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雞娃四件套”,該做哪些調整
“雞娃”你熟,但你聽說過“雞娃四件套”嗎?這個(ge) 新名詞,指的是家有學生的“老母親(qin) 們(men) ”常在體(ti) 檢中發現有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肺部結節、子宮肌瘤這幾種與(yu) 情緒、壓力高度相關(guan) 的疾病。
盡管這隻是一個(ge) 笑中帶淚的自嘲梗,但家長們(men) 的焦灼與(yu) 疲憊卻是“懂的都懂”。其實,當家長一旦為(wei) 了伴學而踏上“二次進化”之旅,甚至“借娃之殼”重啟應試生活,多重壓力傳(chuan) 導下,家庭矛盾的不斷升級便在所難免。在“劍拔弩張”的親(qin) 子關(guan) 係背後,除了養(yang) 兒(er) 不易的一聲歎息外,還有什麽(me) 更值得反思與(yu) 警醒呢?
焦慮,該不該傳(chuan) 遞?
“從(cong) 一年級開始,我的孩子沒有虛度過一天,他連玩都是用碎片時間玩的……一個(ge) 優(you) 秀的家長,一定是優(you) 秀的時間管理大師,一個(ge) 優(you) 秀的孩子,也一定有時間管理大師式家長。”一個(ge) 海澱媽媽在某音頻節目中自豪地說。
從(cong) 感統訓練、雙語幼兒(er) 園,到填滿周末假期的興(xing) 趣班;從(cong) 掏空荷包購入原版書(shu) 、專(zhuan) 業(ye) 樂(le) 器、各類課包,到砸鍋賣鐵買(mai) 學區房;從(cong) 接送上下學,到後排陪讀做筆記,再到辭職租房陪考……隨著“雞娃”故事頻頻湧入大眾(zhong) 視野,這個(ge) 不含褒義(yi) 的稱呼逐漸走向日常。越來越多的家長宣稱加入“雞娃”大軍(jun) ,他們(men) 曬裝備、爭(zheng) 資源、拉群聊、建論壇。共享“雞血”的同時,也點燃了焦慮的狼煙。
“你能眼睜睜地看著他活得不如你嗎?道理大家都懂,就是零和博弈,但別人都‘卷’,你不‘卷’咋辦?”雷女士一語未落,周圍不少家長已頻頻點頭。
據教育部2022年11月15日發布的消息,2023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ye) 生規模預計達1158萬(wan) 人,同比增加82萬(wan) 人。而在2000年前後,這一數字僅(jin) 為(wei) 100萬(wan) 人左右。20年間,高校錄取率直線拉升,可家長的焦慮感不降反升。
“孩子的教育問題濃縮了家長的內(nei) 心焦慮。有的家長在孩子麵前10句話8句不離學習(xi) ,尤其關(guan) 注考試成績,動輒把‘中考人生分水嶺’‘高考決(jue) 定命運’掛在嘴上,甚至有家長做折線圖統計孩子成績的漲跌。”兒(er) 童青少年心理教育專(zhuan) 家陳默說:“家長為(wei) 什麽(me) 焦慮?他們(men) 既怕落後,又怕被超越,不自信又攀比心強,把競爭(zheng) 看成終極目的。”
與(yu) “熱鍋上”的家長形成反差的,是不為(wei) 所動的孩子。
“你猜他為(wei) 啥逃課?回家陪倉(cang) 鼠!馬上初三了,一點都不知道著急。這樣下去,怎麽(me) 考得上學?怎麽(me) 立足於(yu) 社會(hui) ?”說起兒(er) 子小威,雷女士像被點了炮撚兒(er) ,瞬間“著”了。
采訪中,家長口中的孩子似乎有個(ge) “通病”——不知道著急。有的孩子缺乏時間觀念:眼看要遲到了,還慢條斯理地吃早飯、上廁所;有的表現為(wei) 行動拖延:搗鼓幾個(ge) 小時就是寫(xie) 不動作業(ye) ;有的表現為(wei) 動力不足:升學考試在即,還想著“無關(guan) 緊要”的事……總之,不管大人多心急,孩子卻像個(ge) “沒事人”。
在北京安定醫院心理治療師徐高陽看來,行動力低、愛拖延的孩子,往往是由於(yu) 某種心理需要未被滿足。“有些孩子會(hui) 把拖延、回避當作維護自尊的方式,他們(men) 擔心努力以後結果仍舊不理想,索性就不努力,這種情況往往是因為(wei) 一些失敗的經曆讓他們(men) 內(nei) 心產(chan) 生了‘我很差’的感覺;有些孩子在潛意識中積累了憤怒、失望的負性情緒,拖延則是他們(men) 的被動攻擊行為(wei) (用消極、隱蔽的行為(wei) 讓別人覺得著急、失望),這種情況多見於(yu) 父母高強度管理的家庭。還有的孩子借此表達對家庭關(guan) 係的期望。徐高陽說,最近,有個(ge) 來訪者讓人印象深刻,她通過成績下滑吸引家庭矛盾的火力,以此來緩和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衝(chong) 突。
徐高陽建議家長遇到這些情況時,首先要冷靜觀察,不要語言攻擊或渲染焦慮,而是思考孩子通過這樣的行為(wei) 獲得了什麽(me) 樣的心理滿足,然後通過一定的親(qin) 子互動給予改善,尤其是在孩子遇到學習(xi) 或人際交往的困難時,要與(yu) 他一起麵對,給他力量和希望。
付出,還不能講回報?
