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400多名大學生8年接力為山區老人拍婚紗照

發布時間:2023-01-30 11:0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400多名大學生8年接力為(wei) 山區老人拍婚紗照

  5萬(wan) 張照片裏的愛情長跑

  92歲的鄒世懷與(yu) 85歲的趙月娥夫婦,終於(yu) 在去年夏天拍好了人生中第一張特殊的“婚紗照”。說它特殊,是因為(wei) 妻子年事已高,腿腳不便,實在無法穿下事先準備的婚紗。

  “爺爺奶奶,笑一笑,3—2—1!”在湖南韶山湘韶村一戶簡樸的民居裏,抗美援朝老兵鄒世懷身著老式軍(jun) 裝,佩戴著兩(liang) 枚三等功獎章和“光榮在黨(dang) 50年”紀念章,依偎在妻子趙月娥身旁。

  這對相守70多年的夫妻,在臨(lin) 時搭建的紅布背景前,露出殘缺的牙齒,笑得格外燦爛,夫妻倆(lia) 布滿皺紋又難掩浮腫的手,始終緊緊地牽在一起。

  鏡頭背後的“攝影師”、00後大學生陳家利很受觸動,“爺爺奶奶的笑容打動了在場所有人,暮年愛情不應被遺忘。”

  這支攝影小分隊,來自武漢工程科技學院師生自發組織的“圓夢計劃”公益實踐團隊,因為(wei) 入選剛剛揭曉的“武漢楷模”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從(cong) 2015年起,每年寒暑假,這個(ge) 團隊都會(hui) 自帶服裝和攝影器材,前往農(nong) 村、社區、敬老院,為(wei) 老年夫妻補拍一套婚紗照,再將照片一一洗印、裝裱,無償(chang) 贈予老人,開啟了一場記錄數以千計愛情長跑故事的接力賽。

  定格不該被遺忘的歲月

  85後青年教師餘(yu) 進文是“圓夢計劃”的創始人。2010年餘(yu) 進文讀大學時,爺爺去世了。老人去世後,家人四處翻找卻找不到一張像樣的照片。無奈之下,一家人隻能把身份證上的照片“P”成遺像。

  這成為(wei) 餘(yu) 進文心底埋藏許久的遺憾。

  2014年,成為(wei) 一名大學輔導員的“小餘(yu) 老師”,帶領學生申報誌願服務項目時,腦海中蹦出的第一個(ge) 念頭,就是要為(wei) 老年人免費拍一張“像樣的照片”。

  不少老人年輕時,由於(yu) 條件所限,結婚時也沒有機會(hui) 好好拍個(ge) 照。從(cong) 黑白到彩色,從(cong) 簡樸到精致,時代進步了,他們(men) 的青春卻一去不返。餘(yu) 進文想到,“一張照片或許留不住什麽(me) ,但至少能定格那些不該被遺忘的歲月。”

  婚紗和攝影器材是團隊一度“最頭痛”的問題。

  彼時,恰巧餘(yu) 進文的老同學在武漢開設的一家婚紗攝影公司,因業(ye) 務轉型,便把70多套二手婚紗無償(chang) 捐給了他們(men) 。不懂攝影技術,便想辦法讓有經驗的同學課後培訓;活動經費不足,便在當年6月開辦“跳蚤市場”,把閑置的衣物、護膚品、考研資料低價(jia) 出售……

  就這樣,27歲的“小餘(yu) 老師”帶著自己班上的15名同學,組建起了第一屆“圓夢計劃”團隊。

  當一個(ge) 又一個(ge) 經曆了時光淘瀝的愛情故事真切地出現在自己眼前,參與(yu) 其中的95後和00後大學生看到了愛情與(yu) 影視劇、小說,甚至身邊同齡人的經曆不同的模樣。

  “從(cong) 前家裏窮,結婚時4毛錢一張的照片,都舍不得拍。”任金玉和李珍榮攜手於(yu) 半個(ge) 多世紀前。那時,任金玉是一名鐵道兵。幾個(ge) 月一封的家書(shu) ,是這對新婚夫妻唯一的交流方式,也成為(wei) 任金玉在零下40攝氏度的黑龍江鐵道隊堅持下來的精神動力。

