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的戰友們

發布時間:2023-02-06 15:09:00來源: 解放軍報

  1月3日,雲(yun) 南邊境一處臨(lin) 時駐兵點內(nei) ,南部戰區陸軍(jun) 某掃雷排爆大隊官兵緊張有序地忙碌著。今天,他們(men) 即將奔赴雷場,開始新年度掃雷排爆作業(ye) 。

  這時,教導員黃建軍(jun) 的手機響了起來——原來,正在貴州老家休假的杜富國,打來了語音電話。

  “教導員,今天大家又要上雷場。請您幫我向戰友們(men) 轉達,讓大家掃雷作業(ye) 時,一定要注意安全……”電話裏傳(chuan) 來“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親(qin) 切熟悉的聲音。

  聽到杜富國的問候,曾和他一起加入大隊並肩戰鬥的陳自捍、劉新未、熊鑫等戰友心裏暖洋洋的。

  雷場,越來越近。追隨著杜富國的戰鬥足跡,英雄的排雷戰士們(men) 又一次踏上“戰場”。

  擔 當

  從(cong) 加入大隊那天起,就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掃雷,在搜索引擎裏輸入這兩(liang) 個(ge) 字,最先彈出的是一款電腦遊戲。

  在這款電腦遊戲裏,玩家要在最短時間內(nei) 找出所有沒有地雷的格子。遊戲規則並不複雜,玩家要像開盲盒一樣去嚐試——即使可以根據數字推測出地雷的位置,但沒有點開以前,誰也無法準確知道格子裏是否有地雷。

  這一點和現實中的掃雷很像,隻是現實遠比遊戲複雜。真實的雷場裏沒有明顯的標誌數據,更沒有“死後重新再來”的機會(hui) 。

  那是4年前一個(ge) 夏日的午後。扒開落葉,中士班長陳自捍明顯感覺心跳加速,手也跟著緊張起來。

  一枚斜插在大樹根部的炮彈映入眼簾,露出地表的尾翼已經有了鏽跡。

  這是一枚重型迫擊炮炮彈,發射後未爆炸,性能極度不穩定,稍有觸動就可能爆炸。

  一連串相關(guan) 參數性能瞬間跳進陳自捍腦海中。作為(wei) 和杜富國一同來到大隊的老兵,他有豐(feng) 富的掃雷排爆經驗。

  此刻,陳自捍比誰都清楚,如果這枚炮彈出現意外,自己和身邊的戰友都會(hui) 有危險。

  保證安全最好的方法便是遠離危險。但是,為(wei) 了邊疆人民少受地雷傷(shang) 害,陳自捍和戰友們(men) 不得不一次次靠近這些危險源,處置爆炸物。

  “所有人停止作業(ye) ,退出通道!”陳自捍扭過頭,向身旁搜排的戰友下達指令。等戰友們(men) 都退到安全區,他深吸一口氣,開始挖掘作業(ye) 。

  挖掘作業(ye) 並不順利。剛下過雨,挖掘工具上很容易粘上泥土。為(wei) 了保證安全,陳自捍每挖一次都要用手摳去工具上的泥土,進度十分緩慢。

  好不容易結束了挖掘作業(ye) ,雷坑內(nei) 的情況卻讓陳自捍一陣頭皮發麻——炮彈一米多長,彈體(ti) 碗口粗細,被4根10多厘米粗的樹根纏繞包裹著。

  這種情況下,最安全的處置方式便是不觸碰未爆彈,直接用炸藥就地引爆。然而,這種處置方式已無可能,因為(wei) 幾米外就是國境線。

  陳自捍知道,唯一的辦法就是人工拆除炮彈後,轉運到銷毀點。此刻,炮彈觸地引信十分敏感,輕微的震動就可能讓引信達到臨(lin) 界點發生爆炸。轉運前要鋸斷包裹著彈體(ti) 的樹根,震動無法避免。

  那是陳自捍多年掃雷生涯中最艱難的時刻。他不斷地深呼吸,盡可能輕地拉動鋸片,一根、兩(liang) 根、三根……樹根不斷被鋸斷移走,眼看隻剩最後一根,他卻停下了手中的動作。