恬恬今年剛上小學二年級,還在幼兒(er) 園中班時,她主動提出學芭蕾舞和鋼琴,得到了父母的傾(qing) 力支持。“我們(men) 不想讓她有遺憾,找的都是很牛的老師,鋼琴也買(mai) 了,學費花了六七萬(wan) ,但最近她說沒興(xing) 趣就沒興(xing) 趣了……”恬恬父親(qin) 話到嘴邊又忍住,緩了緩說,“遇上點兒(er) 困難就放棄,現在的孩子太不懂珍惜。”
由於(yu) 深諳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當代家長總是慷慨地為(wei) 此投入精力與(yu) 財力,且常以壓抑甚至犧牲自我需求為(wei) 代價(jia) 。因此,不管是心理上的感恩,還是成績(技能)上的提升,家長總渴望得到充足的正向反饋,如若不然則難免感到寒心。
“我不適合跳芭蕾,老師說我太硬了,也不想學樂(le) 器了,樂(le) 理課我聽不懂。我以前能跟好朋友一起上課,現在都是一對一的課,越來越難,越來越沒意思了。”恬恬無奈地說。
“家長為(wei) 子女付出、期待成才,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培養(yang) 的方向和強度不合適,那麽(me) 孩子的熱情和耐力就會(hui) 漸漸支撐不住。我們(men) 一直講因材施教,這是家長付出能有合理回報的基礎。”徐高陽說。
李女士與(yu) 丈夫喬(qiao) 先生是典型的“學霸”。他們(men) 以高分考入北京大學,畢業(ye) 後李女士保研,丈夫直博。李女士說:“意識到父母是普通人、覺察到自己是普通人、接受孩子是普通人,三者之中最後一個(ge) 最難吧。許多父母信奉‘考上好大學才有好未來’,卻忽視了影響孩子生活的其他變量,比如心理健康,名校學生抑鬱輕生的案例還少嗎?再如親(qin) 子關(guan) 係破裂,我們(men) 身邊就有出了國就跟家裏斷交的例子,這是家長想要的結局嗎?”
說起父母的期望,喬(qiao) 先生講了個(ge) 真實的“段子”:“讀博時,我爸給我提出一個(ge) 希望——好好搞科研,將來當院士,我覺得很好笑,心想你咋不當市長呢?畢業(ye) 後,我到華為(wei) 工作,我爸又提出了新希望——爭(zheng) 取成為(wei) 下一個(ge) 任正非。”
“如果說我是父母抽中的大獎,這份幸運我不會(hui) 期待再次發生在自己身上。”李女士目前是上海市浦東(dong) 區某公立中學的教師,同時,她也是一個(ge) 四歲孩子的母親(qin) ,“家長自認為(wei) 理所當然的期望,常常隻是極小概率事件,孩子達不到很正常。就說‘上個(ge) 好高中’吧,我們(men) 初中每年一千多名畢業(ye) 生裏,能升入四校八校(上海排名靠前的高中)的,也就幾十人。”
在“用力過猛”的付出與(yu) 高不可及的期待背後,家長不妨回憶一下“養(yang) 娃”的初心。
“有些父母心理不平衡,覺得付出太多,回報太少,這時你應該問問自己為(wei) 什麽(me) 要生孩子,是因為(wei) 事業(ye) 上不去了,全職在家沒事幹,還是有了女兒(er) 想要兒(er) 子?把一個(ge) 孩子帶到世上來,難道不是因為(wei) 你有足夠的愛要給他嗎?孩子學習(xi) 成績好,你要愛他,學習(xi) 成績不好、社會(hui) 成就不足,你更要給他家的溫暖,這才配得上做家長。”陳默說。
一些家長總是“語重心長”地對孩子說“你爸這輩子就這樣了,你要用功,別走我們(men) 的老路”“你不努力,以後會(hui) 和我一樣”……這些沉重的話語令人鼻酸眼熱。
“把對子女的付出當作對抗自己未經正視的自卑感的工具,這妨礙了孩子成長的獨立性,在心理治療中被稱為(wei) ‘投射’,家長把內(nei) 心深處的焦慮、自卑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孩子被動承受、代為(wei) 完成,這樣會(hui) 在孩子心理上創造一個(ge) 假自體(ti) ,使他們(men) 按照父母或社會(hui) 的期待去生活,假自體(ti) 功能發揮得越多,孩子內(nei) 心深處真正想要實現的東(dong) 西就越少。”徐高陽說。
“不要把對孩子的付出和關(guan) 愛當成要求孩子怎樣做、做到什麽(me) 水平的籌碼。”徐高陽表示,家長的愛是孩子成長的階梯,即使孩子沒有照著這個(ge) 階梯走,或是走得不夠好,家長也不能把這個(ge) 梯子撤走,不然,孩子會(hui) 走得越來越小心翼翼、患得患失。
叛逆,難道是我的錯?
