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求全麵升級 博物館文創如何抓住新消費風口
博物館在免票政策之下收入不減反增,這歸功於(yu) 文創產(chan) 品的開發。數字技術的注入,使傳(chuan) 統文化的發展逐步躍升為(wei) 文創新經濟產(chan) 業(ye)
博物館文創如何抓住新消費風口
本報記者 李國
《工人日報》(2023年01月03日 07版)
閱讀提示
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從(cong) 本質上來看,仍然是一件用於(yu) 交換與(yu) 流通的商品。無數對博物館、傳(chuan) 統文化、曆史有興(xing) 趣的人,組成了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龐大的消費群體(ti) 。如今,博物館的文化需求全麵升級,逐步朝虛擬化、年輕化、時尚化發展。
“這個(ge) 盲盒裏麵加入了很多海底元素,比如藍色的水晶泥,還能挖出仿製的寶貝和很多貝殼海螺,我特別喜歡!”2022年12月30日,重慶年貨節開市,重慶龍湖巴蜀小學10歲的洋洋,一拿到爸爸買(mai) 給他的博物館文創新年禮物就興(xing) 奮地說。
近年來,博物館在免票政策之下收入不減反增,這歸功於(yu) 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的開發。無數對博物館、傳(chuan) 統文化、曆史有興(xing) 趣的人,組成了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龐大的消費群體(ti) 。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博物館業(ye) 的收入在2019年已經增長到了337.63億(yi) 元,2021年因疫情影響緣故略有下滑,但整體(ti) 數據仍在326.97億(yi) 元。
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67.2萬(wan) 餘(yu) 家文創相關(guan) 企業(ye) ,近6000家博物館。據不完全統計,僅(jin) 故宮博物院就申請了 384 個(ge) 文字商標,其對外投資企業(ye) 共申請了 660 個(ge) 文字商標,如角樓咖啡、故宮雪糕等一係列文創產(chan) 品。
精彩紛呈的文創產(chan) 品
元旦期間,在重慶工業(ye) 博物館,800匹馬力蒸汽機零件、齒輪等工業(ye) 元素,化身為(wei) 絲(si) 巾上明亮的符號、手鏈上創意的墜飾,將工業(ye) 博物館的特色和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記者在三峽博物館的線上文創商店看到,一款“鬆石間意”古琴茶盤正在預售。古琴茶盤外形幾乎完全從(cong) 琴身複製而來,就連“紹聖二年東(dong) 坡居士”的題字和“坡仙琴館”朱印也原樣複製。所不同的,隻是少了琴弦,多了排水口。這讓茶盤充滿古意,和古琴形神兼具,成為(wei) 新消費品。
事實上,已有多款設計獨特甚至“醜(chou) 萌”的博物館文創成為(wei) 網紅產(chan) 品,比如三星堆博物館川蜀麻將擺件,河南博物院、陝西省博物館的另類“考古”係列盲盒等。“醜(chou) 萌”背後是各大博物館開拓創新的互聯網思維,以輕鬆、搞怪、“不太嚴(yan) 肅正經”的方式成為(wei) 文物文創的“一股清流”。
《工人日報》記者發現,麵對節奏緊張、工作壓力普遍較大的觀眾(zhong) ,“醜(chou) 萌”可愛的模樣可以讓人放鬆心情,還有許多與(yu) “綠碼”同音的創意,順合了當下人們(men) 對疫情早日消除的期盼。這種放鬆又解壓的方式,的確讓消費者難以拒絕。
“文創產(chan) 品將曆史文化元素融合進了普通商品之中,為(wei) 隨處可見的平凡日常,增添了幾分具有文化旨趣的溫情意味,進而拉動了人們(men) 的選擇與(yu) 購買(mai) 。”中國博物館協會(hui) 文創產(chan) 品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秘書(shu) 長吳明說,近30%的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價(jia) 格在49元以內(nei) ,22%的產(chan) 品價(jia) 格分布於(yu) 50元~99元這一區間。數據顯示,87.5%的消費者曾為(wei) 自己購買(mai) 文創產(chan) 品;57.7%的消費者曾購買(mai) 文創產(chan) 品贈送給他人。
清華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近日發布的《新文創消費趨勢報告》也顯示,圍繞曆史、文化IP進行文創開發正呈現出井噴態勢,不少熱門產(chan) 品的銷售額幾何級數增長。
截至目前,國內(nei) 已有2500多家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圍繞自己的館藏產(chan) 品進行IP開發, 不少小博物館也試圖通過研發小巧可愛的文創產(chan) 品,來吸引遊客們(men) 的喜愛。
文創潮牌如何煉成?
