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重考驗下的獨居老人
2022年12月11日,家住北京東(dong) 城區的八旬老人陳華發起了低燒,抗原檢測顯示陽性,後燒至39℃多。
女兒(er) 遠在國外,陳華和老伴兒(er) 相依為(wei) 命。遠在廣州的侄女最終通過熱心的網友,給陳華緊急送去了退燒藥。三天後,陳華有驚無險地退燒了,隻是肌肉還有些酸痛,嗓子有些發幹。
香港特區政府披露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12月31日開始延續至今的第五波疫情中,截至2022年12月21日,死亡人數為(wei) 11076人,死亡病例年齡中位數為(wei) 86歲。其中超過95%的死亡個(ge) 案為(wei) 60歲及以上老人,90%以上有長期患病史。
在2022年4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召開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zhuan) 家王華慶援引香港最新一項研究指出,在本次香港奧密克戎疫情中,60歲以上人群死亡風險是30歲以下人群死亡風險的252倍。
而子女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更是處在“保護網”最脆弱的位置。
王華慶說,獨居不意味著與(yu) 社會(hui) 完全隔絕。現在病毒傳(chuan) 染性非常強,傳(chuan) 播速度非常快,傳(chuan) 播過程又隱匿。在這種情況下,對任何人來說,包括獨居的老人,感染的風險都在增強。
在2020年疫情暴發之初,武漢一名社區醫生紀光偉(wei) 就刊文《疫情之下要特別關(guan) 注獨居老人》。文章指出,獨居老人就醫是一個(ge) 大問題,這包括與(yu) 新冠相關(guan) 的就診需求,也包括其他急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與(yu) 心理需求也要重視。”紀光偉(wei) 說。
新京報記者采訪發現,部分獨居老人並不清楚感染新冠有何症狀,家中沒有退燒藥、洗手液等防疫物品,甚至沒有養(yang) 成洗手的習(xi) 慣。
對獨居老人而言,洶湧的感染浪潮,是對身體(ti) 和心理的雙重考驗。
八旬老人感染了
80歲的王福來一個(ge) 人居住在北京的某小區,她左眼失明,右眼也模糊看不清。
2022年12月7日,王福來舉(ju) 著放大鏡,在所住小區樓棟微信群敲入消息:“社區工作人員你好!能告知樓裏都是哪層陽了嗎?謝謝。”
一個(ge) 多小時後,見無人回複,王福來又問鄰居,“哪位鄰居知道哪幾層有陽性?請速告知!謝謝。”
就在這一天,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發布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優(you) 化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而在北京市召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430場新聞發布會(hui) 上,北京市衛健委相關(guan) 負責人也宣布即日起,實施優(you) 化調整隔離方式、優(you) 化核酸檢測查驗措施等十條優(you) 化疫情防控工作措施。
但這讓王福來變得不安。
第二天,她先是向社區工作人員求證,方艙醫院感染者是否被要求出院回家?又因做核酸不便,詢問哪裏能買(mai) 到抗原。
遼寧省新民市南塔社區工作人員李廣斌,能理解王福來老人的心情。他在工作中也發現,雖然病毒的致病力減弱了,但一些老人內(nei) 心的害怕仍然根深蒂固,“這個(ge) 彎不容易轉過來。”
80多歲的陳華,顯然不是這類老人。
腿腳不大利落,又逢特殊時期,遠在國外的女兒(er) 特意交代,這段時間別出門遛彎了,老伴兒(er) 也不再讓他出門買(mai) 菜。但陳華還是閑不住,執意往家門外走。
12月11日上午,陳華發起了低燒。拿抗原一測,果然呈陽性。
遠在廣州生活的侄女鄧方淑接到陳華求藥的電話,發現他說話比平時更快一些。但不隻是北京,廣州的退燒藥也不好買(mai) 。鄧方淑跑了四家藥店,才湊齊了三種藥。但找了一圈快遞,要麽(me) 因為(wei) 收件地址是北京寄不出去,要麽(me) 是不接收寄藥的件。
情急之下,鄧方淑找了家驛站,用其他物品裹住退燒藥,跟快遞員說是生活用品,“還是想先寄出去。”
但快遞還要在路上耽擱幾天,鄧方淑又在常逛的社交平台購物小組發出求助帖,希望北京的熱心網友,能勻出些退燒藥給老人。這個(ge) 平日主要是零食、包包和化妝品等各式物品的分享平台,已經陸續出現N95口罩、抗原和布洛芬等的信息。
鄧方淑很快收到了184條回複,網友支得最多的招是聯係老人所在社區。但她在網上找了一圈,也沒有查到當地社區居委會(hui) 的電話。
最終,鄧方淑找到一個(ge) 網友,當天給老人送去了退燒藥。
那兩(liang) 天,王福來所在的樓棟感染新冠的人也越來越多,她不再問陽性的鄰居都在哪層住了。為(wei) 了避免感染,她不再出門。社區的老年驛站停止供應午餐,吃飯問題就靠找人幫忙點外賣解決(jue) 。
她舉(ju) 著放大鏡,在樓棟微信群寫(xie) 下近況。“一個(ge) 人身體(ti) 又不好!活一天算一天吧!”幾乎每個(ge) 句子後頭,都跟著一個(ge) 感歎號,群裏的三百多號人都是她的聽眾(zhong) 。
三天之後,80多歲的陳華,有驚無險地退了燒,這讓侄女鄧方淑覺得幸運。
但她也在想一個(ge) 問題:如果是農(nong) 村的老人求助,又會(hui) 是什麽(me) 情況?
