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分止爭,做好百姓“解憂人”
如何讓人際交往更和諧、社會(hui) 生活更美好?幾位基層法律服務熱心人這樣說——
定分止爭(zheng) ,做好百姓“解憂人”
編者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hui) 治理製度,提升社會(hui) 治理效能。”在基層治理中,多元的矛盾糾紛化解機製尤為(wei) 重要。有這樣一群人,他們(men) 有的是律師,有的是專(zhuan) 職調解員,有的是熱心群眾(zhong) ……身份雖然多樣,卻有著相同的努力方向:他們(men) 傾(qing) 聽並解決(jue) 百姓的憂心事、煩心事,深入開展法治宣傳(chuan) 教育,為(wei) 建設覆蓋城鄉(xiang) 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ti) 係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讓我們(men) 一起聽聽他們(men) 的故事。
【一線講述】
“調”出一方和諧安寧
講述人:江西省贛州市經開區三江鄉(xiang) 肖邊村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專(zhuan) 職調解員 鄒淳銘
我今年71歲了,2015年回到家鄉(xiang) 三江鄉(xiang) 肖邊村生活。因為(wei) 曾在國企當過多年幹部,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我比較信賴,遇到什麽(me) 困難、產(chan) 生什麽(me) 糾紛,都願意找我傾(qing) 訴、向我求助。我很樂(le) 意幫些小忙,每次都耐心細致地說服引導。為(wei) 這個(ge)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很感謝我。我對他說,自己這幾十年來一直在外工作,沒有為(wei) 村裏做過什麽(me) 事,以後村裏有用得著我的,盡管吩咐。可能是被我的熱心勁兒(er) 打動了,不久之後,村裏讓我擔任黨(dang) 小組組長、專(zhuan) 職人民調解員等職務。2018年,我成為(wei) 三江鄉(xiang) 首批“法律明白人”骨幹,為(wei) 村裏調解糾紛、化解矛盾,就成了我的專(zhuan) 職工作。
我的工作地點在“和合”調解室。經常有村民急匆匆地趕來,大多餘(yu) 怒未消,有的還氣勢洶洶。我會(hui) 泡上一杯熱茶,請他們(men) 先坐下來,喝杯茶冷靜冷靜。一杯熱茶下肚,來者往往怒氣消了一半。我再讓他們(men) 逐個(ge) 講述事實經過,談願望訴求。待雙方都說完,我開始給他們(men) 分析事情原因,擺事實、講道理,闡釋相關(guan) 的法律政策,最後給出解決(jue) 問題的方法建議,既講情又講理,大多數村民都能握手言和。
當然,也常常遇到複雜難解的案例,這時,我就會(hui) 把調解室“搬”到事發現場去,在那裏反反複複做工作、一遍一遍講道理,慢慢把村民的心結解開。不管白天黑夜、刮風下雨,隻要村民有需求,我們(men) 都會(hui) 及時前往現場調解矛盾糾紛。
今年8月中旬,兩(liang) 戶鄒姓村民因為(wei) 田埂邊界問題吵得不可開交,差點動起手來。我把兩(liang) 人請到“和合”調解室,談了一個(ge) 上午,兩(liang) 人還是互不相讓,直到中午1點多,都沒有結果。為(wei) 了趁熱打鐵,我對他倆(lia) 說,咱們(men) 現在就去田裏,解決(jue) 了事情再吃午飯。冒著火辣辣的大太陽,我蹲在田埂邊仔仔細細地測量著,再認真計算、仔細考慮,最後,終於(yu) 拿出了雙方都滿意的解決(jue) 方案。
村裏的人民調解工作多是雞毛蒜皮的瑣事,但群眾(zhong) 利益無小事,村民的每件心頭事都關(guan) 乎和諧穩定,絲(si) 毫馬虎不得。做好人民調解工作,首先要懂法律、懂政策。我在企業(ye) 當負責人時就很注重學習(xi) 中央的政策文件和有關(guan) 法律知識,回到村裏當上調解員後,更是自覺加強了對法律知識的學習(xi) 。除了每月準時參加司法部門組織的法律知識培訓,我還常常翻看物權法、合同法、土地法等法律書(shu) 籍,也會(hui) 利用召開黨(dang) 小組會(hui) 、村民小組會(hui) 等機會(hui) ,向村民宣講法律知識,教育大家懂法守法、依法辦事。
作為(wei) 一名有近40年黨(dang) 齡的老黨(dang) 員,前不久,我被評為(wei) 江西省“十佳百優(you) ”“法律明白人”,感到特別榮幸,也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責任更大。我深知,隻有把工作做到群眾(zhong) 心坎裏,群眾(zhong) 才會(hui) 把你放在心坎上。
健全城鄉(xiang) 社區治理體(ti) 係,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調解員在其中起到了不小作用。我要努力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好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全心全意做好人民調解工作,講好法律、政策,為(wei) 村民排憂解難,讓家鄉(xiang) 變得更加和諧秀美。