  原來,最後一根樹根和炮彈引信已經攪在一起,唯一可行的方案,是將樹根的另一端鋸斷,連同炮彈一起轉運。氣氛變得更加緊張,陳自捍呼吸加快,手心不斷冒汗。

  在安全區等待的戰友們(men) 備受煎熬。這麽(me) 長時間還沒有消息傳(chuan) 來,他們(men) 都明白,班長遇到了大麻煩。

  副班長何利成擔心陳自捍的安危,幾次申請輪換,都被陳自捍拒絕了。

  從(cong) 加入大隊那天開始,陳自捍就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那一刻,陳自捍心一橫,接著便鋸了起來……當炮彈被成功轉移銷毀後,他一直緊繃的神經頓時鬆了下來,汗水順著臉頰不斷滴落。

  掃雷排爆,是和“死神”打交道。陳自捍至今還記得,戰友程俊輝犧牲後,自己的內(nei) 心有多煎熬。遊走在死亡邊緣,產(chan) 生逃避的念頭,是人的本能。然而,每當想起鄉(xiang) 親(qin) 們(men) 被地雷炸傷(shang) 的慘狀,陳自捍一次次拋棄了逃避的想法。

  “我是一名軍(jun) 人。如果我走了,老百姓就要去麵對這些地雷。這和當逃兵有什麽(me) 區別?”陳自捍說。

  成 長

  幫鄉(xiang) 親(qin) 們(men) 掃清地雷,是對他們(men) 最好的報答

  為(wei) 什麽(me) 加入掃雷排爆隊?每名掃雷兵都有自己的理由。

  二級上士丁先慶是為(wei) 了接過哥哥的接力棒,掃清邊疆雷患;從(cong) 小在雲(yun) 南麻栗坡雷場附近長大的劉貴濤,是為(wei) 了讓家鄉(xiang) 父老免受雷患之苦;來自四川都江堰的陳漢成為(wei) 排雷兵,源自對一等功臣付小科的崇拜。

  一級上士劉新未加入掃雷排爆大隊的初衷,和他們(men) 有些不同。劉新未曾經和“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是朝夕相處的戰友。那天,站在講台上,劉新未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入隊的初衷——

  2015年,劉新未已是中士。聽聞要組建掃雷部隊,執行邊境掃雷任務,他覺得這個(ge) 特殊的任務,對自己而言或許是一個(ge) 機會(hui) ——一個(ge) 立功受獎、晉升上士的機會(hui) 。

  那年年底,掃雷集訓結束,掃雷部隊正式開進雷場,準備作業(ye) 。

  第一次到雷場附近村寨看到的場景,劉新未至今難以忘懷:“那是一個(ge) 不到百人的村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假肢、拐杖。”

  對於(yu) 從(cong) 小生活在城市、家境優(you) 渥的劉新未來說,這種為(wei) 了生活付出的巨大代價(jia) ,是他難以想象的。看著戴著假肢的兩(liang) 個(ge) 鄉(xiang) 親(qin) 為(wei) 官兵帶路去勘測雷場,劉新未百感交集。第一次親(qin) 眼看到地雷在百姓身上留下的傷(shang) 疤,劉新未既震撼又痛心。

  這次雷場勘測,讓劉新未深刻反思自己入隊的初衷。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再一次觸動了劉新未。

  那天,穿越一片芭蕉林時,劉新未和幾名戰友都感覺肚子餓得咕咕叫。看著樹上半熟的芭蕉,他們(men) 沒忍住摘了幾根芭蕉吃下了肚。

  作業(ye) 結束當天,隊長龍泉在晚點名時嚴(yan) 厲批評了他們(men) ,責令劉新未幾個(ge) 人把錢還給芭蕉林的主人作為(wei) 補償(chang) 。

  那天夜裏,劉新未翻來覆去睡不著,心裏覺得很委屈:“摘幾個(ge) 半生不熟的芭蕉吃,是為(wei) 了補充體(ti) 力,更好完成掃雷任務。掃完雷,老百姓才能放心進入芭蕉林收割果實。”

  然而,讓劉新未意外的是,第二天,芭蕉林主人不但把補償(chang) 款退了回來,還把熟透的芭蕉直接搬到雷場通道口,讓官兵們(men) 隨便吃。

  邊疆老百姓的淳樸善良,讓劉新未感到羞愧,也讓他再次審視起自己當排雷兵的初衷。

  最讓劉新未觸動的,是在一個(ge) 雷場守炸藥的經曆。

  當時,為(wei) 了保證雷場作業(ye) 進度,劉新未和戰友提前將炸藥搬運到雷場附近。那天中午,他和戰友劉貴濤留下看守炸藥。

  到了午飯時間,附近村寨的幾位鄉(xiang) 親(qin) 陸續趕來,盛情邀請他們(men) 到家裏吃飯。劉新未和戰友一再拒絕,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硬是把他們(men) 拉到了家裏。臘腸、火腿、蜂蛹……老鄉(xiang) 們(men) 拿出家裏最好的食材來招待他們(men) 。