“感染了就很危險”
79歲的老人章槐葉,獨自居住在紹興(xing) 市東(dong) 部的一個(ge) 山村。
按她的話說,村裏“80歲以上的人不多,70歲以上的有點多,60歲以上的一大把”,村裏幾乎見不到年輕人。60多歲還算“年富力強”,不少這個(ge) 歲數的人還在外麵打零工。
2022年12月15日,章槐葉的手機顯示關(guan) 機,座機欠費。第二天,她解釋說,“手機沒電了,充電也沒有用。後麵就關(guan) 機了,不知道怎麽(me) 弄。”
章槐葉說,雖然聽說附近感染的人越來越多,但村裏的老人同往常比,也沒有什麽(me) 變化。戴口罩的仍然不多,天氣好的時候,他們(men) 還是會(hui) 紮堆聊閑天。
但在城裏工作的兒(er) 子,口風有些變了。最開始他寬慰母親(qin) ,新冠“隻是個(ge) 感冒”。但這段時間,兒(er) 子總是叮囑她,“少出門,出門也要戴好口罩。”
章槐葉自己心裏也門兒(er) 清,“我們(men) 這樣的人要麽(me) 不感染,感染了就很危險。”一個(ge) 原因是年紀大了,80歲了,另一個(ge) 原因是體(ti) 質差。“就這兩(liang) 點還不夠嗎?”
章槐葉血壓和血糖都高,還有心髒病,前段時間還查出了卵巢惡性腫瘤,剛去杭州動了手術。原定過兩(liang) 天再做化療,兒(er) 子同她打好招呼,“口罩要戴好,防護措施要做好,洗手液我都會(hui) 給你配好的。”
但疫情讓章槐葉打起了退堂鼓。
她知道化療對身體(ti) 傷(shang) 害大,是“把好的細胞也殺掉,不好的細胞也殺掉”,上次化療完頭發掉了不少。她和兒(er) 子都擔心,化療後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先感染體(ti) 弱的人。”
2022年12月12日,張文宏等人在國家傳(chuan) 染病醫學中心、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微信公眾(zhong) 號“華山感染”刊發文章《保護家人,走出疫情》。文章指出,國內(nei) 外的多項研究數據表明,年齡在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始終是新冠感染發生重症和死亡的主要高風險人群。如果同時伴有年齡大於(yu) 80歲、合並多種基礎疾病、腫瘤、接受免疫抑製劑使用等高危因素中的幾種,都會(hui) 進一步增加老年人群中的重症率。
上述文章建議,老年人在疫情上升和高峰期間盡量減少外出。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若病情控製穩定,應做到非必要不去醫院。
在農(nong) 村地區,有不少像章槐葉這樣的獨居老人。
家住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蒙泉鎮的85歲賈秀霧,因為(wei) 怕感染新冠,有段時間不再出門趕集,都是托親(qin) 戚帶些豬肉、辣椒和大蒜。
嫌話費貴,家裏沒有座機和手機,子女聯係她,要先給同村的侄子打電話。電視安在樓上,腿腳不便也不怎麽(me) 看。對新冠的了解,全靠村裏的高音喇叭,“有的時候會(hui) 播一下。”
但即便如此,賈秀霧至今仍不清楚感染新冠有何症狀,也沒有養(yang) 成洗手的習(xi) 慣。
家裏倒是有感冒藥,但她不識字,藥物什麽(me) 時候吃、有沒有禁忌症、一次吃幾粒,賈秀霧一概不知。不過她想好了,萬(wan) 一感染新冠身體(ti) 不舒服,就用冰糖煮水喝。如果實在難受,就“自己去醫院”。但到時候還能不能一個(ge) 人去醫院,她自己也不知道。
一位從(cong) 醫多年的村醫告訴新京報記者,他遇到過老人身體(ti) 不舒服,但怕拖累子女的生活和工作,非自己忍著。直到扛不住了,才給子女打電話。還有老人怕子女花錢,不肯說出自己的病情。
與(yu) 賈秀霧同村的易南井快80歲了,愛打牌,前段時間打牌的人少了,但他還往棋牌室鑽。
去年春節子女給他買(mai) 了一遝口罩,有時一個(ge) 口罩戴好多天,到現在還剩20多隻,家裏也沒有退燒藥。在他的觀念中,老人感染新冠,仍然是打針就能解決(jue) 的問題。
心理上的考驗
薄弱的防護意識和基礎性疾病,使老年人麵臨(lin) 更多風險。但對獨居老人而言,洶湧的感染浪潮,也是對心理的考驗。
64歲的河南平頂山人楊紅麗(li) ,2008年因一場意外失去了孩子,前兩(liang) 年丈夫也去世了。
她心髒不好,血管堵得嚴(yan) 重,至今沒有安心髒支架。醫生建議她做心髒造影檢查,按規定需要家屬簽字。但當時親(qin) 人都不在身邊,楊紅麗(li) 最親(qin) 近的一群人——平頂山當地同樣失去獨生子女的中老年人,又沒有簽字的權利。至今,心髒造影檢查仍然擱置著。