  結婚55年來,任金玉和李珍榮一直盼望著能有一張真正的婚紗照。

  2022年7月,“圓夢計劃”團隊前往河北省平山縣,為(wei) 這兩(liang) 位老人拍攝婚紗照。鏡頭裏,李珍榮身披紅色婚紗,笑靨如花。任金玉左手挽著妻子,用彎曲的右手對著鏡頭敬起了軍(jun) 禮。那一刻,時間的齒輪仿佛回到了1968年的春天。

  湖北黃梅的趙新國、黎鸞姣夫婦1974年結婚時,兩(liang) 斤糖果便是全部的彩禮。

  2019年暑期實踐時,時任黃梅分隊隊長的張濤一進入趙新國家中,映入眼簾是理療床、吸氧機、血壓儀(yi) 、輪椅,和一遝遝記滿黎鸞姣各項身體(ti) 指標的A4紙。原來,1984年,黎鸞姣因勞累患上類風濕,後來又不幸中風。

  了解情況後,團隊一行十幾人總想多幹點什麽(me) 。道具組整理衣物,攝影組布景調光,化妝組為(wei) 老人潔麵修飾,文字組在一旁采訪記錄……看似呈現的隻是一套照片,背後大夥(huo) 足足忙活了一上午。

  十幾天後,武漢工程科技學院校辦公室收到了一封從(cong) 湖北省黃岡(gang) 市黃梅縣民政局寄來的感謝信。趙新國在信中專(zhuan) 門寫(xie) 道:“(他們(men) )關(guan) 懷備至,悉心照顧,擦汗梳頭,使我老伴感動得流淚。”

  大學生理解了什麽(me) 叫“天長地久”

  2022年是陳政燃陪“圓夢計劃”走過的第五個(ge) 年頭。大學畢業(ye) 後,他依然牽掛著這支隊伍。他說,“圓夢計劃”不僅(jin) 圓了老年人的夢,也讓年輕的大學生看到了“天長地久的愛情”。

  總隊長李立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身邊不少同學對情侶(lv) 之間的親(qin) 密關(guan) 係感到迷茫。

  有人急於(yu) 脫單,便在社交軟件盲目跟風,發布“表白牆”,後來發現,通過新鮮感維係的愛情“轉瞬即逝”;有人苦於(yu) 異地的奔波,在升學就業(ye) 等人生關(guan) 頭始終打不破“異地即分手”的“魔咒”;還有人沉醉於(yu) 偶像劇裏的“愛情雞湯”,動輒花費上萬(wan) 元替對方埋單,把戀愛視為(wei) 投資和炫耀……形形色色的世界中,許多年輕人找不到屬於(yu) 自己的港灣。

  2021年夏天在江西景德鎮看到的一幕,讓實踐隊隊員莊孟月久久不能忘懷。

  一位老人年事已高,不能久站。盡管同學們(men) 努力壓縮時間,加快進度,老人還是難掩身體(ti) 的疲憊。莊孟月感覺到,爺爺已經很不舒服。一旁的妻子問道:“你還站得住站不住?”爺爺擺了擺手,笑著說:“放心,我還有力氣跟你拍照。”

  莊孟月發現,身邊不少同學對待愛情,“就像打遊戲,永遠期待著闖下一關(guan) ”。見證了長達半個(ge) 世紀的愛情故事,她覺得,有的快樂(le) 終歸是短暫的,不妨培養(yang) 一段“慢一點”的感情,兩(liang) 個(ge) 人走得長久,或許才是“更有意義(yi) 的幸福”。

  當時間的刻度拉長到40年、50年,甚至70年,這群年輕人看到了“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懂得了“從(cong) 前車馬慢,一生隻夠愛一個(ge) 人”。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20歲出頭的李洪柱,是大橋底下的第一批輪船司機長。也是在那一年,他和妻子熊三姑一見鍾情,邁入婚姻殿堂。

  “我最高興(xing) 的,就是當年在武漢長江大橋上遇見了她。”李洪柱一邊說著,一邊望向正在化妝的妻子,眼神駐留。

  熊三姑換好了婚紗,李洪柱像孩童一般笑著,直呼:“好看,好看!”

