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濕地麵積亞洲第一 2020年約41.2萬平方公裏
中新網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 孫自法)被譽為(wei) “地球之腎”的濕地在中國分布情況如何?由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編製的《中國濕地研究報告》27日在北京正式發布,該報告披露,遙感監測結果顯示,2020年中國濕地麵積約為(wei) 41.2萬(wan) 平方公裏,位居亞(ya) 洲第一,《濕地公約》劃分的42類濕地在中國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內(nei) 蒙古、黑龍江、新疆等省或自治區。
最新編製的《中國濕地研究報告》基於(yu) 中國濕地基礎研究、調查監測和科學實踐,圍繞濕地演變、水文、生物多樣性、碳匯、修複、利用模式等主題進行分析,提出針對中國濕地生態係統保護與(yu) 修複等方麵研究和管理的建議,支撐濕地生態係統保護與(yu) 管理決(jue) 策,提升公眾(zhong) 保護意識。
——中國濕地保護狀況方麵,一是濕地對保障中國水安全的作用更加凸顯。全國沼澤濕地維持著約555億(yi) 噸淡水,是淡水資源安全的生態保障;嫩江流域濕地率為(wei) 14%,發揮著強大的洪水削減功能,對洪峰流量的削減作用可達23%;濕地具有重要的水質淨化功能,研究顯示每公頃濕地平均每年可去除1000餘(yu) 公斤氮和130餘(yu) 公斤磷,可有效改善區域水環境汙染問題。截至2020年底,全國人工淨化濕地數量近1200個(ge) ,相較於(yu) 2011年新增約750個(ge) 。
二是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2012年以來,隨著濕地保護和修複工作的開展,中國濕地退化和消失的勢頭得到有效遏製,生物多樣性有所提升。中國現有典型濕地植物1691種,其中珍稀瀕危和重點保護植物73種;目前已開發利用的濕地植物370種,其中經濟植物273種,環境保護類植物90種,種質資源植物80種。中國現有濕地水鳥296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水鳥有91種。濕地恢複顯著提升了植物、水生無脊椎動物群落的多樣性和水鳥數量。
三是濕地碳匯功能顯著提升。近十年來,隨著中國對濕地保護和修複的重視,退耕還濕、退漁還濕、濕地補水等保護修複工程的實施,中國濕地碳匯功能得到了顯著提升。目前,中國草本沼澤植被地上總固碳量約為(wei) 2220萬(wan) 噸,沼澤濕地土壤有機碳總儲(chu) 量為(wei) 99億(yi) 噸,其中東(dong) 北濕地區、青藏高原濕地區和西北幹旱半幹旱濕地區土壤有機碳儲(chu) 量分別為(wei) 33億(yi) 、53億(yi) 和13億(yi) 噸。
四是濕地合理利用模式不斷創新。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全麵推進,中國加快綠色發展給濕地可持續利用帶來機遇。近10年來,因地製宜發展形成很多經典的濕地資源合理利用成功案例和模式。在“大食物觀”理念指導下,濕地水生生物在食物安全中的作用更加明顯。濕地文化不斷沉澱升華和融合,2013年以來,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目前全國累計建設各類濕地公園達1600餘(yu) 處,成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共享的綠色空間。
五是濕地保護體(ti) 係日趨完善。2012年以來,中國采取有力保護恢複措施,使濕地損失速率不斷下降,濕地人為(wei) 脅迫逐漸減少,退化濕地生態恢複成效明顯。截至2021年,全國已建立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60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1600多處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從(cong) 2013年至2020年,中國建設國家濕地公園605處(試點),通過驗收576處,現有的899處國家濕地公園有效保護了240萬(wan) 公頃濕地,中國濕地總麵積減少的趨勢已得到明顯遏製,2015-2020年間,濕地總麵積呈現恢複態勢,5年間淨增903平方公裏,尤其是紅樹林麵積恢複成效明顯,中國紅樹林的總麵積基本恢複到1980年水平。
