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史教育路上“追光者”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鮮明提出:“加強軍(jun) 史學習(xi) 教育,繁榮發展強軍(jun) 文化,強化戰鬥精神培育。” 軍(jun) 史是我軍(jun) 的“家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近10年時間裏,武警工程大學軍(jun) 事基礎教育學院教員蒲元,幾乎把業(ye) 餘(yu) 時間都投入到同一件事——尋訪革命老兵,守護軍(jun) 史記憶。
在蒲元看來,如何從(cong) 厚重的黨(dang) 史軍(jun) 史中汲取營養(yang) ,用昨天的故事打動今天的官兵,是開展思想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在他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青年軍(jun) 人加入其中,在觸摸曆史中獲得力量、傳(chuan) 承精神。
冬日西安,寒風陣陣,武警工程大學一間教室裏卻氣氛熱烈,坐滿了慕名前來聽課的各專(zhuan) 業(ye) 學員。這堂課是《軍(jun) 事曆史》,授課老師正是尋訪老兵的誌願者、教員蒲元。
一堂曆史課,緣何成為(wei) 學校的“爆款”?結合尋訪老兵經曆,蒲元饒有興(xing) 致地給大家講述了自己在陝西省澄城縣馮(feng) 原鎮考察壺梯山戰役遺址的場景。壺梯山戰役是西北野戰軍(jun) 南下關(guan) 中第一戰,更是解放大西北的序幕之戰。這部分內(nei) 容是他臨(lin) 時添加的,沒有參考作戰圖和其他資料。隻見蒲元胸有成竹地在移動白板上快速手繪了一幅戰鬥示意圖,形象具體(ti) ,一目了然,贏得學員一片喝彩。
尋訪·和時間賽跑
蒲元和老兵結緣,還要從(cong) 2013年冬天說起。那時,從(cong) 事軍(jun) 事曆史教學的蒲元在撰寫(xie) 一篇有關(guan) 抗戰史的文章。為(wei) 了搞清一些模糊的史實,他托戰友聯係上幾位健在的八路軍(jun) 、新四軍(jun) 老戰士。
這是蒲元第一次與(yu) 抗戰親(qin) 曆者麵對麵交流。幾位老兵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經曆讓蒲元深受震撼。同時,老兵對後輩的殷殷囑托讓他陷入沉思:“當親(qin) 曆者芳華不再,誰來留住他們(men) 的故事?”尋訪和關(guan) 愛老兵的念頭,在他心中悄然萌生,從(cong) 此紮下根。
之後,蒲元加入當地關(guan) 愛老兵誌願者隊伍,開啟漫漫尋訪路,並與(yu) 百名老兵結下不解之緣。
“蒲教員,您在尋訪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的經曆呢?”台下學員爭(zheng) 相發問。
“尋訪老兵惠鳳財算是我一段比較偶然的經曆。”蒲元回答道。2019年五一假期,蒲元應邀趕赴陝西省渭南市參加一位已故抗戰老兵的墓碑揭碑儀(yi) 式。活動中,蒲元身旁坐著一位神態威嚴(yan) 、氣度不凡的老者。經詢問得知,這位名叫惠鳳財的老人,竟是從(cong) 朝鮮戰場回來的,曾服役於(yu) 誌願軍(jun) 第1軍(jun) 第1師第1團3營8連。
活動結束後,蒲元一行人趕忙到惠鳳財老兵家中探望。在向蒲元介紹老照片和老物件時,惠鳳財的思緒回到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講到興(xing) 致處,隻見他隨手抄起一根木棍開始演示刺殺動作,一招一式仿佛還是當年的模樣。
以往關(guan) 愛老兵,蒲元和誌願者都會(hui) 提前準備物資。這次情況特殊,大家身上沒帶現金,偏僻的村子裏也難以采購禮品。情急之下,蒲元想起車裏有一個(ge) 電熱水器和一床珊瑚絨被罩,趕忙取來贈予老兵。
中午,老兵家人執意留他們(men) 吃了一頓便飯。席間,蒲元聽到老兵開心地小聲告訴鄰居:“今天誌願者來,給我送了慰問品。”蒲元想,讓老兵高興(xing) 的不是慰問品,而是後輩軍(jun) 人對老兵崇高的敬意。
蒲元在講台上講得津津有味,學員在台下聽得入神。