  見證愛情,也找到人生伴侶(lv)

  25歲的“老隊長”耿圓平就是在這裏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2018年暑期,耿圓平和盧瑤同為(wei) “圓夢計劃”的一員,分赴湖北鹹寧、黃岡(gang) 為(wei) 老人拍照。他們(men) 在實踐中相知、相戀,也發現了彼此“在愛情觀上的契合”。

  耿圓平清晰記得,4年前到鄉(xiang) 下拍照時,一位老奶奶專(zhuan) 門騎上代步車,把正在農(nong) 田裏忙活的老伴接了回來。爺爺起初還有些嗔怪,“地裏的活兒(er) 這麽(me) 忙,把我喊回來幹啥?”

  了解孩子們(men) 的來意後,爺爺雖然嘴上說著不在意,卻難掩內(nei) 心的激動。鏡頭前,兩(liang) 位老人凝望著對方,眼角閃著淚光。耿圓平還記得,拍攝完成後,爺爺雙手緊緊捧著照片,端詳了許久。

  耿圓平說,這對老人把稀鬆平常的日子,過成了理想中的模樣。這讓他和盧瑤萌生了對愛情的向往。他們(men) 明白了,從(cong) “愛情”走向“家庭”,不僅(jin) 需要轟轟烈烈的誓言,更需要彼此的投入、包容和信任。

  2022年8月20日,這對相戀5年的年輕人,做出了“兩(liang) 個(ge) 成年人的慎重決(jue) 定”——正式訂婚,準備邁入婚姻殿堂。他們(men) 的愛情宣言,是“始於(yu) 心動,終於(yu) 白首”。

  胡浩是耿圓平上一屆的隊長,他和妻子同樣因“圓夢計劃”而相識。在他們(men) 此前的人生規劃中,從(cong) 未想過在不到30歲的年紀結婚。

  胡浩說,正是在見證暮年愛情的過程中,自己收獲了愛的勇氣,“遇到對的人,就要勇敢地走下去”。2022年7月,他們(men) 正式領證結婚。

  看見愛情,也看見愛情裏的生活。

  大三學生陳子燁一度感覺,長大之後,自己對於(yu) 隔代的親(qin) 情,總有一些隔膜。直到2022年暑假,陳子燁和“圓夢計劃”江西九江分隊的隊員們(men) 一起,為(wei) 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拍下了他們(men) 人生第一組婚紗照,這才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談話間,陳子燁第一次知道了十幾年前外公在外婆生病時的承諾,“我願意把我的器官移植到你身上,哪怕我少活十年”;第一次知道了爺爺陪奶奶一起,三赴上海治療,“不信邪”地戰勝疾病考驗。

  她感受到,長輩的愛情和人生慢慢開始真切地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

  鏡頭裏的“老年愛情故事”,並不總是皆大歡喜,也不乏難言的淚水。

  2022年暑假,“圓夢計劃”韶山分隊的隊員們(men) ,在韶山團市委和映山紅誌願者協會(hui) 的幫助下,驅車穿梭在一個(ge) 個(ge) 山村。

  當來到劉德明、沈愛蘭(lan) 夫婦家中時,這些大多在城裏長大的大學生,對眼前的一幕感到震驚:這是一間半山腰上搭起來的“趴趴屋”,墨綠色木質窗戶早已缺失了大半,用兩(liang) 塊木板、幾根木棍前後補了兩(liang) 層,斑駁的紅磚層層堆疊,壘得並不整齊。看到孩子們(men) 過來,88歲的劉德明坐在雜草叢(cong) 生的院子裏,靜靜地笑著。

  劉德明是一名從(cong) 抗美援朝戰場上退伍的老兵。由於(yu) 在戰場上負傷(shang) ,加之年事已高,他的神誌已經模糊,語言溝通也不再順暢。沈愛蘭(lan) 說,幾十年來,他慢慢忘記了很多事情,但唯一不變的就是愛笑。“他喜歡人多,看到人多他就很開心”。

  1959年,劉德明退伍後經媒人介紹,與(yu) 沈愛蘭(lan) 相識。劉德明比沈愛蘭(lan) 大7歲,怕沈愛蘭(lan) 嫌棄,相親(qin) 時,他特意把自己說小了4歲。沈愛蘭(lan) 回憶道:“我們(men) 的戀愛很簡單,父母說可以就可以”。

  那時,家裏的經濟條件並不好,隻有24元的彩禮,“吃飽飯都是問題”。婚後,劉德明在農(nong) 機站打米、磨麵、彈棉花,沈愛蘭(lan) 則在家裏種地。兩(liang) 人就這樣相伴走過63年。