以前天氣好的時候,吃完午飯,她常和失獨的姐妹在平頂山的河濱公園曬太陽。說是曬太陽,楊紅麗(li) 知道是在“相互療傷(shang) ,相互安慰。”
有個(ge) 大姐,剛來的第一天,眼睛直勾勾地望著河水,一句話都不說。兩(liang) 三個(ge) 月後,別人說話時她會(hui) 朝著對方笑。再後來,她才開口搭腔。最後,能主動說出自己的事兒(er) 。
楊紅麗(li) 覺得,同姐妹們(men) 抱團取暖,見見麵,解解悶,是“拉人一條命”。
但在新冠感染人數上升期間,她和體(ti) 弱多病的姐妹們(men) 達成了一致意見,“咱傷(shang) 不起,最好不出門。”生病的滋味不好受,這是一種極度的孤獨。以前楊紅麗(li) 住院,旁邊病床總有一大幫人去探望,但她的床前“就俺一個(ge) 人”。
快一個(ge) 月沒有和姐妹們(men) 見麵了,憋在家裏讓楊紅麗(li) “有點鬱悶,有點壓抑”。她唯一能做的,是在微信上找這個(ge) 人聊會(hui) 兒(er) ,再找那個(ge) 人聊會(hui) 兒(er) 。
武漢長江醫院內(nei) 科醫生盧潔等人,曾對2020年3月至4月武漢江岸區的71例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進行基本情況及心理問卷調查,其中大多數老年人來自養(yang) 老院或是獨居空巢老人。調查發現,在疫情下老年新冠患者由於(yu) 自身疾病和社會(hui) 家庭原因,麵對應激公共事件缺乏經驗,更容易產(chan) 生自卑、焦慮、抑鬱等各種障礙性負麵情緒。
去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老年人外出減少,安全感下降,更易恐慌無助。在心理上,慢性病、長期生活在封閉環境、受關(guan) 愛照顧不充分,這些都會(hui) 對心理有影響,最常見的影響是焦慮和失眠。老年人抑鬱症發病率不比年輕人低,而且自殺率較高。
前些天,楊紅麗(li) 路過藥店,想給自己買(mai) 點退燒藥備著。但看到烏(wu) 泱泱排隊的人,不少藥賣斷了貨,她又回了家,“把機會(hui) 讓給年輕人”。她覺得年輕人在外麵工作,接觸的人多,感染的幾率高,更需要退燒藥。
不過她也在想,萬(wan) 一真感染了新冠怎麽(me) 辦?她覺得還得是用過去治療感冒的“老方子”:多喝白開水,喝到嘴裏麻木,“隻要我能爬得動,我就自己端一口水喝。”
社會(hui) “保護網”
李廣斌見過獨居老人的脆弱。
有個(ge) 老人上澡堂洗澡,路上不小心摔了。接到消息,李廣斌趕到那兒(er) ,把老人扶到家裏,“我是社區的,之前去你家登記過信息,你女兒(er) 一會(hui) 兒(er) 就來。”老人不相信,瞅了李廣斌兩(liang) 眼就開始哭。
2022年12月14日,李廣斌給兩(liang) 位包幹的獨居老人,送去了一瓶酒精、一包醫用口罩和一盒N95口罩。擔心老人沒有準備感冒藥,他特意說,“大姨,沒有藥的話到時我給你整。”好在老人家裏備好了藥。
年底正是李廣斌最忙的時候。除了各種各樣的考核,還要填各類報表。但他說,如果老人有需要,他可以隨時放下手中的活,“活可以稍微晚點幹,人是最重要的。”
李廣斌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他網格內(nei) 的獨居老人確診陽性,需要緊急送醫,他會(hui) 把老人及時送到醫院。但他也強調,“按實際情況來。”
2022年12月2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醫療救治組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hui) 議。據介紹,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在對各地社區老年人群體(ti) 進行健康狀況的摸底調查。
不光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2月25日,新京報記者致電北京市西城區、海澱區、大興(xing) 區、豐(feng) 台區等多家老年人較為(wei) 密集的社區。多位社區工作人員介紹稱,社區已建立獨居老人台賬,加強對疫情期間獨居老人情況的了解。另有社區采取了加大小區巡查力度、為(wei) 65歲以上老人發放抗疫物資等措施。
海澱區紫竹院街道三虎橋社區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盡管工作人員因感染新冠不是滿員狀態,但仍盡量以上門或致電的形式,一周多次詢問獨居老人情況,包括是否出現陽性症狀,需要哪些幫助等,並做專(zhuan) 門記錄。