在講到八路軍(jun) 晉察冀軍(jun) 區部隊老戰士趙魁華時,得知這位老兵參加過著名的黃土嶺戰鬥,學員們(men) 無不為(wei) 之讚歎;在講到八路軍(jun) 魯南軍(jun) 區部隊老戰士曹傳(chuan) 芳時,通過播放口述視頻,一段段驚險的戰鬥故事讓學員們(men) 深受震撼;在講到八路軍(jun) 太行軍(jun) 區老戰士鄧永順時,學員們(men) 被老兵救治日軍(jun) 戰俘並將其成功感召的經曆深深打動……
然而,尋訪老兵10年來,蒲元明顯感到,親(qin) 曆戰爭(zheng) 的革命老兵逝去的速度逐漸加快。“要搶救性挖掘更多老兵的口述曆史,這既是對老兵戎馬一生的致敬,也是深化軍(jun) 史教育情感認同的重要方式。”蒲元說。
關(guan) 愛·老兵不孤單
“關(guan) 愛老兵,不僅(jin) 僅(jin) 是日常送生活物資、春節送年貨、壽辰送蛋糕鮮花,”蒲元介紹說,“我們(men) 還專(zhuan) 門設計了一套致敬流程,莊嚴(yan) 的儀(yi) 式讓每名接受致敬的老兵及參與(yu) 的誌願者們(men) 都終生難忘。”
“今天,請接受我們(men) 全體(ti) 誌願者最崇高的敬意。當年,日寇入侵,山河變色,是您響應號召,揮淚告別家人,為(wei) 民族自由而戰……曆史不容忘記,民族英雄不容忘記!”每次為(wei) 抗戰老兵舉(ju) 行致敬儀(yi) 式時,蒲元等誌願者都會(hui) 飽含深情地誦讀這段為(wei) 他們(men) 量身定製的致敬詞。在激昂的樂(le) 曲聲中,致敬儀(yi) 式開始,蒲元為(wei) 老兵佩戴綬帶,宣讀致敬詞,敬贈“抗戰英雄”牌匾和印有老兵照片的紀念掛曆,並將一枚特別定製的紀念章別在老兵胸前。
電話詢問、初訪、致敬儀(yi) 式、日常探訪……蒲元和誌願者們(men) 遠赴新疆、湖南、四川、山東(dong) 、河南等地,足跡遍布100多處革命遺址和紀念設施,關(guan) 愛老兵300餘(yu) 人次,在送去慰問品的同時,更給老兵以精神上的慰藉。
隨後,蒲元又向學員們(men) 講述了自己意外尋訪到的老兵。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為(wei) 烈屬、軍(jun) 屬和退役軍(jun) 人等家庭懸掛光榮牌工作實施辦法》,蒲元到社區為(wei) 嶽父登記退役軍(jun) 人信息。他突然想到:“已經登記的人中會(hui) 不會(hui) 有抗戰老兵呢?”於(yu) 是,他請求工作人員查詢90歲以上的登記者。在鍵盤的敲擊聲中,一位名叫樊心孝的高齡老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與(yu) 樊心孝的兒(er) 子電話交流後,老人抗戰老兵的身份得到確認。1944年春夏之交,樊心孝從(cong) 家鄉(xiang) 山西臨(lin) 縣參軍(jun) ,被編入八路軍(jun) 第120師,跟著賀龍的部隊上了前線。得知這一消息,蒲元激動不已,畢竟像樊心孝這樣健在的抗戰英雄已經不多了。
然而,更大的意外還在後麵。樊心孝的家,竟然就在蒲元嶽父家樓下。蒲元感慨道:“相見不相識,真沒想到,老兵近在咫尺,抗戰曆史就在身邊。”
蒲元和誌願者來訪那日,樊心孝特意讓子女幫他找出舊軍(jun) 裝,穿戴整齊,端坐在沙發中央。一眼看去,老兵仿佛仍是當年那名英勇的戰士。
去年國慶期間,蒲元再次前往西安市長安區,看望一位與(yu) 人民軍(jun) 隊同歲的老兵。
欒紹本,1927年生人,1943年從(cong) 山東(dong) 平度入伍,多次參加反“掃蕩”作戰,後因傷(shang) 返鄉(xiang) 。1946年,欒紹本再次入伍,曾參加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在孟良崮戰役中,欒紹本3處負傷(shang) 倒在血泊中。直到1982年,一枚距離脊椎較近的彈頭才從(cong) 欒紹本身體(ti) 裏取出。
“非常震撼。透過蒲教員的講述,我們(men) 的思緒一下子回到當年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老兵欒紹本的故事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畢業(ye) 學員、現服役於(yu) 武警安徽總隊的張琪說。
傳(chuan) 承·同行者漸多
下課鈴聲響起許久,還有不少學員爭(zheng) 相提問:“蒲教員,您做誌願者,花費這麽(me) 多時間精力,到底圖什麽(me) ?”