巧化幹戈為(wei) 玉帛
講述人:浙江省諸暨市總商會(hui) 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專(zhuan) 職調解員 宣 華
上午8點30分,我來到調解室,翻看今天將要調解的4個(ge) 案件卷宗:1個(ge) 買(mai) 賣合同糾紛案件、2個(ge) 追索勞動報酬案件、1個(ge) 民間借貸合同糾紛案件。
上午9點,我在電腦上登錄“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台”,開始了第一樁調解。這個(ge) 買(mai) 賣合同糾紛案件比較複雜。一個(ge) 多月前,我就開始和欠款方聯係。他說自己在山東(dong) ,不會(hui) 來諸暨且不接受調解。我向他說明利害關(guan) 係,並提出了視頻調解的方案。經過一星期的溝通,他終於(yu) 答應於(yu) 今天接受在線調解。
調解過程是艱難的。在我不斷斡旋下,曆時兩(liang) 個(ge) 多小時,上午11點,雙方在各自手機平台上瀏覽並點擊確認調解協議,調解成功。
不久後,兩(liang) 位男子——壽某和謝某走進了調解室。壽某的父親(qin) 今年58歲,在公司工作時不慎受傷(shang) ,經司法鑒定機構鑒定,老人的傷(shang) 情構成九級傷(shang) 殘,並明確了醫療費用及未來會(hui) 產(chan) 生的後續醫療費、營養(yang) 費、護理費支付比例問題。而代表公司出麵的謝某卻認為(wei) ,公司已為(wei) 其繳納社保,不願配合。我在耐心聽取事件原委及雙方意見後,認真講解相關(guan) 法律,明確利害、厘清責任,最終,兩(liang) 方達成了一致意見,共同在調解協議上簽字確認。
時間飛逝,送走當事人後,已經是中午12點50分。
吃完午飯休息15分鍾,又到了下午的工作時間。走進來的兩(liang) 位當事人情緒激動,一看就是滿腹怒氣。我先嚐試勸和,可他們(men) 始終平靜不下來,不斷爭(zheng) 吵、流淚,矛盾越發尖銳化。我隻能將他們(men) 分開在兩(liang) 個(ge) 調解室,我來回穿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這起追索勞動報酬案件也圓滿結案。
終於(yu) 到了今天調解工作的尾聲——民間借貸合同糾紛案。雖然案件事實相對簡單明確,但我也不敢鬆懈,一番勸說下來,效果明顯,調解成功。
送走了“一別兩(liang) 寬、各生歡喜”的當事人,同事在旁邊說:“宣姐今天輕輕鬆鬆調解了4個(ge) 案子,又是一個(ge) 大豐(feng) 收呀,不愧是我們(men) 社會(hui) 治理中心的金牌調解員。”我笑笑,答道:“哪有什麽(me) 輕鬆的事呀?我隻不過有十多年的工作積累罷了。隻要日複一日用心、專(zhuan) 注,你們(men) 一定都能成。”
金色的夕陽已經灑在大樓外懸掛的國徽上,我摘下胸前製服上佩戴的法徽,踏上了回家的路。
這就是諸暨市社會(hui) 治理中心調解員普通的一天。近年來,中心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開展社會(hui) 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一件事”改革。我由衷希望,我們(men) 的工作可以讓更多群眾(zhong) “零跑腿”,以最便利舒心的方式“化幹戈為(wei) 玉帛”。
進百家門,聽百家情,解百家難
講述人:上海市崇明區港西鎮“老潘”調解工作室創辦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 潘永國
“老潘”調解工作室是2015年成立的,但我從(cong) 事調解工作已有30多年。我曾在派出所工作,後擔任港西社保大隊支部書(shu) 記,2010年又進入了港西鎮人民調解委員會(hui) 。
雖然都是做群眾(zhong) 工作,但調解員還是有些特殊性——得堅持進百家門,聽百家情,解百家難;除了說話要軟,讓當事人心平氣和,還要具備很強的耐心,一次不行就兩(liang) 次、三次……直至調解成功。
我曾調解過一起家庭糾紛:為(wei) 了93歲老母親(qin) 的贍養(yang) 及財產(chan) 繼承問題,一家6個(ge) 兄弟姐妹發生矛盾。因為(wei) 老人一時之間找不到自己放在家裏的存款,子女之間便生猜疑,都認為(wei) 是別人拿走了母親(qin) 的錢。我幾次上門做工作,還多次邀請已與(yu) 這個(ge) 家庭斷絕來往的二兒(er) 子參與(yu) 調解。
起初,二兒(er) 子不同意,二兒(er) 媳也是冷臉相待,我就“捱進門,自得凳”,不厭其煩地反複勸說。幾次下來,二兒(er) 子終於(yu) 同意參與(yu) 調解。後來,在老人和所有子女的見證下,大家在老人家中找到了“丟(diu) 失”的存款。這下,子女們(men) 之間的誤會(hui) 解除了,他們(men) 達成協議:輪流照顧母親(qin) 的日常起居,給她一個(ge) 幸福晚年。
