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 主導權之爭日趨激烈

發布時間:2022-12-29 15:38:00來源: 經濟日報

  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深度調整

  國際形勢和疫情衝(chong) 擊給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帶來了重大挑戰,產(chan) 業(ye) 安全風險日益上升為(wei) 重要議題,各國都開始謀求建立獨立自主、安全可控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影響全球產(chan) 業(ye) 鏈布局。但總體(ti) 上看,各國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客觀態勢沒有改變,經濟全球化仍是曆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仍是長期趨勢。

  2022年是世界經濟充滿變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跌宕反複、地緣政治衝(chong) 突升級、通脹壓力持續攀升、多國開啟激進加息……在多重危機的疊加影響下,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一方麵,作為(wei) 全球三大供應鏈中心之一的歐洲,在能源危機的衝(chong) 擊下被迫走上“去工業(ye) 化”道路,不少陷入困境的歐洲頭部企業(ye) ,開始遷往能源供應相對穩定且成本較低的國家。另一方麵,各國在產(chan) 業(ye) 布局上的政治經濟考量,由傳(chuan) 統的追求“效率至上”向保安全與(yu) 防風險轉變,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正在朝著區域化、本土化、多元化、數字化等方向加速調整。

  主導權之爭(zheng) 日趨激烈

  隨著能源危機愈演愈烈,越來越多歐洲國家的能源密集型企業(ye) 關(guan) 閉工廠、縮減規模,或轉移產(chan) 能,歐洲正麵臨(lin) 新一輪“去工業(ye) 化”挑戰。然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打起了盟友的主意。

  今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通脹削減法案》,出台包括高額補貼在內(nei) 的大量激勵措施,以推動電動汽車和其他綠色技術在美國本土的應用。分析人士認為(wei) ,這一方案將加劇歐洲工業(ye) 生產(chan) 萎縮,迫使歐洲企業(ye) 將生產(chan) 線轉移至美國。

  事實也是如此。荷蘭(lan) 化肥公司OCI在2022年9月宣布,將擴大其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個(ge) 合成氨廠;德國大眾(zhong) 汽車公司和丹麥珠寶商潘多拉也宣布將擴張其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德國工商大會(hui) 調查結果顯示,其39%的會(hui) 員企業(ye) 計劃未來幾個(ge) 月在美增加投資。德國汽車供應行業(ye) 中,每5家企業(ye) 就有一家計劃在國外建立工廠。

  從(cong) 中長期來看,若“去工業(ye) 化”持續下去,不僅(jin) 將對歐洲整體(ti) 創新能力造成打擊,還會(hui) 影響歐洲在國際市場規則與(yu) 工業(ye) 標準製定方麵的話語權,進而削弱其經濟的國際競爭(zheng) 力。

  對此,歐洲國家憤怒地指責美國做法涉嫌保護主義(yi) ,企圖以損害歐洲工業(ye) 為(wei) 代價(jia) 使美國企業(ye) 獲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法國總統馬克龍更是直接批評該法案對歐洲企業(ye) 具有“超級進攻性”,法國和歐洲“許多工作崗位麵臨(lin) 被摧毀”,是以損害歐洲利益的方式解決(jue) 美國的問題。

  美歐在供應鏈的爭(zheng) 端將加劇貿易戰風險。英國媒體(ti) 評論說,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yi) ”可能在大西洋兩(liang) 岸刮起貿易保護主義(yi) 的旋風,這將加劇美歐之間的緊張關(guan) 係。法國媒體(ti) 指出,對歐洲來說,美國是“必要的夥(huo) 伴”,但也應被視作“係統性競爭(zheng) 對手”。

  長期以來,美國致力於(yu) 重構以自身為(wei) 主體(ti) 的供應鏈體(ti) 係。早在2018年,美國就開始相繼發布多項行政法令與(yu) 政策文本,對其在製造業(ye) 、國防工業(ye) 等重點領域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對國外依賴程度、具體(ti) 應對策略等進行了全麵評估,以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特別是麵對中國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不斷增強,美國為(wei) 了維護自身霸權,公然在經貿、高科技、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領域對中國進行遏製,並通過推動在華美國企業(ye) 回流、意識形態施壓等手段,意圖阻撓中國發展。

  隨著全球經濟回歸實體(ti) 經濟,以及發達國家“再工業(ye) 化”戰略深入發展,未來世界各國對於(yu)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主導權的爭(zheng) 奪將會(hui) 更加激烈。