六是濕地恢複技術體(ti) 係基本形成。目前,中國基本形成較為(wei) 成熟的濕地恢複技術體(ti) 係。近年來,中國在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為(wei) 突出的東(dong) 北和黃淮海地區典型濕地開展生態需水核算與(yu) 補水技術應用,形成濕地生境水文調控技術體(ti) 係;在淡水沼澤濕地、內(nei) 陸鹽堿濕地、濱海濕地等均形成植物快速繁殖、生長優(you) 化與(yu) 群落維持技術體(ti) 係。水鳥棲息地恢複技術已由單一依靠濕地水文恢複或食源增殖,向棲息地多要素協同定向恢複方向發展,並通過食物鏈優(you) 化形成生態網絡體(ti) 係。通過生態工程與(yu) 恢複技術並施,實現恢複濕地的穩定性、多功能性和多服務性的有效目標。
——中國濕地保護建議方麵,一是實施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濕地保護戰略行動。未來需製定針對不同濕地類型的保護政策,實現濕地總量平衡和功能穩定。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國家重大戰略區域的濕地保護修複工程。加強區域協同與(yu) 濕地資源整合優(you) 化,在鬆遼流域、長江流域、青藏高原等濕地資源主要分布區謀劃建設以不同濕地類型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公園。結合國家綠色發展理念,開展全國濕地分類分區保護,加強針對東(dong) 北山區和青藏高原泥炭地、東(dong) 北平原草本沼澤、濱海鹽沼和紅樹林、長江中下遊湖濱濕地等主要濕地類型和重點分布區域的保護和修複,推動實施基於(yu) 自然的濕地生態修複方案。
同時,實施國家尺度濕地碳增匯計劃,提升泥炭地、濱海鹽沼、紅樹林等濕地生態係統固碳能力,助力實現“雙碳”戰略。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區域調查評估,加強珍稀水禽等瀕危動植物、旗艦物種和指示物種的保護,形成穩定的保護空間格局。加強長江、黃河、鬆花江等大江大河流域水資源優(you) 化配置和濕地“水文-生態-社會(hui) ”係統綜合管理。創新“濕地銀行”等機製與(yu) 政策,完善濕地生態效益補償(chang) 機製,建立中國濕地長效保護體(ti) 係。
二是完善濕地科學基礎理論和學科體(ti) 係。建議未來從(cong) 中國濕地類型和濕地分布區域的角度,開展濕地的共性和差異性研究。把濕地生態係統結構中相對穩定的共性生態要素作為(wei) 研究主線,對濕地生態係統結構、功能及關(guan) 鍵生態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加強多學科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注重方法學創新,推動新技術與(yu) 研究手段的應用,進一步發展完善濕地科學體(ti) 係。
三是建設濕地研究人才高地和濕地管理谘詢智庫。未來應加強濕地領域國家級平台的建設,發揮濕地決(jue) 策谘詢智庫作用,科學支撐中國濕地保護修複重大工程,合理布局重大科技攻關(guan) 任務,著力培養(yang) 一批國際頂尖的科技領軍(jun) 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搭建和完善高水平國際合作研究平台,充分發揮國際濕地研究聯盟的引領作用,開展濕地領域國際前沿聯合攻關(guan) ,實施全球環境基金等國際合作項目,圍繞國際前沿形成濕地保護跨國創新研究團隊。深度參與(yu) 《濕地公約》履約事務,牽頭製定全球性濕地發展戰略、政策,創新和展示中國濕地科技領域的先進理念和技術模式,服務國際履約和“一帶一路”建設。
據《中國濕地研究報告》介紹,2012年以來,中國開展大量濕地保護與(yu) 修複計劃,2016-2020年實施《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對中國濕地開展全麵保護。同時,“長江大保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恢複和提升濕地生態係統功能在中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關(guan) 注和重視。2022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的出台,中國濕地保護已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