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工程大學:為戰育人,鍛造新一代礪劍先鋒
為(wei) 戰育人,鍛造新一代礪劍先鋒
——火箭軍(jun) 工程大學認真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紀事
■本報記者 張琳 特約記者 李兵峰 鍾福明
西北灞上,寒意襲人。端坐實驗樓導控中心,火箭軍(jun) 工程大學大四學員李嶽軒如同置身硝煙彌漫的演訓場——
戰場態勢瞬息萬(wan) 變,各種特情接踵而至。李嶽軒一邊謀劃應對之策,一邊控製操縱杆,在方寸熒屏之間打響一場“導彈攻防戰”。
這是該校大四學員的一堂實踐教學課。數十名學員利用集指揮訓練、技術訓練、對抗訓練、考核評估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模擬訓練係統,展開激烈的火力突擊演練。
學員嵌入戰位,課堂連接戰場。這是該校認真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聚力鍛造新一代礪劍先鋒的縮影。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建強新型軍(jun) 事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提出了明確要求。院校作為(wei) 為(wei) 戰育人的主渠道,必須把人才這個(ge) 第一資源緊緊抓在手裏,著力提升打仗人才培養(yang) 水平。”該校領導告訴記者,他們(men) 緊緊扭住為(wei) 戰育人這一關(guan) 鍵,充分發揮學校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麵的優(you) 勢,為(wei) 火箭軍(jun) 練兵備戰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據介紹,該校紮實推進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三進入”,積極適應現代戰爭(zheng) 形態變化,緊跟火箭軍(jun) 轉型建設步伐,探索形成“以技為(wei) 基、技指融合”的人才培養(yang) 特色,建打仗學科專(zhuan) 業(ye) 、教打仗急需內(nei) 容、練打仗過硬本領,促進院校與(yu) 部隊、課堂與(yu) 戰場緊密銜接。
該校創建於(yu) 20世紀50年代,培養(yang) 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一位博士旅長,走出了戰略導彈部隊最年輕的教授和導彈專(zhuan) 家,為(wei) 共和國輸送了數萬(wan) 名指揮和技術幹部。走進這所導彈人才的“搖籃”,記者發現,無論是教育理念更新、課程體(ti) 係調整,還是教學人才培養(yang) 、創新隊伍建設,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已融入該校為(wei) 戰育人各個(ge) 環節。
在該校某學院學術室,剛從(cong) 部隊代職歸來的副教授譚立龍,第一時間分享收獲:“當前武器裝備體(ti) 係化、信息化、自主化、實戰化發展加快推進,我們(men) 要更加深刻認識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軍(jun) 事人員現代化’的時代要求,加大教學實踐力度,培養(yang) 學員戰略思維、科技素養(yang) 、聯合意識等,在人才培養(yang) 上走在前列。”
2021年,譚立龍被表彰為(wei) 新時代火箭軍(jun) 練兵備戰模範個(ge) 人。代職返校後,譚立龍迅速將演訓一線的成果融入教學、進入課堂,使教學內(nei) 容更加貼近實戰需求、部隊需要。
“號手就位!”該校綜合訓練場上,某部正在開展導彈實裝操作訓練。發射架下,研究生學員劉偉(wei) 強穿梭於(yu) 號位之間。前段時間,劉偉(wei) 強和10餘(yu) 名沒有部隊任職經曆的學員,與(yu) 連隊官兵同吃同住同訓練,收獲頗豐(feng) 。劉偉(wei) 強說:“跟崗鍛煉打通了院校到部隊的‘最後一公裏’,讓我們(men) 到基層建功立業(ye) 的信心更足了、幹勁更大了。”
在該校“聯合作戰基礎知識”課堂上,學員被分成紅藍雙方,進行一場兵棋推演對抗賽。棋盤態勢變幻莫測,學員們(men) 在對抗推演中探究製勝機理。“為(wei) 著力強化火箭軍(jun) 未來軍(jun) 官的聯合作戰意識,我們(men) 搭建了集聯合作戰認知、參與(yu) 、體(ti) 驗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多個(ge) 教學載體(ti) ,錘煉學員聯合作戰指揮、隨機應變等能力。”教員賀小亮說。
從(cong) 無後勤保障野營拉練到跨區駐訓演練,從(cong) 網上演兵到實彈發射……該校全麵提升人才培養(yang) 質量,探索建立從(cong) 單一近點向遠程輻射、從(cong) 單項強化向合成集訓、從(cong) 綜合演練向實戰接軌的實踐教學體(ti) 係,讓學員在硝煙中砥礪打贏本領。
新年伊始,正是軍(jun) 校研究生畢業(ye) 季,校園處處湧動著奮鬥強軍(jun) 、建功軍(jun) 營的熱潮。記者在該校研究生院看到,“到艱苦邊遠地區去”“到練兵備戰一線去”等標語格外醒目,學員畢業(ye) 誌願書(shu) 貼滿宣傳(chuan) 欄。
“高原雄風卷,灞上磨利劍,一代代好兒(er) 女,走進火箭兵軍(jun) 官的搖籃……”鏗鏘的校歌回蕩校園,在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意氣風發的礪劍學子走進課堂、走上訓練場,加鋼淬火成長成才。(解放軍(jun) 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