在蒲元心目中,關(guan) 愛老兵是一種自覺行動。除了向老兵送去慰藉和尊重外,他希望收集更多史料,把課上好,把學員教好,這是他的“私心”。
“對老兵的銘記,不僅(jin) 僅(jin) 是記下一個(ge) 個(ge) 名字,更是借此點亮更多人的心燈。”蒲元所在的教研室承擔軍(jun) 事曆史課程教學任務,與(yu) 中國近現代戰爭(zheng) 史密切相關(guan) 。他認為(wei) ,除了宏大的曆史敘述和細致的理論講解外,加入老兵的戰鬥故事和關(guan) 愛老兵的心路曆程,不僅(jin) 可以提升授課的代入感,還能讓青年學員沉浸在英雄的事跡裏,感受軍(jun) 人的血性膽氣。
為(wei) 更好地弘揚革命傳(chuan) 統,蒲元精心打造“英雄·從(cong) 戰場走來”專(zhuan) 題講座,多次應邀到政府部門、部隊、學校宣講,讓更多人觸摸有溫度的戰鬥曆史。
令蒲元難忘的是一次與(yu) 中學生的交流。
2019年10月,蒲元應邀為(wei) 西安市高新一中灃東(dong) 中學新生進行愛國主義(yi) 教育。此前,蒲元從(cong) 未走進中學校園開展宣講。他擔心的是,孩子們(men) 能不能接受戰爭(zheng) 的殘酷,能不能真正感悟到抗戰的精神力量。
蒲元試圖調整課件和教案,但這種嚐試很快失敗了。因為(wei) “英雄”兩(liang) 個(ge) 字的背後,必然與(yu) 堅韌、奉獻乃至犧牲緊密相連,任何人為(wei) 的割裂和掩飾都會(hui) 失真。這樣的講座,又怎能打動人心?
帶著忐忑的心情,蒲元開始授課,現場900多名中學生的反應完全出乎他的預料。學生們(men) 傾(qing) 聽的神態、專(zhuan) 注的眼神,很快讓蒲元打消了顧慮。隨著故事的深入,全場師生仿佛和英雄前輩們(men) 同在戰場:感傷(shang) 時,全場靜謐無聲,不少學生眼角噙滿淚水;感動時,掌聲像雷鳴般響起。
把課堂延伸到社會(hui) ,把教育貫穿到課外,引導學員親(qin) 身參與(yu) 關(guan) 愛老兵公益活動,是蒲元近年來努力的方向。
在蒲元的帶動下,畢業(ye) 學員在走上一線帶兵崗位的同時,關(guan) 愛老兵的腳步從(cong) 未停歇:畢業(ye) 學員張琪在老家河南商丘尋訪抗戰老兵徐永振,為(wei) 老兵送去節日問候;學員殷婧璿畢業(ye) 後分配到武警山東(dong) 總隊,與(yu) 戰友一同看望八路軍(jun) 老兵梁金發;學員盧旦晨畢業(ye) 後分配到武警江西總隊,她把一位新四軍(jun) 老兵請到總隊,為(wei) 新入伍的戰士作報告……
“我會(hui) 一直堅持下去。”蒲元說,雖然每次的致敬儀(yi) 式都很短,但崇尚英雄、學習(xi) 英雄、關(guan) 愛英雄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董浩田 李 智 本報記者 單慧粉 解放軍(jun) 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