另據新京報記者了解,北京市多家社區在街道的統一派發下,免費為(wei) 60歲或65歲以上老人發放抗原。據通州區某小區工作人員介紹,為(wei) 避免感染風險,抗原按照樓號順序發放,但不到一個(ge) 小時,就有30多位老人前來領取。
新京報記者又以獨居老人子女的身份,致電北京多家包括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在內(nei) 的居委會(hui) 。針對獨居老人感染新冠、病情惡化需要緊急送醫的情況,有社區工作人員表示,由於(yu) 人手緊張,“社區這邊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另一個(ge) 社區的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幫忙買(mai) 藥,或者幫忙撥打120。
2022年12月9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印發《新冠重點人群健康服務工作方案》,根據65歲及以上老人患基礎疾病情況、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感染後風險程度等分為(wei) 重點人群(高風險)、次重點人群(中風險)、一般人群(低風險)三個(ge) 類別。
其中規定,重點人群感染者和有緊急醫療需求的人群,社區(村)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協助轉診,有緊急醫療需求的也可通過急診就診。
12月16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製綜合組再次印發《加強農(nong) 村地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務工作方案》,要求充分發揮縣、鄉(xiang) 鎮政府、村民委員會(hui) 及其公共衛生委員會(hui) 、鄉(xiang) 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作用,摸清村組內(nei) 合並基礎性疾病的老年人、孕產(chan) 婦、孤寡老人和留守兒(er) 童等人員健康情況。落實村民委員會(hui) 對居家治療觀察人員的服務責任,尤其是對於(yu) 缺乏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獨居老人、殘疾人等,要協助其進行健康監測並及時向鄉(xiang) 村醫療機構反饋。
上述工作方案還要求,加強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健康監測,確保高齡合並基礎性疾病等重症風險較高的感染者得到及時發現、及時救治,明確和暢通轉診“綠色通道”,提高轉診效率。落實有轉診需求村民的交通保障機製,原則上通過自駕車或120急救車等進行點對點轉運,鄉(xiang) 鎮和村要統籌調度,動員社會(hui) 組織、社會(hui) 工作者、誌願者、社會(hui) 慈善資源等協助就醫轉診。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組織的專(zhuan) 家解答環節中,北京醫院呼吸與(yu) 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李燕明提醒,老年人在家中一旦出現發熱,一定要加強體(ti) 溫、脈搏、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監測。如果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呼吸困難、肢體(ti) 活動或精神狀態異常,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就診越早,救治成功率越大。
除了偶爾出門買(mai) 個(ge) 菜,這兩(liang) 天楊紅麗(li) 基本都窩在家裏。她聽到一種說法,最終80%到90%的人都會(hui) 經曆感染,“就看我們(men) 能不能成為(wei) 剩下的10%到20%。”
一個(ge) 人的日子裏,她盼望社區能打個(ge) 慰問的電話,“沒有太大的奢求,就是我真需要退燒藥但又買(mai) 不到的時候,社區能替我買(mai) 藥,就很感激了。”
2022年12月25日,楊紅麗(li) 告訴新京報記者,她還是被新冠“撂倒了”。在最難受的那幾天,是朋友送來了感冒藥。
(文中陳華、王福來、鄧方淑、章槐葉、楊紅麗(li) 為(wei) 化名)
新京報記者 杜寒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