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大橋》升起之時,理想與熱血猶在

發布時間:2023-02-02 16:47:00來源: 文匯報

  一部經典話劇明天為(wei) 茉莉花劇場揭幕

  《大橋》升起之時,理想與(yu) 熱血猶在

  “雖然上海已經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大橋,但大橋精神永遠不會(hui) 過時。”話劇《大橋》總導演周小倩對記者感慨,“我們(men) 用新的方式講述那一代人為(wei) 上海建設大橋的故事和工人們(men) 前赴後繼、不惜一切代價(jia) 的精神,希望打動現在的觀眾(zhong) 。”明天,由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製作演出的經典話劇《大橋》將作為(wei) 啟動演出為(wei) 全新開業(ye) 的茉莉花劇場揭幕,劇組近日正在進行最後的合成和彩排。

  1991年,也是南浦大橋聚攏之年,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話劇團創排的話劇《大橋》橫空出世,這部以建造南浦大橋為(wei) 切入點,展現建橋工人與(yu) 工程技術人員群像、重現這一艱苦卓絕建橋過程的作品收獲了大獎和讚譽無數。有評論家稱“它熱情洋溢地歌頌了工人階級在‘四化’大業(ye) 中迸發出來的高昂的建設熱情和無私的奉獻精神,是一出充滿強烈時代精神的好戲。”首演30餘(yu) 年後,“大橋”即將在具有曆史地標意義(yi) 的茉莉花劇場(前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劇場)再度升起,這不僅(jin) 是對往昔歲月的一次致敬與(yu) 回望,也為(wei) 當下戲劇舞台現實主義(yi) 創作帶來更多啟迪。

  大橋精神為(wei) 時代注腳

  《大橋》首演之時,周小倩是台下的觀眾(zhong) ,彼時她是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的一名學生。回想起觀演的那天,她依舊對受到的震撼和衝(chong) 擊記憶猶新,“《大橋》當時對我們(men) 來說是一部‘天花板’級別的作品,特別是橋升起來的那一刻,所有的觀眾(zhong) 都被深深觸動了”。

  學生時期的景仰延續至今,絲(si) 毫沒有褪色,“這是一次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作”。在與(yu) 劇組討論舞美設計時,周小倩始終堅持——大橋一定要升起來。“這幾天排練,橋一共升起四次,每看一次,我都會(hui) 起雞皮疙瘩。”她說道,“大橋立在台上的一瞬間,點亮了每人心裏的那一盞燈。”

  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浦東(dong) 與(yu) 浦西之間的交通往來隻能依靠輪渡。黃浦江邊船舶的汽笛聲,海關(guan) 大樓自鳴鍾的鍾聲,是鮮明的時代注腳;擠輪渡上班的“打工人”默念“這班輪渡軋不上,這月獎金要泡湯”;買(mai) 房子的人堅持“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dong) 一套房”……在作品中,主創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素描串起對“大橋”的希冀,早起運動的青年、忙忙碌碌的早餐鋪主人、騎著自行車匆匆而過的路人……演員們(men) 在大量使用鋼架材料的舞台上下穿梭,錯落有致的結構將建造中的南浦大橋和造橋工人的宿舍融於(yu) 一體(ti) ,藝術再現了改革年代的生活圖景,觀眾(zhong) 也將“穿越”回幾十年前的上海,踏上重溫舊日時光的旅途。

  因為(wei) 記錄得以被留存

  “一定要建第一流的大橋,出第一流的人才,創出個(ge) 大橋精神來!”《大橋》中,施工隊長羅大衛和他的夥(huo) 伴們(men) 為(wei) 實現大橋工程日夜拚搏在工地上。也許他們(men) 都有各自的人生困難和苦澀,但豪邁的建橋事業(ye) 給他們(men) 帶來了自信、尊嚴(yan) 和無限的欣慰。“大橋精神也是人的精神,無論是造橋還是表演,各行各業(ye) 隻有所有人團結起來,才能把事情做好。”“羅大衛”的扮演者韓秀一向記者表示。這是韓秀一繼《於(yu) 無聲處》和《鄒碧華》後第三度參演上話和工人文化宮共同出品的話劇。

  上世紀90年代演出時,《大橋》的舞台上有不少工人身份的演員,他們(men) 身上自帶著勞動人民的質樸和熱情,而在周小倩看來,韓秀一的身上恰恰擁有這些特質。2003年,韓秀一從(cong) 家鄉(xiang) 來到上海,彼時,南浦大橋已經佇(zhu) 立在黃浦江之上。這些年在上海生活,他也常常驅車駛過大橋,而在出演“羅大衛”之後,他有了不一樣的情感,“這不僅(jin) 僅(jin) 是一座橋,也像是一個(ge) 按鈕,按下去之後,整座城市甚至都會(hui) 因此改變。”

  近年來,國內(nei) 舞台不乏反映城市建設的話劇問世,韓秀一也曾參與(yu) 其中。在他看來,要讓這類題材被年輕人所接受和喜愛,對演員的表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詮釋人物的細膩水平和對年代的感知程度,決(jue) 定著觀眾(zhong) 是否能夠靜下心坐在台下。”他對記者說,“每個(ge) 城市都有類似南浦大橋的標誌,每講述一次關(guan) 於(yu) 它們(men) 的故事,就是對城市發展來路的一次深情回望。”(本報記者 王筱麗(li) )

  (來源:文匯報 2023年2月2日 第5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