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罕見病患者有醫、有藥、有保障

發布時間:2023-01-11 11:19:00來源: 科技日報

  ◎本報記者 李 禾

  53%

  近年來,有關(guan) 部門大力支持罕見病防治與(yu) 保障工作,加強罕見病研究、診療和藥品研發供應。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底,治療45種罕見病的89種藥物已在我國獲批,我國境內(nei) 可治罕見病數量占全球有藥可治罕見病數量的53%。

  今年1月8日,2022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現場談判工作正式結束。本次通過初步審查的藥品中,罕見病藥物有19個(ge) 之多,覆蓋法布雷病、龐貝病、戈謝病、肺動脈高壓、脊髓性肌萎縮症等罕見病,刷新了以往的紀錄。

  罕見病又稱“孤兒(er) 病”。根據《中國罕見病定義(yi) 研究報告2021》所給出的定義(yi) ,新生兒(er) 發病率小於(yu) 萬(wan) 分之一、患病率小於(yu) 萬(wan) 分之一、患病人數小於(yu) 14萬(wan) 的疾病,符合其中一項的疾病,即可為(wei) 罕見病。

  罕見病雖然發病率極低,但病種多,總的患者數量並不少。截至2022年2月,我國共有2000多萬(wan) 名罕見病患者,每年新增患者超20萬(wan) 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喬(qiao) 傑說,全世界發現的罕見病超過7000種,約80%為(wei) 遺傳(chuan) 性疾病,約50%發病於(yu) 兒(er) 童期。

  “病無醫”“醫無藥”“藥無保”是罕見病患者麵臨(lin) 的共同“症結”。

  打造診療網絡,解決(jue) “病無醫”難題

  由於(yu) 罕見病病情罕見、單一疾病患者人數極少,醫生尤其是基層醫院對罕見病的識別和診斷能力不足,製約了罕見病診療能力的提升。

  治療疾病的第一步是正確診斷,難確診是罕見病患者遭遇的第一重困難。2021年9月,體(ti) 重僅(jin) 18公斤的罕見病患者帆帆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帆帆嬰兒(er) 期輾轉多家醫院仍無法確診。一名恰好回鄉(xiang) 探親(qin) 的北京醫生建議到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詳查,才讓身患先天性肌營養(yang) 不良的帆帆有了早期治療的機會(hui) 。

  中國罕見病聯盟發布的《2020中國罕見病綜合社會(hui) 調研》顯示,在參加調研的2萬(wan) 餘(yu) 名患者中,15.5%的患者需要經曆1—4年確診,5%的患者需要經曆5—20年確診,平均確診時間為(wei) 4.26年。其中,42%的患者還經曆過誤診。

  為(wei) 了提升罕見病的診療能力,2018年,國家衛健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121種疾病被列入罕見病目錄,首次明確了罕見病的病種,讓罕見病診療有據可依。2019年2月,國家衛健委印發了《關(guan) 於(yu) 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通知》,遴選了罕見病診療能力較強、診療病例較多的324家醫院組建了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對罕見病患者進行相對集中診療和雙向轉診,以發揮優(you) 質醫療資源輻射帶動作用,提高我國罕見病綜合診療能力。2019年10月我國開展了罕見病病例診療信息登記。2020年2月,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正式成立。一係列政策的實施讓我國的罕見病診療規範度不斷提升。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辦公室副主任張抒揚說,作為(wei) 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國家級牽頭醫院,2018年北京協和醫院組建了罕見病多學科的會(hui) 診平台,已在國家罕見病直報係統中登記了93個(ge) 罕見病病種,涉及6萬(wan) 多個(ge) 病例。在各方支持下,北京協和醫院牽頭在全國多地開展多場培訓,涉及80多種罕見病、覆蓋5萬(wan) 多名醫生。

  加強藥品研發,擺脫“醫無藥”困境

  由於(yu) 市場需求小、研發難度大、成本高、周期長,因此涉足罕見病用藥研發生產(chan) 的製藥企業(ye) 不多,這導致罕見病用藥少,被稱為(wei) “孤兒(er) 藥”。數據顯示,目前已知的7000多種罕見病中,有對應治療藥品的不超過400種。

