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對校外人員開放了?專家:應逐步適度恢複對外開放
中新網北京2月1日電(劉歡)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宣布恢複校友出入校權限,部分高校還允許家長和校外人員申請入校。
“乙類乙管”實施後,高校對外開放規則有何變化?校外人員是否還能出入校園?
恢複校友出入權限,家長也能到校參觀
目前,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等高校陸續發布通知:結合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和校園實際,學校恢複校友免預約出入校本部的權限。
大學校友可通過出示電子校友卡、實體(ti) 校友卡或有效身份證件,經工作人員核驗確認後,步行入校。未辦理相關(guan) 證件的校友可通過校內(nei) 單位預約流程,申請入校。
對於(yu) 家長和校外人員,東(dong) 南大學特別規定:因需入校的家長和其他校外人員,可提前一天線上申請,並經校內(nei) 有關(guan) 單位負責人審批,審批通過後生成入校碼,方可入校,出校時,需做好掃碼登記。
此外,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近期發布通知,取消白名單以外人員入校報批製度,恢複疫情前入校模式:工作日來訪人員可在官方小程序申請入校,填寫(xie) 被訪部門、被訪人員及來校事由;來訪人員出示有效證件,做好登記後可進入學校。
大學在周末和法定節假日對外開放,參觀人員在校園開放期間必須持本人有效證件在門崗登記,並接受安保人員查驗。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大二在讀生小劉對此表示很支持,“大學能正常運作挺好的,大家來參觀,也能對學校有了解”。
大學校園備受青睞,卻也有協調煩惱
大學校園一直是校外遊客熱衷參觀的地點之一,特別是花季等特殊時期,各大高校迎來遊客參觀高峰期,校園和校外人員的協調問題也凸顯出來。
中新網了解到,高校此前對社會(hui) 開放時,規定學生宿舍區、教職工家屬區和教學科研場所集中區域為(wei) 非開放區域,圖書(shu) 館、體(ti) 育館等則可以進入。目前,雖然多所高校陸續恢複校友出入權限,但暫未對社會(hui) 全麵開放。
武漢大學保衛部工作人員向中新網表示,目前學校暫未對普通遊客開放,校園教職工、學生的到訪親(qin) 友可聯係校內(nei) 人員進入校園。
24歲的崔磊本科就讀於(yu) 武漢大學,他告訴中新網,在2020年之前,武漢大學沒有設置門禁,可以自由出入。“武大之前是真正沒有圍牆的大學,正門口是一座開放的牌坊,學校就坐落在商業(ye) 街附近,經常有遊客來參觀。”
每年3月是武漢櫻花開放的時節,也是校園遊客最多的時候。崔磊表示,這個(ge) 時期經常能看到專(zhuan) 程來武大拍照的遊人,學校在受到大家欣賞和認可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困擾。
在校園內(nei) ,從(cong) 學生宿舍到教學樓之間有一條著名的櫻花大道,花季時期常常被聚集人群圍得水泄不通,還有遊客在學生上課時探頭探腦,影響了正常教學秩序。
除了校園景觀,圖書(shu) 館、體(ti) 育館等公共設施及場地也經常吸引一些校外人員。
阿九居住在北京一所高校附近,此前曾在一所大學校園的籃球場打球,有時還會(hui) 碰到一起加入的學生,“球場挺好的,碰到學生,問一句‘能玩不’,就可以一起打球了”。
談及大學公共設施問題,他認為(wei) ,一些有學生在自習(xi) 的地方不太適合開放。“但球場這類的,我覺得可以在學校沒有自主活動的時候放開,社會(hui) 上這類公益性的資源比較少,如果能有多一點公共球場或社區球場,誰會(hui) 去學校呢?”阿九說。
“有取有用”,高校宜與(yu) 公眾(zhong) 共建共享資源
雖然從(cong) 前的對外開放曾對校園秩序造成影響,但崔磊仍然希望今後能逐漸恢複到放開狀態。
“一方麵大學具有公共屬性,應該對外開放部分資源;另一方麵大學生也不應該被圈養(yang) 。”他表示,開放的同時應加強管理,不能打擾到學生生活。
“寒暑假沒什麽(me) 課的時候,校園裏的資源就可以合理利用起來了,能夠協調好開放秩序也是大學管理能力的體(ti) 現。”崔磊說。
傳(chuan) 媒工作者侯知謙此前曾到一所高校參加活動,因開放權限問題產(chan) 生困擾。他認為(wei) ,作為(wei) 城市文體(ti) 資源的重要聚合樞紐,向公眾(zhong) 開放體(ti) 育場、綠地等區域可以說是公立高校“有取有用”的社會(hui) 義(yi) 務。
“隨著防疫政策的調整,高校理應在保證師生安全和教學秩序的前提下以合理方式向公眾(zhong) 開放,盡管此舉(ju) 將讓高校重新擔負起相應的管理職責,但其更顯著的意義(yi) 在於(yu) 讓公眾(zhong) 參與(yu) 高校共建,共享豐(feng) 富的資源。”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呂林海則認為(wei) ,大學具有文明教化、傳(chuan) 播知識的社會(hui) 職能,同時還應承擔起社會(hui) 責任。
“高校是知識資產(chan) 的擁有者和奉獻者,不能僅(jin) 僅(jin) 提供一些物理資源,更應該成為(wei) 社會(hui) 的知識資源管理中心,將來應逐步適度、有限地恢複到開放狀態。”呂林海說。(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wei) 化名)(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