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海鷗塞進罐子,父母不該縱容“熊孩子”
近日,在雲(yun) 南昆明海埂大壩邊,一起孩子抓海鷗事件,引發不少人的關(guan) 注。
從(cong) 相關(guan) 視頻中可以看到,一男子帶著孩子在抓海鷗,抓到後將海鷗塞進罐子。另有一女子讓孩子抓翅膀,遊客製止後男孩才放了海鷗。對此,昆明滇池旅遊度假區管委會(hui) 工作人員接受采訪時表示,海埂大壩以及海港公園裏麵都設置了友情提示,提醒遊客不要抓鷗,還有一個(ge) 專(zhuan) 門的護鷗中隊。
此事之所以引發熱議,一方麵是因為(wei) 近來各地遊客增多,傷(shang) 害動物事件頻頻發生;另一方麵,則是因為(wei) 孩子身邊成年人責任的缺失。
從(cong) 前幾日的襲擊孔雀,到近日的抓海鷗事件,可以看到這些孩子身邊的成年人要麽(me) 選擇隱身,要麽(me) 承擔了一個(ge) 誤導的角色。在麵對孩子的錯誤行為(wei) 時,成年人采取了視而不見的態度,甚至是幫助孩子“作惡”。
以男孩抓海鷗一事為(wei) 例,孩子可能年齡尚小,不懂得海鷗隻能用來觀賞,並且需要善待。但陪伴孩子的成年人,卻不可能不明白這個(ge) 樸素的道理——遵守公序良俗,善待自然生物。
目前我們(men) 還不能確定孩子身邊的大人就是他的父母,如果是,那孩子做出此種行為(wei) ,就是家長的失職。常有人說,每個(ge) “熊孩子”的背後都站著一個(ge) “熊家長”。這樣的說法很多時候並不是誇張,部分家長的一再縱容,對於(yu) 尚未形成獨立三觀的兒(er) 童來說,就是惡意引導。
在中國的傳(chuan) 統文化中,教更重於(yu) 養(yang) 。而教育,不僅(jin) 僅(jin) 是學校的責任,孩子三觀的形成,日常行為(wei) 的規範,更多則在於(yu) 家長。在年齡尚幼的兒(er) 童麵前,父母不單是一個(ge) 家庭身份,更是孩子的引路人,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麵鏡子。積極、正確價(jia) 值觀的形成,有賴於(yu) 家長的正確引導。
以此觀之,在一次次引發爭(zheng) 議的“熊孩子”事件中,家長角色的缺失乃至錯位,都應該引起警惕與(yu) 重視。麵對孩子的錯誤行為(wei) ,家長不能一再無視。明事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以身作則,是每個(ge) 成年人的必修課。
□宋述(媒體(ti) 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