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

發布時間:2023-01-05 16:53:00來源: 光明日報

  【聚焦中國式現代化④】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ge) 方麵的中國特色,其中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我們(men) 黨(dang) 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深刻認識到“物質貧困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men) 堅持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進入新時代以來,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中,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致力於(yu) 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yu) 現代化全過程、滲透在社會(hui) 生活各方麵:既促進物的全麵豐(feng) 富,又強調人的全麵發展;既追求物質財富的富足,更強調精神狀態的豐(feng) 盈,突出思想的引領、文化的滋養(yang) 、精神的支撐。

  縱觀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不少國家在實現物的全麵豐(feng) 富的同時,卻陷入人的單向度發展的困境。在一些發達國家,物質主義(yi) 膨脹、享樂(le) 主義(yi) 盛行、貧富分化嚴(yan) 重;一些後發現代化國家社會(hui) 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yi) 泛濫。相伴而生的,是精神空虛、信仰動搖、價(jia) 值觀迷失等嚴(yan) 峻問題。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沒能以辯證、全麵、平衡的觀點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

  民族複興(xing) 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的,“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命題,關(guan) 鍵是把握好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辯證法,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

  從(cong) 曆史角度看,中國人曆來強調“正心以為(wei) 本,修身以為(wei) 基”,把理想的精神境界融入對美好社會(hui) 的追求中。比如,在堅守道德底線方麵,強調“以己度人”“與(yu) 人為(wei) 善”“推己及人”;在樹立道德理想方麵,強調“大道之行也,天下為(wei) 公”,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完滿富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決(jue) 定了我們(men) 所追求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現代化。

  從(cong) 現實角度看,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men) 黨(dang) 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堅持用黨(dang) 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dang) 、教育人民、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中華民族的麵貌煥然一新。以決(jue) 戰脫貧攻堅為(wei) 例,廣大脫貧群眾(zhong) 奮發向上,信心更堅、腦子更活、心氣更足,發生了從(cong) 內(nei) 而外的深刻改變。

  從(cong) 未來角度看,麵對複雜嚴(yan) 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nei) 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men) 的底氣和自信除了來自雄厚的物質基礎,更離不開每個(ge) 中國人積厚成勢的誌氣骨氣,各族幹部群眾(zhong) 一往無前、頑強拚搏的進取精神,全民族不斷增強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不斷提升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同前進路上的風險挑戰作鬥爭(zheng) ,既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意誌的比拚。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強調的:“全黨(dang) 同誌要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無論我們(men) 將來物質生活多麽(me) 豐(feng) 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一定不能丟(diu) ,腳踏實地、苦幹實幹,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從(cong) 人類文明視野看,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為(wei) 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這是中華文明走向世界所肩負的重要使命。在這個(ge) 過程中,中國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guan) 係以及促進二者協調發展的經驗和做法等,將為(wei) 破解人類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精神貧乏等問題提供重要借鑒和有益參考。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進程中,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要求我們(men) 既要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ge) 首要任務,不斷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也要一以貫之抓好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chuan) 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麵豐(feng) 富和人的全麵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在精神上更加主動,讓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精神動力更加充沛。為(wei) 此,需要注意如下兩(liang) 個(ge) 問題。

  越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越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越需要價(jia) 值引領、文化滋養(yang) 、精神支撐。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製度,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為(wei) 引領,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新征程上,要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黨(dang) 的偉(wei) 大精神和光榮傳(chuan) 統這一寶貴精神財富,著力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努力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麵貌、文明風尚、行為(wei) 規範。二是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深入推進青少年“築基”工程,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培育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三是推動全社會(hui) 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涵養(yang) 新時代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良好家風。四是繼續發揮好榜樣模範作用,帶動更多人向上向善,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抓精神文明建設要辦實事、講實效,緊緊圍繞增進人民福祉來進行。當前,要聚焦人們(men) 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繼續著力發展文化事業(ye) 和文化產(chan) 業(ye) ,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精神世界的日益豐(feng) 盈。特別是在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的建設過程中,要加快補齊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這塊短板,推進移風易俗,加強法治教育,通過看得見、摸得著的方式,滋養(yang) 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提振農(nong) 村精氣神,增強農(nong) 民凝聚力;同時,堅持文藝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的方向,創新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xiang) ”長效機製,增加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總量供給,推動優(you) 質公共文化資源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農(nong) 村地區傾(qing) 斜,建設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為(wei) 廣大農(nong) 民提供充滿正能量的文藝作品和文化服務。

  (光明日報 作者:李程麗(li) 、孟憲生,均係教育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東(dong) 北師範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