當然,調解工作的成功不能隻靠“軟”和“磨”,有時必須剛柔相濟。在多年摸索中,我總結了一套“5+1”調解法:“5”即“望、聞、問、切、斷”,“望”是指要親(qin) 自到現場查看,“聞”是指要認真傾(qing) 聽當事人敘述,“問”是指要對疑問之處仔細詢問,“切”是指要了解事情的症結所在,“斷”則要求對案件作出初步判斷,不能當斷不斷、和稀泥;“1”是“輿論評議法”,即將那些不涉及隱私、適合公開的矛盾糾紛向一定範圍的群眾(zhong) 公開,讓圍觀群眾(zhong) 說道說道,促成糾紛雙方和解。在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下,我們(men) 接手的數百個(ge) 案子調解成功率接近100%。
今年年初,“老潘”調解工作室被授予上海市“十佳調解品牌”稱號。更讓我高興(xing) 的是,“老潘”調解工作室成立後,在港西鎮12個(ge) 行政村設立了專(zhuan) 門聯絡點,目前已經有40多人加入了我們(men) 的調解隊伍。我會(hui) 努力壯大這支隊伍,為(wei) 推進基層群眾(zhong) 自治、維護社會(hui) 和諧穩定作出自己的貢獻。
打通基層法治“最後一公裏”
講述人:北京市朝陽區東(dong) 壩鄉(xiang) 人民政府公職律師 王利香
大學畢業(ye) 後,我來到朝陽區東(dong) 壩鄉(xiang) 從(cong) 事基層法律公共服務工作,到現在已經3年了。
基層法律公共服務是一個(ge) 係統工程,由法律谘詢、法律援助、法律宣傳(chuan) 、人民調解等部分組成,區別聯係、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定分止爭(zheng) 、社會(hui) 和諧。做法律谘詢時,必須抽絲(si) 剝繭,深入剖析立法目的,清晰闡述不同選擇將會(hui) 產(chan) 生的不同法律後果,把選擇權交給當事人,引導他們(men) 理性做出取舍;法律宣傳(chuan) 則要深入社區群眾(zhong) 、商店樓宇、工地、校園,增強群眾(zhong) 法律意識,營造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弘揚社會(hui) 公序良俗;進行人民調解則是融普法釋法、適法用法於(yu) 一體(ti) 的矛盾糾紛化解方式,必須堅守法律底線,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幫助弱者爭(zheng) 取合理利益,不“和稀泥”。
基層法律服務,就是融法於(yu) 情、融情於(yu) 法。因為(wei) 這份情,27歲的我成了農(nong) 民工兄弟們(men) 的“知心小姐姐”。記得在處理一個(ge) 工傷(shang) 賠償(chang) 糾紛案件時,我既要根據工傷(shang) 賠償(chang) 標準計算賠償(chang) 金額,又要考慮到建築工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艱難生活處境。這是我第一次獨自處理僵持不下的矛盾糾紛,最終雙方在調解下達成和解,我也終於(yu) 放下了心頭的一塊大石。
基層法律工作讓我明白:法律不是冰冷的武器,而是衡量人情冷暖的溫度計,更是社會(hui) 矛盾的潤滑劑。隻有具備紮實的專(zhuan) 業(ye) 基礎、有同理心,並願意進行換位思考,才能堅守法律底線、促成滿意結果。
在分家析產(chan) 糾紛中,我會(hui) 勸說多年不來往的兄弟姐妹坐在一起,心平氣和地協商出結果;在人身損害賠償(chang) 糾紛中,我會(hui) 克製住因為(wei) 當事人撒潑耍賴而生的憤懣,理性地為(wei) 雙方建立溝通渠道;看到一對新婚夫妻為(wei) 了生活中一個(ge) 無心之過爭(zheng) 得麵紅耳赤,我便勸他們(men) 坐下好好談談。人生百態,血脈親(qin) 情始終剪不斷理還亂(luan) ,理性、積極的溝通才是最好的“藥方”。
如今,朝陽區建立了覆蓋43個(ge) 街鄉(xiang) 的村居法律顧問服務團隊,保證一社區(村)一法律顧問;從(cong) 2022年開始,探索開展律所—社區黨(dang) 支部手牽手共建活動,雙軌並行,免費為(wei) 居民提供法律谘詢。朝陽法院係統與(yu) 司法局聯合開發推廣“無訟朝陽”小程序,推進訴前調解溯源治理;朝陽區基層法官工作站數量逐年遞增,把法庭設在居民家門口,有效降低群眾(zhong) 矛盾糾紛化解成本。北京市常年開通“12348”法律谘詢熱線,朝陽基層法官每年也開展“法律大講堂”巡講,通過典型案例普及法律知識。
不斷完善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為(wei) 社會(hui) 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今後,我會(hui) 繼續奮戰在貼近百姓生活、了解群眾(zhong) 呼聲、關(guan) 切人民利益的地方,在處理各類糾紛中,在各種各樣的“故事”裏,深刻理解法律的奧義(yi) ,為(wei) 打通基層法治的“最後一公裏”努力奮鬥。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胡曉軍(jun) 、陸健、任鵬、顏維琦、王洋、劉平安、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方成、楊小安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