  鏡頭前,劉德明換上了嶄新的軍(jun) 裝,佩戴著一枚褪色的軍(jun) 功章。沈愛蘭(lan) 穿著胸前繡鳳的秀禾服,戴起新娘頭飾,眼淚順著滿是皺紋的眼角不自覺地流了下來。而身旁的劉德明,一直笑著。

  7月的韶山,白天平均氣溫達35攝氏度。十幾天的拍攝結束,實踐隊裏“每個(ge) 人都黑了一圈”,但他們(men) 認準了這是一件“意義(yi) 非凡”的事情,沒有一個(ge) 人喊累。

  看著兩(liang) 位老人拍婚紗照的一幕,站在鏡頭背後的李菲,眼淚“差點兒(er) 沒忍住”。

  在00後大學生李菲的記憶中,自己鮮少接觸過相伴幾十年的夫妻。她注意到,不少年輕人在戀愛、生活或學習(xi) 中遇到一點兒(er) “小風小浪”,總喜歡吐槽“不會(hui) 再愛了”,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

  加入團隊兩(liang) 年來,李菲見到了許多從(cong) 未見過的“老年愛情”——有人在戰爭(zheng) 烽火中守望,有人在自然災害前挺立,有人平平淡淡廝守一生……在那些“並不太平”的日子裏,他們(men) 以一種近乎執念的愛,堅守著、生活著。

  李菲開始“相信愛情”了。她覺得,真正相愛的人,決(jue) 不會(hui) 因為(wei) “小風小浪”而分開。

  “圓夢計劃”團隊一場愛的接力

  如果說愛情是“一輩子的長跑”,8年來,這支團隊則以一種樸素的方式,跑著一場關(guan) 於(yu) 愛情故事的接力。

  “圓夢計劃”團隊自2015年成立以來,共拍攝了5萬(wan) 餘(yu) 張照片,為(wei) 1400多位老人拍攝了婚紗照和個(ge) 人藝術照,圓了650餘(yu) 對老齡夫婦的婚紗夢,舉(ju) 辦了5場婚紗攝影展,記錄匯編了近1000位老人的愛情故事。

  剛成立時,“圓夢計劃”不過是個(ge) 十幾人的小團隊,到現在已有10支分隊,400餘(yu) 名成員,總誌願服務時長超8萬(wan) 個(ge) 小時。8年來,團隊已在武漢、紅安、景德鎮、重慶、林州、宜昌等全國30個(ge) 地區開展了活動。

  這群年輕人,不隻向老人“學愛情”,也“學奮鬥的人生”。

  2021年7月16日,“圓夢計劃”江西景德鎮分隊的隊員們(men) ,拍下了一張隻有一個(ge) 人出鏡的“婚紗照”。

  這張照片的主人公是91歲的餘(yu) 二妹,她有一個(ge) 更為(wei) 人熟知的稱號——“瓷宮奶奶”。餘(yu) 二妹幼年喪(sang) 父,12歲起跟著舅舅學做陶瓷,由此開始了80年的陶瓷人生。72道製瓷工序了然於(yu) 胸、1988年主動“下崗”建廠創業(ye) 、打造“九龍鬧海”巨型陶碗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她的前半生,足夠壯闊。

  2010年,80歲的餘(yu) 二妹在本該頤養(yang) 天年的年紀,作出了一個(ge) 讓身邊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決(jue) 定——她要在景德鎮修建一座屬於(yu) 這座城市的“瓷房子”。

  搭上千萬(wan) 身家、花光畢生積蓄,還欠下幾十萬(wan) 元債(zhai) 務;為(wei) 了省錢,她從(cong) 沒穿過超50元的衣服,常常用一塊五的泡麵充饑。

  “瓷宮”初建時,請設計師要200萬(wan) 元,餘(yu) 二妹覺得不值當。於(yu) 是,小學文憑都沒有的她,跑去打印店花20元打印了一張福建土樓建築圖。她一個(ge) 人住在茅棚,親(qin) 自監工,一邊推敲一邊指導工人。茅棚裏無水無電,晚上睡覺將洗臉巾蓋在臉上,早晨起床時洗臉巾上麵蚊蟲遍布。

