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多元支付不是要取代現金

發布時間:2023-02-02 11:27:00來源: 經濟日報

  姚 進

  近日,一則“大額紙幣會(hui) 逐漸退出市場流通”的傳(chuan) 言引起漣漪,甚至有觀點認為(wei) 此舉(ju) 是為(wei) 了推廣數字人民幣。顯而易見,這是一種誤讀。人民幣現金是國家法定貨幣,數字人民幣研發不是為(wei) 了取代現金,而是為(wei) 了助力數字經濟發展,提升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需要。在可預見的將來,現金仍將長期存在。

  由於(yu) 紙幣在流通過程中會(hui) 逐漸老化,變髒變舊,這種“髒汙”類型的紙幣,屬於(yu) 不宜流通人民幣。為(wei) 進一步提升流通中人民幣質量,2022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新版《不宜流通人民幣 紙幣》(JR/T0153-2022)金融行業(ye) 標準,對髒汙指標評價(jia) 標準進行了提升。目前對一些紙幣的回收,是為(wei) 了進一步提升流通中人民幣整潔度,確保公眾(zhong) 用上“放心錢”“幹淨錢”。

  近年來,隨著第三方支付手段的普及,購物、用餐、加油、買(mai) 票等諸多場景的現金支付已逐漸被手機掃碼取代。移動支付的飛速發展改變了傳(chuan) 統的支付方式,也改變了大家的支付習(xi) 慣。有人說,現在出門不帶現金不要緊,忘帶手機則“寸步難行”;有商家說,使用現金成本較高,需要花時間去清點和保管,而且有安全上的顧慮;甚至有觀點認為(wei) ,既然移動支付是大勢所趨,那麽(me) 整頓拒收現金就是多此一舉(ju) 。

  這些觀點看似有一定道理,實則不然。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人民幣現金是我國境內(nei) 最基礎的支付手段。現實中,部分商家或公共服務機構拒收現金的行為(wei) ,不僅(jin) 剝奪了消費者的支付選擇權,也損害了人民幣的法定貨幣尊嚴(yan) ,更不利於(yu) 形成公平競爭(zheng) 的市場環境。

  現金在保障公眾(zhong) 支付權利公平、在重大自然災害等極端情況下穩定公眾(zhong) 支付需求等方麵具備不可替代的優(you) 勢。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拒收現金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早在2018年,監管部門就曾明確鼓勵多元化支付方式發展,整治拒收現金行為(wei) 。2020年12月,央行就規範人民幣現金收付行為(wei) 有關(guan) 事項發布專(zhuan) 項公告,重申任何單位和個(ge) 人不得拒收現金,不得排斥和歧視現金支付。可見,不論是什麽(me) 原因,都不能成為(wei) 拒收現金的理由。

  目前,我國已形成現金、銀行卡、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並存的多樣化支付工具體(ti) 係,同時數字人民幣研發和試點工作正在穩妥推進中。不同的支付工具各有優(you) 勢,能較好地滿足不同市場主體(ti) 的支付需求。鼓勵多元化支付不等於(yu) 對現金說“不”,而是應該將選擇支付方式的權利交給消費者。既要肯定多元化支付的意義(yi) ,加強對各類支付結算方式的推廣,也要充分尊重公眾(zhong) 支付結算習(xi) 慣,包括使用現金支付的習(xi) 慣。

  需要強調的是,數字人民幣作為(wei) 百姓日常消費支付手段的補充,不是為(wei) 了取代現金,二者將長期共存。對於(yu) 一些人擔心的數字人民幣會(hui) 侵犯個(ge) 人隱私問題,應該看到,數字人民幣作為(wei) 央行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會(hui) 充分尊重隱私與(yu) 個(ge) 人信息保護,並在此基礎上做好風險防範。在實物現鈔依然發行的前提下,公眾(zhong) 仍然可獲得實物現鈔所提供的完全匿名性,不會(hui) 因數字人民幣的發行而受影響。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