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大學生如何調整心態?
央廣網杭州12月28日消息(記者 薑頔 見習(xi) 記者 孫維慶 丁梓珂)當下,疫情防控形勢發生變化,身邊的感染者不斷增多,大學生正處於(yu) 心理上由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階段,又同時麵對學業(ye) 、就業(ye) 等多方麵的壓力,他們(men) 的心理健康更值得關(guan) 注。
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3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慮和抑鬱患病率增加了25%,其中年輕人受到的影響尤其大。
日前,通過對一些高校學生的采訪,記者了解到,目前疫情防控新形勢下,大學生主要的心理和精神出現的問題和主要原因有:
焦慮:不知“陽”何時到來
有的同學雖然自己還沒有“陽”,但身邊很多同學朋友都逐漸“陽”了,也就陷入到不知自己何時變“陽”的焦慮中。由於(yu) 不知何時會(hui) “陽”,這種未知感和不確定性便會(hui) 帶來焦慮感和壓迫感。另外,疫情之下,考研、考公、就業(ye) 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對前段時間備考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同學來說,他們(men) 更加擔心自己在備考期間或者考試中“陽”,從(cong) 而影響自己的學習(xi) 狀態。因而會(hui) 更焦慮,有同學表示晚上已經擔心到“睡不著覺”。
恐懼:過度害怕“陽”
近期,網絡上各種關(guan) 於(yu) “陽”的信息魚龍混雜,誇大“奧密克戎”危害性的資訊也並不少見。在複雜的信息環境下,感染了新冠病毒的同學,隨著身體(ti) 確實出現的不適症狀,不可避免地開始擔心自己變成重症,對身體(ti) 和生活產(chan) 生重大影響,產(chan) 生過度恐懼心理,甚至開始胡亂(luan) 用藥預防。
孤獨:沒有社交活動
教學安排轉為(wei) 線上網課是近三年來最普遍的狀態。由於(yu) 學生們(men) 長期通過電子產(chan) 品上課,沒有與(yu) 同學們(men) 麵對麵相處的機會(hui) ,這樣的長期“隔離”的生活狀態,讓同學們(men) 產(chan) 生了孤獨感。有研究表明,長期呆在有限的空間內(nei) ,情緒更易變得低落,甚至是煩躁不安,情緒反複無常。
事實上,焦慮不安、惶恐多疑、憤怒暴躁、抑鬱不安、孤獨寂寞……這些都是疫情之下最常見的心理狀態。奧密克戎傳(chuan) 染性強,大家擔心感染也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表現。麵對這樣的狀態,最直接有效的是進行自我調節和梳理。記者通過整理專(zhuan) 家建議,倡導大學生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進行自我調節:
科學防範,接納負麵情緒。麵對疫情,難免產(chan) 生焦慮、恐慌等心理情緒。這些都是我們(men) 的正常的反應,有助於(yu) 我們(men) 對應激源保持高度警覺性。要允許自己有這樣的情形,不必過度擔心,接納自己的負性情緒。
關(guan) 注可靠信息,避免盲目跟風。網絡上各種信息真假難辨,建議大家通過政府部門、權威機構和專(zhuan) 業(ye) 平台了解新冠疫情、科學防控知識等相關(guan) 信息,如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疾控中心及地方疾控中心等。當意識到害怕,多關(guan) 注數據,少關(guan) 注個(ge) 案,多關(guan) 注科學信息、實事求是。不信謠、不傳(chuan) 謠,拒絕傳(chuan) 播焦慮。
專(zhuan) 注當下生活,規律作息。飲食有節、睡眠充足、適度運動、張弛有度是身心健康的基礎。三餐定時定量、合理膳食,同時進行適度體(ti) 育鍛煉,強健體(ti) 魄。有意識地把注意力從(cong) 對疫情的恐懼焦慮轉向當下自己的生活。
保持社交,及時尋求幫助。人際交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保持與(yu) 同學、朋友和父母等的溝通和交流,傾(qing) 訴自己的心情,相互支持和鼓勵。如果心情仍不能得到緩解,應當及時聯係學校老師或心理中心的老師。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疫”中,我們(men) 不僅(jin) 僅(jin) 是和病毒鬥爭(zheng) ,同時也是在與(yu) 各種各樣的負麵情緒鬥爭(zheng) 。保持樂(le) 觀、理性平靜的心態,是抗疫鎧甲,也是免疫良方。願我們(men) 擁有健康的體(ti) 魄,也擁有健康的心理和靈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