  為(wei) 了打造出“博物館”的樣子,她還用盡一生收藏的6萬(wan) 多件瓷器,砸爛80噸碎瓷片,一一嵌入牆壁。

  5年後,位於(yu) 景德鎮浮梁縣新平村的第一座圓形宮殿“瓷宮”誕生了。這座斥資6000萬(wan) 元、容納6萬(wan) 多件藏品,上下三層容納各類陶瓷的私人宮殿,還被評為(wei) 了2A級旅遊景區。

  時任總隊長陳政燃介紹,在短視頻平台刷到餘(yu) 二妹的事跡後,大家深受震撼,正巧要到景德鎮開展活動,便打算為(wei) 她拍攝一張特殊的“婚紗照”。

  餘(yu) 二妹的追夢故事並沒有結束,她最終的夢想是打造“三圓三方”6座宮殿。她對這些年輕的大學生說,“如果閻王爺要見我,我也要把(瓷宮)弄完再去。我想幹的事情,什麽(me) (困難)都擋不住我”。

  “不顧他言,不顧勸阻,以信仰之名,築意義(yi) 之宮”,在小分隊拍攝的紀錄片裏,他們(men) 留下了這樣的感歎。實踐隊隊員劉夢婷在工作日記中寫(xie) 道,“‘瓷宮奶奶’佝僂(lou) 的身軀、為(wei) 夢想執著的背影特別偉(wei) 岸,我們(men) 這些年輕的花朵有什麽(me) 理由不努力!”

  鏡頭裏,餘(yu) 二妹身著秀禾服,手握團扇,在雄偉(wei) 的瓷宮前站得筆直,完全看不出已是一位鮐背之年的老人。她深凹的眼眶裏流淌著笑容,幹瘦的身子在“千年瓷宮萬(wan) 年藏”的巨型牌匾下更加挺拔。她說,自己一輩子從(cong) 未化過妝,也沒有穿過這樣漂亮的衣裳拍照,心情很是激動。

  王家嶺村是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的一個(ge) “山溝溝村”,位於(yu) 西陵峽段,是三峽最險峻之處。2021年暑期,實踐隊員來到王家嶺,聽73歲的老支書(shu) 譚光俊講述這裏從(cong) “窮山溝”到“億(yi) 元村”的蝶變之路。

  王家嶺村世代種植玉米、紅薯、南瓜等糧食作物,由於(yu) 地勢險峻、交通不便,村民幾乎沒有其他收入來源,生活貧困。

  改革開放後,王家嶺村響應國家號召,全村改土種橙。時任生產(chan) 隊隊長的譚光俊回憶道,當時“阻力極大”。村民世代務農(nong) ,擔憂種的臍橙賣不出去,到時候糧食也沒的吃了。有時候白天栽下的橙苗,晚上就有人拔。

  譚光俊的妻子謝克香一直支持丈夫的決(jue) 定。沒多考慮,夫妻倆(lia) 首先便把自家的土地全部進行了整改。就這樣,“一戶種帶動戶戶種”,新鮮的臍橙慢慢引入了“窮山溝”。

  1982年,王家嶺村開始“包產(chan) 到戶”;1992年,村裏實行“一村一品”,下大力氣開展規模化種植。

  “我們(men) 那時候要自己背著橙子,天沒亮就起床,爬山路到鎮子上賣。”回憶起剛開始種植的幾年,譚光俊和謝克香滿是心酸。

  臍橙樹真正變成“搖錢樹”,是在2015年。那一年,村裏通了新修的公路,夫妻倆(lia) “手挑肩扛”的記憶徹底成為(wei) 曆史。

  上世紀90年代,王家嶺製定的生產(chan) 目標是,全村臍橙產(chan) 量達到200萬(wan) 公斤。現如今,村裏一個(ge) 家庭的年產(chan) 量就能達到200萬(wan) 公斤,全村年產(chan) 值突破億(yi) 元大關(guan) 。

  公路通了,WiFi快了,村裏的年輕人逐漸“歸巢”了……譚光俊和謝克香向隊員們(men) 細數著王家嶺村的點滴變化。麵對鏡頭,兩(liang) 位古稀老人開心地比了個(ge) “耶”。