  回憶起那天的情景,劉新未的眼眶濕潤了:“老百姓太善良了!我一定要幫他們(men) 掃清地雷,這樣才能報答他們(men) 。”

  也是從(cong) 那時開始,單純為(wei) 了立功受獎、晉級的想法,從(cong) 劉新未腦海裏消失得無影無蹤。

  “官兵們(men) 的親(qin) 身經曆,勝過千言萬(wan) 語的說教。”掃雷排爆大隊政委趙永登說,在雷場,這些年輕官兵真正體(ti) 會(hui) 到“人民子弟兵”的深刻含義(yi) 。

  這,就是掃雷兵們(men) 最大的成長。

  價(jia) 值

  這不僅(jin) 是一道菜,也是老百姓對軍(jun) 人的愛

  在雲(yun) 南麻栗坡,“軍(jun) 民魚水情”是一道菜名。這道極具地域特色的菜,用芭蕉花和豬肉罐頭製作而成。

  當年,老百姓把芭蕉花作為(wei) 食物送到了前線,指戰員們(men) 也拿出了豬肉罐頭。單獨吃芭蕉花,口感並不好,有一股澀味。然而,當芭蕉花和豬肉罐頭這兩(liang) 樣普通的食物組合在一起,味道竟然好極了。

  就這樣,一道名為(wei) “軍(jun) 民魚水情”的特殊菜肴便問世了。後來,這道菜在當地流傳(chuan) 開來。

  “這可不僅(jin) 僅(jin) 是一道特色菜,也是老百姓對我們(men) 軍(jun) 人的愛。”掃雷排爆大隊教導員黃建軍(jun) 說。

  雷場附近的村民,把掃雷兵當成自己的親(qin) 人。官兵結束一天的掃雷任務返營時,賣水果的鄉(xiang) 親(qin) 總會(hui) 往軍(jun) 車裏送水果。官兵們(men) 當然不肯要,總要掏出錢來給鄉(xiang) 親(qin) 們(men) 。

  有一年休假回家,劉新未看到超市裏火龍果的標價(jia) 很吃驚。他沒想到,在雷場附近,老百姓賣給他們(men) 的火龍果竟然比市價(jia) 低那麽(me) 多。

  原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知道部隊有紀律,怕子弟兵們(men) 不肯收送去的水果,隻是象征性地收了些錢。

  還有一次,麻栗坡突遇山洪和泥石流,掃雷隊全體(ti) 出動救災。由於(yu) 山路被衝(chong) 斷,隊裏也沒了大米。當天晚上,劉新未和炊事班戰友黎明一起到老鄉(xiang) 家裏借糧應急。沒想到,老鄉(xiang) 直接把家裏煮好的米飯全部盛了出來,讓他們(men) 帶回去吃。

  軍(jun) 民情深,以命相交。即便是一次次徘徊在生死邊緣,即便是身邊有戰友犧牲、傷(shang) 殘,掃雷兵們(men) 仍不願離開掃雷一線。

  二級上士熊鑫記得,杜富國被炸受傷(shang) 後,家人曾勸自己離開掃雷隊。熊鑫理解家人的擔憂,他在請戰書(shu) 上這樣寫(xie) 道:“身為(wei) 家中獨子,我知道掃雷危險,感到對不起父母。但是一想到當地老鄉(xiang) ,我真心不想離開……”

  一級上士張中君為(wei) 了不讓家人擔心自己,選擇了隱瞞。“瞞著父母來掃雷的官兵,在我們(men) 隊裏起碼有一半以上。”黃建軍(jun) 說。

  近年來,掃雷排爆大隊的足跡抵達邊境180多個(ge) 村寨,清排雷場60多平方公裏,搜排出爆炸物20多萬(wan) 枚,恢複邊民生產(chan) 生活用地52萬(wan) 平方米。

  那年,陳自捍休假時,特意重回麻栗坡。看著腳下曾經的雷場,如今已經長出綠色的莊稼,蓋起醫院,這名掃雷兵心中湧起了陣陣暖流。

  (劉 華 劉 浩 趙文環 解放軍(jun) 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