  加強罕見病用藥研發是助力罕見病治療的重要一環。目前國內(nei) 的醫藥公司已經在這方麵開始發力。北海康成、康蒂尼藥業(ye) 、德益陽光生物、曙方醫藥、琅鈺集團、信念醫藥科技等都在罕見病藥物領域投入了巨大的資金和精力。以北海康成為(wei) 例,據悉其已從(cong) 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醫學院獲得開發、生產(chan) 和商業(ye) 化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症的新型第二代基因療法的全球獨家授權。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黃果說,我們(men) 未來還需持續推進罕見病藥物研發創新,鼓勵國外的創新藥在我國境內(nei) 同步研發、同步臨(lin) 床、同步申報,爭(zheng) 取同步上市,使我國罕見病患者更快用上藥,用上好藥。

  近年來,有關(guan) 部門大力支持罕見病防治與(yu) 保障工作,加強罕見病研究、診療和藥品研發供應。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底,治療45種罕見病的89種藥物已在我國獲批,我國境內(nei) 可治罕見病數量占全球有藥可治罕見病數量的53%。

  推出多元保障,減輕“藥無保”之憂

  中華醫學會(hui) 兒(er) 科分會(hui) 罕見病學組委員、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任醫師單小鷗教授說,盡管罕見病發病率極低,但醫療費用極高,一般每年的醫療費用在幾十萬(wan) 元到一二百萬(wan) 元之間,個(ge) 別罕見病的年醫療費用可達上千萬(wan) 元。此外,醫保報銷難,許多價(jia) 格畸高的罕見病用藥並不在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之內(nei) 。患者治療所產(chan) 生的巨額醫療費用主要是用藥費用,進入醫保藥品目錄範圍的罕見病用藥,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數藥物不能由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基金予以報銷,隻能自費。

  為(wei) 了讓更多的罕見病患者吃得起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shang) 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21年)》已納入58種罕見病用藥,約占上市罕見病用藥比例的67%。比如曾經每針70萬(wan) 元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在經醫保談判後,以3萬(wan) 餘(yu) 元被納入醫保,脊髓性肌萎縮症患兒(er) 成為(wei) “幸運兒(er) ”。

  各地也對用藥保障機製進行了積極探索。單小鷗說,全國已有10多個(ge) 省市建立了涉及罕見病高值藥物的用藥保障機製,主要模式包括專(zhuan) 項基金、大病醫療保險、財政出資、醫療救助、政策型商業(ye) 保險等。許多地方已不隻是單一的製度保障,而是由政府、市場、社會(hui) 等提供多元保障,對國家基本醫保進行補充,實現了一部分需要高值藥物治療的罕見病患者的“用藥可及”。

  比如浙江是第一個(ge) 出台省級罕見病醫療保障機製的省份。2015年,根據浙江省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醫保基金結餘(yu) 和罕見病發病診治等情況,通過組織專(zhuan) 家論證,罕見病醫療保障病種範圍暫定為(wei) 戈謝病、漸凍症、苯丙酮尿症。2019年,浙江把苯丙酮尿症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納入醫保支付範圍,並明確了罕見病用藥保障的相關(guan) 細則。在商業(ye) 補充醫療保險方麵,“西湖益聯保”設立了脊髓性肌萎縮症等三種罕見病專(zhuan) 項藥品醫療保障。納入該項醫療保障的,扣除年度累計1萬(wan) 元起付線後按60%比例進行給付,年度累計最高支付限額為(wei) 10萬(wan) 元。

  相關(guan) 鏈接

  罕見病防治要堅持預防為(wei) 主

  “出生缺陷病種繁多複雜,共有8000多種,其中相當大的比例是罕見病。”國家衛健委婦幼健康司司長宋莉說,目前我國產(chan) 前篩查機構數量已達4800多家,產(chan) 前診斷機構達到498家,新生兒(er) 遺傳(chuan) 代謝病篩查在很多省市的新生兒(er) 疾病篩查機構已經得到普及。

  宋莉指出,罕見病要從(cong) 源頭進行防控。我國采取三級預防措施防治出生缺陷,通過婚檢、產(chan) 檢、新生兒(er) 篩查等實現關(guan) 口前移,從(cong) “生命起點”把好關(guan) ,做到早發現、早幹預、早治療,降低罕見病發生率。

  “在90%以上的罕見病得不到解決(jue) 的情況下,預防是最經濟有效的健康策略。”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於(yu) 學軍(jun) 也表示。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