  8年來,團隊始終保留著一個(ge) 不成文的規定——所有實踐地點都靠同學們(men) 自主聯係確定。隊員們(men) 自主申報、自主聯係,直至材料通過審核、獲得當地相關(guan) 部門回函,這支小分隊才能宣告成立。幾乎每一個(ge) 分隊長都在采訪中向記者“訴苦”,從(cong) 開始聯係到落地執行的每一步,從(cong) 不缺少困難。

  每年一到暑假,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實踐隊伍數不勝數,如何“脫穎而出”獲得地方相關(guan) 部門的支持?不少老年人曾有受騙經曆,如何讓他們(men) 相信團隊真的是“免費拍照”?老人大多隻會(hui) 方言,如何想辦法克服語言障礙,讓溝通順利進行?團隊成員來自天南海北,如何安排好十幾人的衣食住行?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jue) 。

  2022年新加入團隊的趙晨,“有驚無險”地成為(wei) 了“圓夢計劃”黃岡(gang) 分隊的隊長。或是因為(wei) 持續的堅持、或是因為(wei) 平日裏人緣不錯,最終,趙晨招募到了滿意的隊員,也在最後一刻拿到了黃梅縣的接洽函。

  在餘(yu) 進文眼裏,這個(ge) 平日裏常戴一副白色圓框眼鏡的男孩,大學前兩(liang) 年一直都是一個(ge) 沉默寡言且十分低調的人。加入實踐隊的幾個(ge) 月後,趙晨變得開朗了。帶領團隊來到一個(ge) 陌生的小縣城,他可以把一行十幾人的飲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條,可以在媒體(ti) 的鏡頭前侃侃而談,也習(xi) 慣於(yu) 每晚開會(hui) 時為(wei) 隊員們(men) 鼓勁加油……看到趙晨的成長,餘(yu) 進文很是欣慰。

  就讀於(yu) 人文學院學前教育專(zhuan) 業(ye) 的趙晨,未來想成為(wei) 一名“像餘(yu) 老師這樣的人民教師”。他也想幫助自己的學生開展社會(hui) 實踐,將誌願服務繼續做下去。

  2020年,耿圓平大學畢業(ye) 後,考入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成為(wei) 一名三峽船閘運行一線的業(ye) 務員。他說,大學期間的誌願服務經曆讓他明白,要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職工作,同時做一個(ge) 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

  “裏麵牽手的那對是我爸媽,感謝圓夢團隊,做了兒(er) 女們(men) 都沒做過的事”“爺爺奶奶好幸福呀!這個(ge) 圓夢很有意義(yi) ”“還有想拍的,怎麽(me) 聯係你們(men) ?”……在團隊新開設的抖音賬號裏,常常能看到這樣的留言。

  2022年暑期實踐臨(lin) 行前,張濤特意囑咐新隊長趙晨,回到黃梅,一定要去看望趙新國和黎鸞姣夫婦。

  得知一批新隊員回訪,趙新國一大早便在家等候。他特意把3年前拍攝的婚紗照擺在了家中最顯眼的位置。照片裏,趙新國身穿黑色西裝,俯身凝望著坐在輪椅上、著一身雪白婚紗的妻子,眼裏滿是愛意。

  看著趙新國把黎鸞姣從(cong) 三樓一步一顫地背下來,趙晨陷入了深思。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正改變著年輕人的愛情觀念。在“快餐式愛情”盛行的當下,“我們(men) 羨慕老年人的相濡以沫,其實也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

  麵對鏡頭,其實大多數老人並沒有天生的“鏡頭感”。他們(men) 常常眼神不定,甚至局促不安,難掩惶恐。誌願者除了引導老人調節表情,更重要的是瞅準時機,連續抓拍,然後從(cong) 成百上千張照片中選出最滿意的兩(liang) 張。

  這是大多數老人一生中第一張“像樣的照片”,也可能是最後一張。

  2019年年底,餘(yu) 進文接到了一通從(cong) 湖北黃岡(gang) 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一位老人顫顫巍巍地說,自己的老伴不久前去世,“謝謝你們(men) 大老遠給我們(men) 拍照,這張照片現在是我唯一的念想了”。

  2022年7月的一天,河北平山縣的一位老人拍完照,脫下婚紗,把總隊長李立月叫到一旁,緊緊握住他的手,請他再給自己單獨拍幾張半身照。老人說,“等我走了,就用這張做遺像”。

  張子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