作為(wei) 重慶的一張文化名片,三峽博物館年均服務觀眾(zhong) 超300萬(wan) 人次,產(chan) 品年銷售額也從(cong) 早期的約80萬(wan) 元提升至約1300萬(wan) 元。在三峽博物館文創部主任池林看來,這些成績都得益於(yu) 持續的創新。
“在文創開發中,把文物藏品衍生為(wei) 日常用品,創意設計是最重要的一環,既要自然貼切又要帶給人驚奇。”池林說,與(yu) 古琴茶盤相似,一組“巴蜀漢韻”陶瓷杯墊借文物本身的外形,把三峽博物館館藏的“東(dong) 漢六乳四神禽獸(shou) 紋銅鏡”“漢灰陶青龍瓦當”等做成杯墊,巧妙又自然。
“首先是機製創新,我們(men) 摸索出一條‘博物館+高校+企業(ye) ’結合的路子,博物館有文物資源,高校有設計優(you) 勢,企業(ye) 懂得市場需求,三方合力產(chan) 生了1+1+1>3的效果。”池林說,將文創開發上升為(wei) 課題研究,通過產(chan) 品迭代良性循環,文物得到更好活化,社會(hui) 效益與(yu) 經濟效益雙豐(feng) 收。
“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以自身強大的原動力,構成了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進步的有力車輪,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與(yu) 文化產(chan) 業(ye) 的發展鋪設下通向未來的深刻車轍。”天貓平台營運事業(ye) 部總經理家洛說,根據“天貓新文創2.0計劃”,未來3年,讓全球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都上天貓,並與(yu) 1萬(wan) 個(ge) 品牌進行跨界合作。
“博物館可以通過與(yu) 更多互聯網機構合作,通過數字化技術讓曆史與(yu) 未來跨時空對話,重塑觀眾(zhong) 參觀和認知體(ti) 係,讓文物以更便捷的方式,進入大眾(zhong) 身邊,讓觀眾(zhong) 更容易了解到文物背後的文化,感知到博物館的力量。”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告訴記者。
文化需求全麵升級
博物館文創隻是眾(zhong) 多文化類產(chan) 品的一個(ge) 代表,它的興(xing) 起預示著一個(ge) 文化繁榮時代的到來。當現有行業(ye) 已然乏力時,所釋放的用戶需求將成為(wei) 新消費領域的發展原動力。
2022年新晉的熱門新文創——數字藏品,成為(wei) 文創的新潮流。以廣東(dong) 為(wei) 例,該省多家博物館連續上線多款數字藏品,均被迅速搶購一空;湖北省博物館首個(ge) 數字藏品“越王勾踐劍”限量萬(wan) 份,上架“秒空”;西安曲江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宇宙·千宮係列”數字藏品總營收超過60萬(wan) 元……和普通文創產(chan) 品相比,數字藏品的傳(chuan) 播效率可以呈指數級增長,這為(wei) 博物館的文創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式。
重慶自然博物館館長高碧春表示,博物館文創要以通過文創傳(chuan) 播文化為(wei) 目的,既吸引公眾(zhong) 對博物館的關(guan) 注,又實現博物館的文化輻射。近年來,該館年均開發文創產(chan) 品十餘(yu) 種,2021年十二生肖水晶內(nei) 雕、2022年的恐龍口罩等文創產(chan) 品都好評如潮。
在重慶,文創產(chan) 品已經成為(wei) 溝通博物館與(yu) 觀眾(zhong) 之間的橋梁,三峽博物館等十餘(yu) 家在渝文博單位聯合成立三峽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聯盟,就文博創意研發、資源共享等方麵加強合作,取得不少成果,包括雲(yun) 陽博物館“江上風清”係列、夔州博物館“詩哥天團”係列、忠州博物館“良玉·良遇”係列等產(chan) 品都廣受好評。
“數字技術的注入,也為(wei) 文創產(chan) 業(ye) 開拓新的展現空間、開創出新的表現形式,使傳(chuan) 統文化的發展逐步躍升為(wei) 文創新經濟產(chan) 業(ye) 。”在長期從(cong) 事文創工作的騰訊品牌經理肖茹丹看來,如3D打印的故宮吉祥物,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敦煌動畫劇、“敦煌詩巾”小程序等數字產(chan) 品廣受歡迎,跨界聯名也成為(wei) 了文創“破圈”的另一新形式。
“如今,博物館的文化需求全麵升級,逐步朝虛擬化、年輕化、時尚化發展。”重慶工商大學莫遠明教授說,博物館相關(guan) 的綜合場景營造及時尚生活方式倡導成為(wei) 新的熱門需求,通過“打卡”博物館構建“博物館社交圈”成為(wei) 新生代文化消費時尚。(工人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