀察丨聽!這是創新的聲音
——400公裏太空軌道
“T”字構型,3個(ge) 人,6個(ge) 月。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模式。
從(cong) “幾年一發”到“一年幾發”,從(cong) 核心元器件依賴進口到全部實現國產(chan) 化,從(cong) 試驗性空間實驗室到自主產(chan) 權的空間站,自立自強的中國航天,正是創新中國活力澎湃的生動寫(xie) 照。
——萬(wan) 米高空
幾天前,國產(chan) C919大型客機的轟鳴聲在這裏響起。交付首個(ge) 用戶,C919即將執行真正的民航飛行任務。研製過程中,我國突破掌握了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帶動了整個(ge) 航空工業(ye) 的發展和進步。
——海拔1000米
被譽為(wei) “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麵射電望遠鏡,發現了迄今為(wei) 止唯一一例持續活躍的重複快速射電暴。到目前為(wei) 止,它已經發現了660多顆新脈衝(chong) 星,進入成果爆發期。
2022年,創新之路上,不斷標記下新的中國坐標。
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連續十年穩步提升,位列第11名,比2012年提高了23名,位居36個(ge) 中高收入經濟體(ti) 之首。
不斷突破,向新而行,這是今天的中國。
在南京紫金山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圍繞6G通信技術和“衛星互聯網通信”技術進行重點攻關(guan) 。不久前,實驗室創下了6G傳(chuan) 輸速率全球最高的紀錄。這個(ge) 突破,為(wei) 中國在國際上率先將6G技術推向實用化奠定了基礎。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說,他們(men) 的目標,就是要把技術成果形成廣大的應用,來賦能中國實體(ti) 經濟的發展。
今天,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實驗室體(ti) 係加快構建,戰略科技力量加速成長,帶動創新集群式發展。“全球百大科技集群排名”中,中國有21個(ge) 科技集群上榜,在數量上首次追平美國,並列世界第一。
創新驅動下,新的賽道正在打開。
國家工業(ye) 互聯網大數據中心,400多萬(wan) 家工廠與(yu) 中國工業(ye) 互聯網平台實現數據交換聯通,聯網設備總數超過7900萬(wan) 台套。
接入雲(yun) 端、萬(wan) 物互聯,創新正在重塑製造業(ye) 的生產(chan) 邏輯。
在安徽馬鞍山的一家工廠,伴隨著生產(chan) 線上轟鳴的機器聲,另一個(ge) 無聲的工廠也在同步作業(ye) 。這塊智慧大屏還原了真實工廠裏5條生產(chan) 線、上百台設備的生產(chan) 節拍。“長”在大屏裏的“透明工廠”,將生產(chan) 製造、訂單跟做、流程管理等多個(ge) 係統無縫連接起來。工廠負責人說,生產(chan) 需求一旦觸發,會(hui) 完全分發到整個(ge) 供應鏈體(ti) 係,拉動整個(ge) 物料,實現我們(men) 上下遊全鏈條的協同,這樣使生產(chan) 效率大概提升30%,故障率降低25%。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700多個(ge) 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生產(chan) 效率平均提高48%。
而創新,還在推動著農(nong) 業(ye) 向著現代化邁進。
今年麥收季,5萬(wan) 多台安裝了北鬥導航係統的小麥收割機,在中國大地上畫出了這樣一幅熱力圖,從(cong) 南到北,追逐豐(feng) 收。這是農(nong) 機手俞建義(yi) 駕駛聯合收割機在不到21小時裏畫出的軌跡,一共完成作業(ye) 麵積232畝(mu) ,效率比普通收割機提升了20%!
今天,無人農(nong) 場、手機種地、AI養(yang) 殖,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打開農(nong) 業(ye) 的傳(chuan) 統定義(yi) 。而遠程醫療、智慧物流等新業(ye) 態新模式,更讓人們(men) 切身體(ti) 會(hui) 科技改變生活的美好。
2022年,也許很難,而挑戰中,也總是蘊藏著新的機遇。那些實驗室裏、工廠裏、田間地頭的忙忙碌碌,那每一次的孜孜以求,正以百川匯海之勢,形成巨大勢能,那是創新的聲音,也是未來的聲音。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台央視記者 張勤 嶽群 丁雅妮 張道峰 李超 徐寧寧 張誌 董懷文 張昊 黃瑋 安徽台 蔣兆宇 徐翔宇 馬鞍山台 汪喜兵 王輝 時悠 南京台 張宇翔 貴州台 韓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