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航天 新年新飛躍

發布時間:2023-01-12 10:52: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1月9日6時,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征七號改運載火箭成功將實踐二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2023年中國航天發射取得開門紅。

  空間站全麵建成,攬月、探火、逐日成果頻出……過去的一年,中國航天全年發射次數突破60次,創造了發射次數的新紀錄。

  2023年,中國航天依舊精彩。在繼續保持高密度發射頻次的同時,新的運載火箭、新的發射任務將進一步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為(wei) 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作出貢獻。

  空間站進入運營階段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近日表示,2023年,該集團計劃安排50餘(yu) 次宇航發射任務。此外,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和中科宇航、星河動力等航天企業(ye) 計劃安排10餘(yu) 次發射。這意味著2023年中國航天發射次數有望保持“60+”的高位。

  2022年,中國載人航天共實施了6次發射任務,長征二號F、長征五號B、長征七號三型運載火箭接力亮相,分別執行載人飛船、空間站艙段、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從(cong) 天舟四號、天舟五號兩(liang) 艘貨運飛船,到問天和夢天兩(liang) 個(ge) 實驗艙,再到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兩(liang) 艘載人飛船,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

  建造空間站、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是中國航天事業(ye) 的重要裏程碑,承載著中國人奔赴星辰大海的航天強國之夢。隨著國家太空實驗室搭建完成,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和宇宙空間探索將進入嶄新階段。據了解,隨著空間站轉入常態化運營模式,長征二號F、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繼續開展空間站運營階段發射任務。

  目前,已有多個(ge) 國家提出選派航天員參與(yu) 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的需求,中方正在開展對接協調,並積極進行國外航天員培訓的相關(guan) 準備工作。目前,中方與(yu) 聯合國外空司、歐洲空間局共同遴選的多個(ge) 空間科學應用項目正在按計劃實施,相關(guan) 載荷將於(yu) 2023年開始陸續進入中國空間站開展實驗。

  研製嫦娥七號、天問二號

  嫦娥逐月、天問探火將開啟新篇章。2023年,中國將全麵推進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開展嫦娥七號、天問二號等型號研製工作。

  2019年1月3日,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首次任務——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麵順利著陸,人類曆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麵軟著陸和巡視勘察。如今,嫦娥四號落月已4年有餘(yu) ,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背行駛1455米,工況正常。嫦娥五號任務帶回的1731克月壤樣品產(chan) 出諸多成果,近百個(ge) 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陸續發布,不斷深化著人類對月球的認知。

  預計2025年前後,嫦娥六號任務將實施並為(wei) 人類取回月球背麵的第一批月壤。即將開展研製的嫦娥七號,則計劃在月球南極著陸,主要開展飛躍探測——到月球南極的陰影坑裏現場勘查,在月球上尋找水的蹤跡。

  2021年5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火星成功著陸,首次在火星留下中國印記。一年多的時間裏,天問一號的一舉(ju) 一動備受世界關(guan) 注。2022年9月舉(ju) 行的第73屆國際宇航大會(hui) 上,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團隊獲得了國際宇航聯合會(hui) 年度最高獎——“世界航天獎”。而在科研成果方麵,中國科學家利用祝融號火星車獲取的數據,在地質年代較年輕的著陸區發現了水活動跡象,表明火星該區域可能含有大量以含水礦物形式存在的可利用水。

  按照規劃,中國將繼續實施行星探測工程,發射小行星探測器、完成近地小行星采樣,完成火星采樣返回等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今年,天問二號研製工作的推進,將讓中國的行星探測走得更遠、更穩。

  長征六號丙火箭將首飛

  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搭載22顆衛星,實現“一箭多星”的新紀錄;首型固體(ti) 捆綁中型運載火箭長征六號改首飛;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2022年,長征係列運載火箭發射53次,刷新了成功發射的“連勝”紀錄。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新一代運載火箭全麵進入應用性發射階段,其發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2022年,新一代運載火箭全年發射占比約為(wei) 27%。

  2023年,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的改進型——長征六號丙運載火箭將進行首飛。據介紹,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ti) 運載火箭,動力係統采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汙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yu) 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長征六號的研製成功,填補了中國無毒無汙染運載火箭空白。

  今年,中國民營商業(ye) 航天有望延續良好的發展勢頭。近日,穀神星一號遙五運載火箭將搭載的5顆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民營火箭型號的規模化商業(ye) 發射交付取得新進展。今年,“穀神星”係列運載火箭計劃完成8—10次發射交付。

  鏈 接

  2023年 全球太空探索亮點多

  新的一年,全球太空探索活動豐(feng) 富多彩,月球探索成為(wei) 熱議話題,各類深空項目也排上日程,各國競相推進太空探索的勢頭仍將延續。

  月球探測是重點。俄羅斯計劃把“月球25號”探測器送到月球南極勘察水冰資源並驗證軟著陸技術。印度“月船3號”探測任務幾經推遲後暫定今年發射,再度嚐試將著陸器和月球車送往月球南極。日本企業(ye) “白兔-R”1號任務計劃4月在月球表麵的阿特拉斯隕石坑進行軟著陸。美國航天局的小型衛星“月球手電筒”也將進入繞月軌道,利用紅外激光脈衝(chong) 從(cong) 月球南極永久陰影區的隕石坑內(nei) 尋找水冰。

  深空探索領域,今年一大看點是發射窗口定於(yu) 4月的歐洲航天局“木星冰衛星探測器(JUICE)”。該探測器預計2031年飛抵木星附近,屆時開始對木星及其衛星係統的相互關(guan) 係和複雜性進行深入調查。此外,美國航天局計劃於(yu) 10月發射名為(wei) “靈神星”的航天器,其任務是觀測小行星帶內(nei) 一顆同名的小行星,預計2029年飛抵目標天體(ti) 附近。

  更多太空觀測裝置今年內(nei) 也有望部署就位:歐航局的“歐幾裏德”空間望遠鏡旨在通過觀測數十億(yi) 個(ge) 遙遠星係的分布繪製宇宙“三維地圖”,揭示宇宙為(wei) 何加速膨脹及暗物質、暗能量等謎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X射線成像和光譜任務(XRISM)”將接替發射後不久失聯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捕捉來自遙遠恒星和星係的X射線輻射。

  據新華社電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