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中華】天津煎餅餜子:豆粉“畫”餅落蛋香
中新社天津1月3日電 題:天津煎餅餜子:豆粉“畫”餅落蛋香
作者 王君妍 王在禦
凜冬的天津晨光熹微,一個(ge) 簡單的招牌“九河張記”掛在街邊老房子青磚牆上,陣陣香味隨著熱氣從(cong) 老房中飄來。
早上來一套煎餅餜子,和附近的街坊鄰居聊聊天,已成“衛嘴子”丁大爺幾十年的習(xi) 慣。“您要想吃最正宗的天津小吃,那還得是煎餅餜子,尤其是街邊旮旯的老店鋪,幾十年了還是這個(ge) 老味兒(er) 。”
九河下梢天津衛,因河而興(xing) ,自明代1404年正式築城至今已有618年的曆史。鍋巴菜、卷圈、炸糕……被網友稱為(wei) “碳水天堂”的天津,“早點”異常豐(feng) 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得是“煎餅餜子”。
據天津民俗專(zhuan) 家、專(zhuan) 欄作家由國慶介紹,煎餅餜子的由來與(yu) 天津古老的碼頭文化密切相關(guan) 。“老天津衛是河海商埠大碼頭,搬運工、買(mai) 賣人較多,一手卷個(ge) 吃食,一邊忙活也不耽誤,煎餅餜子也就成了因需而來的快餐。”
“正不正宗,得食客說了算。”話音未落,“九河張記”的張建明師傅便舀一勺綠豆麵到鐵板,手腕輕輕一轉,幾秒鍾便攤好一張煎餅。磕一個(ge) 雞蛋攤勻,輔以麵醬、豆腐乳、蔥花等,鋪上餜子或餜箅(bì)兒(er) (薄脆),用鏟子輕巧折疊,一套煎餅餜子幾分鍾內(nei) 便新鮮出爐,熱氣騰騰的焦香味驅散了空氣中的寒意。
攤煎餅看似簡單,其中講究卻不少。“就得用純綠豆麵,綠豆還得是現磨的,鐵板的溫度必須達到210℃左右,手速也要快,攤出來的煎餅才能又香又脆,還糊不了。”張師傅天津話說得“溜”,手上的活兒(er) 更“溜”,不一會(hui) 又攤好了一套。
隨後,張師傅從(cong) 灶台下拿出了一個(ge) 小瓶,展示他的“獨家秘方”——自製調味料。“每家煎餅餜子味道都不太一樣,秘密都在小瓶兒(er) 裏。談不上啥秘方,但每家都有點兒(er) 差別。”張師傅稱,各家煎餅餜子味道都有所不同,食客吃慣了一個(ge) 口味之後,就會(hui) 覺得別人家做的“不正宗”,但其實這種對細微差別的喜厭,正是大家童年時留下的味覺回憶,久而久之便成為(wei) 家門口的煎餅餜子“最正宗”。
天津姑娘張榕已在加拿大留學六年。她回國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一套煎餅餜子,以解鄉(xiang) 愁。不僅(jin) 如此,在每次出國之前,張榕也會(hui) 在家門口買(mai) 一套煎餅餜子帶著在趕飛機的路上吃,她說,隻有家門口的煎餅餜子,才是屬於(yu) 童年的回憶。
“現在我們(men) 生產(chan) 的‘家庭版DIY煎餅餜子’今年已經出口到澳大利亞(ya) ,讓身處異國他鄉(xiang) 的食客足不出戶便可親(qin) 手製作家鄉(xiang) 的美食。”天津煎餅餜子協會(hui) 會(hui) 長宋冠鳴拿起一盒家庭版煎餅餜子說道,“別看這個(ge) 小盒子不大,綠豆麵、餜箅碎及甜麵醬等調料應有盡有,就連攤煎餅專(zhuan) 用的竹製煎餅刮子也預備上了,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很多遠離家鄉(xiang) 的天津人,走在外地的街頭巷尾,看到店鋪菜單上種類繁多的“煎餅套餐”,不由得會(hui) 認為(wei) 那是“異端”美食。唯有回到家門口,一大早買(mai) 上一套剛出爐的煎餅餜子,邊吃邊走在熟悉的市井街道上,看行人漫步,聽車水馬龍,得空兒(er) 與(yu) 街坊聊幾句,末了再來口熱豆漿,以這樣的方式打開一天的生活,可能才算得上是正宗天津衛。
也許味覺就是鄉(xiang) 愁,無論海外遊子還是離鄉(xiang) 旅人,即便口音變了,但對故鄉(xiang) 煎餅餜子的回憶,依然烙在心中。這種遍布街頭巷尾的民間小吃承載的盡是家鄉(xiang) 的情結,好似一片光落在浮世一隅,讓煙火氣照亮了遊子歸途路。(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