  全球化布局發生改變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裏,產(chan) 業(ye) 鏈的全球化布局以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為(wei) 基本邏輯,在全世界範圍內(nei) 尋找最優(you) 生產(chan) 方案。由於(yu) 其全球分布及高效運作,所有積極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布局的國家都駛入了經濟發展快車道。

  然而,國際形勢和疫情衝(chong) 擊給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帶來了重大挑戰,產(chan) 業(ye) 安全風險日益上升為(wei) 重要議題,各國都開始謀求建立獨立自主、安全可控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全球生產(chan) 網絡的格局也因此發生了深刻變化。

  國際經貿規則重構推動區域化布局。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全球化進入速度放緩、格局分化、規則重構的調整期。隨著《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RCEP)、《全麵與(yu) 進步跨太平洋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CPTPP)、《美墨加協定》(USMCA)等大型區域自貿協定不斷簽署和實施,不同區域內(nei) 的經濟貿易合作正在增強,各自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網絡也變得更加緊密。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本土化趨勢凸顯。近年來,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ti) 力圖重振本國製造業(ye) ,紛紛鼓勵本國製造業(ye) 企業(ye) 回流。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凸顯了供應鏈安全的重要性,發達國家考慮到應急安全、基本保障、經濟發展、社會(hui) 穩定等因素,紛紛通過法律規定、經濟補貼以及政治手段,促使本國企業(ye) 加大對本國投資,使得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呈現本土化或本國化趨勢。

  跨國公司戰略調整推動多元化發展。短期來看,跨國公司全球布局不會(hui) 出現大範圍變化,但可能呈現收縮態勢。長期來看,跨國公司將主動進行供應鏈布局調整,實施多元化戰略以達到安全和效率的平衡。

  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數字化轉型。在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加速演進過程中,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3D打印等對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各個(ge) 環節的逐步滲透,將從(cong) 根本上改變原有的研發方式、製造方式、貿易方式、產(chan) 業(ye) 組織形態。

  合作共贏是大勢所趨

  盡管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麵臨(lin) 衝(chong) 擊,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調整,但各國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的客觀態勢沒有改變。從(cong) 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曆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仍是長期趨勢。

  今年以來,美西方一些政客鼓動西方企業(ye) 與(yu) 中國“脫鉤”,企圖將中國排除在核心產(chan) 業(ye) 鏈之外,違背經濟規律,脫離客觀現實,隻會(hui) 讓美西方國內(nei) 企業(ye) 和經濟遭殃,給經貿夥(huo) 伴和世界經濟添堵。

  美國商會(hui) 發布的報告顯示,與(yu) 中國“脫鉤”嚴(yan) 重威脅美國在貿易、投資、服務和工業(ye) 等領域的利益:如果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guan) 稅,將令美國經濟在2025年前每年損失1900億(yi) 美元;美國投資者可能因“脫鉤”每年損失250億(yi) 美元資本收益,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因此損失最多可達5000億(yi) 美元。

  德國智庫伊弗經濟研究所估計,如果歐盟企業(ye) 在美國壓力下與(yu) 中國“脫鉤”,德中之間貿易額將急劇下降。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德國GDP將降低0.81%,相當於(yu) 英國脫歐時德國GDP降幅的6倍。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拉魯什表示,與(yu) 中國“脫鉤”是違背德國利益的事,對德國無異於(yu) 經濟自殺。

  就在西方政客叫囂“脫鉤論”之時,中西方經貿關(guan) 係仍在不斷深化。中國海關(guan) 總署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ge) 月,中美貿易額為(wei) 4.62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增長4.8%;同期中歐貿易額達5.17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增長7.0%。中國保持歐盟第一大貿易夥(huo) 伴地位,歐盟繼續成為(wei) 中國第二大貿易夥(huo) 伴。

  在新能源、人工智能、數字化、高端製造等領域,中歐合作前景廣闊。今年6月,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正式在長春開工;9月,寧德時代與(yu) 寶馬集團宣布,寧德時代從(cong) 2025年起將為(wei) 寶馬集團“新世代”車型架構的純電車型供應圓柱電池。歐洲議會(hui) 議員利迪婭·佩雷拉認為(wei) ,中國與(yu) 歐盟都擁有行業(ye) 領先的新能源企業(ye) ,且在產(chan) 業(ye) 上有很大互補性,廣闊的新能源市場為(wei) 中歐企業(ye) 提供了巨大發展空間。

  事實證明,“脫鉤斷鏈”沒有出路,合作共贏才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農(nong) ·史密斯所言:“所有努力擴大貿易的國家都是,而且將一直是贏家。”(經濟日報 記者:孫昌嶽)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