“th出現在單詞兩(liang) 頭和中間的發音是不同的;was和did還沒講懂,現在又要給他講has got;什麽(me) 是單位1,怎麽(me) 找單位1……”作為(wei) 六年級小學生小海的媽媽,侯女士練就了隨時開講的本領。
然而,升學大幕還沒拉開,小海就“厭學”了,試卷錯得離譜,侯女士看得心驚。“我把該說的都說了,能做的都做了,他都聽不進去,瞪著眼珠跟我吵。”這是侯女士一周之內(nei) 第二次被兒(er) 子氣得“出走”,深夜坐在麥當勞大口吸可樂(le) 。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視野拓展,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形象不斷受到挑戰。與(yu) 家長身份邊緣化相伴而來的是青春期的人生開始出現岔道口,不管不行、管又不聽,矛盾火速升級。采訪中,不少家長提到被孩子氣得身體(ti) 不適的經曆。一個(ge) 媽媽告訴記者,自己正在“喝中藥調理身體(ti) ”。
作為(wei) 兒(er) 科心理治療師,徐高陽平日接觸的來訪者年齡跨越6至18歲。“12至15歲的孩子是與(yu) 家長矛盾最多的。伴隨孩子自我意識覺醒、獨立性增強,同伴關(guan) 係開始起作用,家長會(hui) 覺得自己被邊緣化了。”徐高陽說。
“不要以為(wei) 成績好的學生就沒有親(qin) 子矛盾。”彭女士是重慶市某中學初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在近十年的工作之中,她見識過各種類型的家長。
“我的課代表最近徹底擺爛了,剛接這個(ge) 班時,她是班裏第一名,人漂亮、家境又好,是大家口中的‘完美女孩’。”彭女士遺憾地說,“現在幾乎天天遲到,上課也不抬頭,成績過山車一樣下滑。”
“她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媽媽全職陪她,對她非常嚴(yan) 格,小學時就經常陪她學到淩晨。最近,她媽再也管不住她了,隻好偷拍孩子在家的視頻發給我,比如刷牙時看手機、賴在床上不起來、對著家人歇斯底裏……發完還要囑咐我‘不要告訴她哦’。我建議她和孩子都去看心理谘詢,她又不肯。”彭女士說,旁觀者一看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可誰也不能代替她成為(wei) 家長。
“與(yu) 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是需要學習(xi) 的。”陳默說,“在同一性發展的關(guan) 鍵期,他想知道‘我是誰’‘別人如何看我’‘我將來要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想不好這些,他就很難有動力繼續往前走。高度聚焦讓孩子的成長環境變得不自然,控製、貶低會(hui) 讓他們(men) 感到痛苦。越早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孩子就成熟得越快,越能成為(wei) 一個(ge) 強有力的人。”
說起好家長,彭女士一下就想起小源的媽媽,“小源的成績比較靠後,一次家長會(hui) 後,他媽媽特意找到我說,小源心地善良、重情義(yi) ,總能看到其他同學身上的閃光點,希望老師能多鼓勵他,不要隻用成績衡量他。”彭女士感慨地說,家長是最有機會(hui) 了解和關(guan) 愛孩子的人。
“青春期孩子的家長要記住一個(ge) 核心原則——保證親(qin) 子關(guan) 係的穩定和安全,讓孩子相信父母是完全支持、積極關(guan) 注他的,在他有困難的時候能夠給他提供幫助。有時候,放下一些威嚴(yan) 和強硬,家長的功能可能會(hui) 更強大。”徐高陽說。
在《我們(men) 怎樣做父親(qin) 》一文中,魯迅先生將父母的愛概括為(wei) 三點:理解、指導、解放。所謂理解,孩子的世界與(yu) 成人截然不同,不應一味蠻做;所謂指導,要養(yang) 成他們(men) 有耐勞作的體(ti) 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所謂解放,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因為(wei) 即我,應盡教育義(yi) 務,教給他們(men) 自立的能力;因為(wei) 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wei) 他們(men) 自己所有,成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人。
(本報記者 陳煜)(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