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疆兵團柯爾克孜族氈帽傳承人:織花樣人生 融潮流生活

發布時間:2023-01-06 16:3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新疆圖木舒克1月6日電 題:新疆兵團柯爾克孜族氈帽傳(chuan) 承人:織花樣人生 融潮流生活

  作者 史玉江 劉佳樂(le)

  吐孔·沙熱在一片白色氈布上剪出模型,用鉛筆繪出圖案,再在側(ce) 沿鑲上黑色的絨條和繡品,然後熟練地踩著縫紉機,神情專(zhuan) 注地敲擊手裏的尖針……一針一線間,速度的激情與(yu) 指尖的柔情在這裏碰撞,約30分鍾,氈帽現雛形。

  5日,在與(yu) 吉爾吉斯斯坦接壤、被稱為(wei) “雲(yun) 端牧場”的新疆生產(chan) 建設兵團(下稱新疆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托雲(yun) 牧場,柯爾克孜族氈帽製作技藝傳(chuan) 承人吐孔·沙熱在她的工作室向中新社記者展示柯爾克孜族氈帽的製作。

  柯爾克孜族人多生活在高原地帶,因環境原因一年四季戴帽,其花式氈帽融合了國家級非遺柯爾克孜族刺繡。

  在該牧場近千名柯爾克孜族人家中,生活用品和姑娘的嫁妝多為(wei) 繡品。家中每一位女性,都是在母親(qin) 、姐妹的繡品中熏陶長大。

  39歲的吐孔·沙熱是當地遠近聞名的繡娘。在她家裏,擺放著很多大小不一、圖案精美、花色豐(feng) 富的白氈帽。

  兒(er) 時就對母親(qin) 製作氈帽耳濡目染的吐孔·沙熱,10歲就獨立完成第一頂柯爾克孜族氈帽,同時,她們(men) 的繡藝在日複一日的飛針走線中漸漸嫻熟。初中畢業(ye) 後,她到新疆烏(wu) 恰縣服裝店做學徒,熟練掌握刺繡及服裝製作技藝後返鄉(xiang) 。當時她並沒有想到,這門手藝會(hui) 改變她的生活。

  “當地政府出資購買(mai) 了縫紉機、布匹、絲(si) 線、刺繡機、盤花機。”吐孔·沙熱稱,她2015年帶領幾名柯爾克孜族刺繡愛好者成立托雲(yun) 牧場帕米爾刺繡合作社,經20多年的發展,目前該合作社已發展至60人,平均每人每月有3000多元人民幣收入。

  “在家門口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僅(jin) 能兼顧家裏,還有一份收入。”合作社員工阿麗(li) 騰·布魯克說,“我們(men) 這很多婦女跟著吐孔·沙熱學習(xi) ”。

  隨著時代發展,年輕人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接受度各不相同,如何在繼承傳(chuan) 統產(chan) 品的情況下推陳出新,成為(wei) 吐孔·沙熱思考的問題。

  “我非常喜愛柯爾克孜族傳(chuan) 統刺繡,這幾年在琢磨怎樣把傳(chuan) 統刺繡和現代服裝結合起來。”吐孔·沙熱表示,她希望更多人穿上時尚的柯爾克孜族服裝。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2022年,當地將“柯爾克孜族氈帽製作技藝”申報為(wei) 新疆兵團級非遺項目,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投入,舉(ju) 辦柯爾克孜族氈帽製作培訓等,助力該項技藝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2020年以來,我嚐試繡一些新品,把傳(chuan) 統刺繡和現代服裝結合,將柯爾克孜族刺繡融入年輕一族的潮流生活。”吐孔·沙熱說,她還準備將新疆兵團元素融入到柯爾克孜族繡品裏,做成便攜的小物件,讓更多人喜歡柯爾克孜族中國元素服飾,讓國內(nei) 外遊客體(ti) 驗柯爾克孜族刺繡文化。(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