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開門頭件事 各地抓緊促消費
於(yu) 蒙蒙
2023年開年以來,各地把促消費當作“開門頭件事”來辦,僅(jin) 1月3日一天,上海、廣東(dong) 、河南、廣西等地便紛紛出台促消費相關(guan) 政策。比如,廣西印發強商貿擴內(nei) 需促消費行動方案,啟動實施“築基礎”“強主體(ti) ”“活市場”“暢流通”“惠民生”“優(you) 環境”六大行動、31項具體(ti) 措施,加快完善現代流通體(ti) 係,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積極服務和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振興(xing) 全區商貿業(ye) 。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wei) 疫情防控政策優(you) 化後的首個(ge) 小長假,今年元旦假期公眾(zhong) 出行意願和出行半徑有所改善,多地商業(ye) 圈人氣逐步回暖。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由於(yu) 農(nong) 曆新年時間較早,有利於(yu) 借助置辦年貨,帶動消費增長。
政策護航
1月3日是2023年的首個(ge) 工作日,促消費成為(wei) 各地政府會(hui) 議中的高頻詞。
上海市委季度工作會(hui) 議於(yu) 1月3日舉(ju) 行。上海市委書(shu) 記陳吉寧指出,要及時出台促消費的政策舉(ju) 措,加大消費活動策劃組織,推動標誌性商圈、首發經濟、線上線下消費、消費場景創新等一起發力。
同日舉(ju) 行的廣東(dong) 省委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有效擴大消費和投資,充分釋放內(nei) 需潛力,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綜合施策擴大消費,發揮基礎設施投資的壓艙石作用和城市更新的撬動作用,加大力度擴大有效投資。要全力做好一季度經濟工作,確保實現開門紅。
在擴消費方麵,河南打出“組合拳”。河南省商務廳黨(dang) 組書(shu) 記、廳長王振利介紹了近期的主要舉(ju) 措:一是加大對各地發放消費券、開展促銷活動的獎補力度,帶人氣、帶流量,促進餐飲、住宿、零售等行業(ye) 恢複發展。二是3月底前對購買(mai) 汽車、電子產(chan) 品和家電給予補貼。三是辦好消費促進活動,已經啟動2023年網上年貨節,一季度,還將在全省開展“新年新春消費季”活動,圍繞汽車、電子、家電家居、餐飲等8個(ge) 方麵,目前已經謀劃了“豫鑒美食”、汽車煥新季、家電以舊換新、直播新生活、老字號嘉年華等50場主題活動,豐(feng) 富節日供給,滿足消費需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近期表示,2023年,把恢複和擴大消費擺在優(you) 先位置,更多渠道增加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yang) 老服務等消費,推動重點領域和大宗商品消費持續恢複。
撬動乘數效應
借助元旦和春節,多地開展發放消費券等優(you) 惠活動,從(cong) 需求端提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與(yu) 消費熱情,不斷撬動乘數效應。
2022年12月以來,全國多個(ge) 地區紛紛采取不同形式,發放了多輪消費券。其中,2022年12月8日至19日,廣州分三輪派發總額3000萬(wan) 元的消費券。深圳同期也啟動新一輪“樂(le) 購”活動,為(wei) 市民購買(mai) 電子和家電產(chan) 品按銷售價(jia) 格提供最高15%的補貼;福建省安排2億(yi) 元支持各地發放消費券;海南省啟動的“海南離島免稅跨年狂歡季”將優(you) 惠活動持續到了2023年元宵節。
在元旦假期,文旅市場呈現積極恢複的態勢。經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元旦節假期,全國國內(nei) 旅遊出遊5271.34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0.44%,按可比口徑恢複至疫前同期的42.8%;實現國內(nei) 旅遊收入265.17億(yi) 元,同比增長4.0%,恢複至疫前元旦節假日同期的35.1%。燈塔專(zhuan) 業(ye) 版數據顯示,2023年元旦檔總票房達5.54億(yi) 元,觀影總人次達1260萬(wan) 。
線下商業(ye) 也傳(chuan) 來積極信號。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監測顯示,元旦節日期間(2022年12月31日至2023年1月1日)2天上海市線下消費金額達120.1億(yi) 元,環比增長5.6%;線上消費金額為(wei) 109.8億(yi) 元,同比增長43.7%,主要商業(ye) 綜合體(ti) 客流量環比增長82.0%。其中,家用電器、針紡織品和建築材料同比增勢較好,分別增長1.7倍、46.1%和45.1%。
“節日是居民消費的重要時間節點。在節假日推出促消費舉(ju) 措,營造放心的購物環境,有利於(yu) 充分激發消費潛力,拉動消費市場回暖。”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副研究員洪勇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