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為何這般“鬧”元宵節?小習俗傳承千年記憶

發布時間:2023-02-06 15:0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上海2月5日電 題:為(wei) 何此般“鬧”元宵節?小習(xi) 俗傳(chuan) 承千年記憶

  作者謝夢圓

  “這個(ge) 兔子身上為(wei) 什麽(me) 有那麽(me) 多花紋啊?而且還會(hui) 亮,好漂亮啊!”6歲的小秋指著懸掛的彩色兔子燈好奇地問身邊的媽媽。5日,賞花燈、猜燈謎、包湯圓等元宵活動在上海市浦東(dong) 新區群眾(zhong) 文化藝術館舉(ju) 行,現場上百個(ge) 造型各異的花燈組成一片流光璀璨的花燈長廊吸引不少帶孩子的家長駐足拍照留影。

  一旁的燈謎架上紅紙片隨風翻飛,紙上寫(xie) 著燈謎,輔以隱隱透出亮光的大紅燈籠圖案作為(wei) 裝飾。架子頂端每隔一段距離就伸出一根近一米的杆子,每根杆子上依次掛著兩(liang) 個(ge) 純色紙燈籠和一個(ge) 兔子燈。兔子燈憨態可掬的模樣引得孩子們(men) 紛紛仰頭盯著看。

  為(wei) 什麽(me) 元宵節一定要看花燈?

  “原始社會(hui) 利用火帶來熟食和光明後,引發了人們(men) 對於(yu) 火的崇拜,後來古人又開始崇拜天上的星星。所以說最古老的元宵節就是對火、星星這樣發亮物的原始崇拜。”華東(dong) 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上海市非遺保護工作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副主任陳勤建介紹,很早楚地民間就有了祭祀“太一天神”的習(xi) 俗,具體(ti) 表現為(wei) 從(cong) 正月十五日傍晚開始點燈到天明。

  對火的原始崇拜到了漢代形成了民俗化、社會(hui) 化趨勢。漢代社會(hui) 受楚文化影響較大,民間也廣泛存在祭祀“太一天神”的現象。

  之後這種全民習(xi) 俗又演變成了社會(hui) 性的慶典活動。到了隋唐時期,一些統治者比較提倡看花燈的風俗,尤其是唐宋的統治階級,甚至會(hui) 發布放假政策。上行下效,至少到了南宋時期,元宵節已經成為(wei) 盛大的、全民狂歡的活動了。

  經曆悠久曆史的演變,南北方花燈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風格。北方花燈的形態和花式更顯正式、粗獷,南方花燈形式更多樣自由、工藝更繁複、生活氣息更濃厚。以浙江沿海為(wei) 例,當地的元宵節燈籠多為(wei) “魚燈”,以各色各樣的魚為(wei) 創作靈感製成燈罩。而上海多為(wei) “兔子燈”,取兔子溫和、繁殖能力強之意,期待人丁興(xing) 旺。

  元宵節的花燈隻是燈籠發展中的一種形式,喜慶場合必不可少的還有大紅圓燈籠。元宵佳節除了懸掛圓燈籠烘托氣氛,吃湯圓也是元宵節的“保留項目”。

  68歲的奶奶帶著9歲的孫女媛媛報名了包湯圓的活動,擺在祖孫兩(liang) 人麵前的有兩(liang) 樣原料——白生生的糯米粉團和黑黝黝的豬油芝麻餡兒(er) 。這是媛媛人生中第一次自己動手包湯圓,有些手足無措,不過身邊的奶奶顯然是個(ge) 包湯圓的老手,隻見她熟練地揪下一小團糯米粉,用拇指按成窩窩頭的形狀,加入適量芝麻餡兒(er) ,再補些粉、包上“窩窩頭”,最後在掌心搓幾下,一顆圓溜溜的湯圓就成了!奶奶一邊告訴記者一邊指導孫女包湯圓:“我從(cong) 小到大每年過元宵節都要吃湯圓的,而且都是自己做。現在也想帶孫女來感受一下。”

  圓燈籠也好,球形湯圓也好,追根溯源是中國人對太陽、鳥和卵生神話的古老崇拜。陳勤建認為(wei) ,崇拜“圓”蘊含著人們(men) 對生命的深刻認同,“圓的東(dong) 西帶有生殖意味,給予‘興(xing) 旺發達’或者說生命的延續。實際上我們(men) 是在無意識地繼承遠古對子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崇敬,是一種集體(ti) 無意識的傳(chuan) 承。”

  在他看來元宵節的這些習(xi) 俗都是極其重要的節慶儀(yi) 式感,“節慶儀(yi) 式感往深裏說,這種文化的存在代表了一種文化身份,再進一步講這代表了你是中國人。中國人的文化人格、文化人性是由無數這樣帶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活動或者說民俗活動組合起來的。”(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