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探索與實踐
中新網成都2月7日電 (高嘉琪 王鵬)兔年春節期間,剛剛入選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的成都邛崍市南寶山鎮直台村迎來八方遊客,羌寨風貌旅遊觀光長廊中,各族遊客村民一起共度新春。直台村村民何磊說,曾經“靠山吃山、看天吃飯”的移民村成為(wei) 了依靠高山經濟作物種植、發展文旅融合特色產(chan) 業(ye) 等增收致富的幸福之村,“給我們(men) 生活帶來了很大變化”。
近年來,四川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大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探索實踐。在廣袤的天府大地上,創新發展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各族群眾(zhong) 守望相助的城市社區、各族學生共居共學互幫互助的校園、物阜民豐(feng) 的旅遊景區……成為(wei) “中華民族一家親(qin) ,同心共築中國夢”的一個(ge) 個(ge) 真實寫(xie) 照。
直台村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受災羌族群眾(zhong) 異地集中安置地。多年來,當地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與(yu) 生態宜居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緊密結合,各族群眾(zhong) 不僅(jin) 聯合創業(ye) 發展高山藍莓等產(chan) 業(ye) ,提供就業(ye) 機會(hui) ,還建起了一處處特色農(nong) 家樂(le) ,帶動了許多年輕人回鄉(xiang) 創業(ye) 。
“我們(men) 村子發展旅遊很有潛力,氣候、海拔都比較適合,尤其是把羌文化和旅遊結合起來。”何磊說,目前村子依托南寶山生態本底和地理優(you) 勢,以塑造“天府羌寨·雲(yun) 上南寶”區域品牌為(wei) 發展定位,先後建成羌寨風貌旅遊觀光長廊、直台村爾瑪博物館等民族風情體(ti) 驗場所,成為(wei) 村寨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要載體(ti) 。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開展,引來“鳳凰回巢”。在四川最東(dong) 端的達州市宣漢縣巴山大峽穀,土家族小夥(huo) 於(yu) 濤同樣實現了個(ge) 人與(yu) 家鄉(xiang) 共發展。
“以前就是在外麵打工四處漂泊,聽到家鄉(xiang) 搞脫貧旅遊開發,我就第一時間返回家鄉(xiang) 來創業(ye) 。”如今,於(yu) 濤在景區內(nei) 經營著一家飯店。在他看來,回到家鄉(xiang) 創業(ye) 不僅(jin) 能把家鄉(xiang) 美食帶給外麵的遊客,更能留在老人身邊盡孝。
據了解,巴山大峽穀曾經是當地最偏遠、最貧窮的地區。如今巴山大峽穀文旅扶貧示範項目直接帶動巴山大峽穀片區102個(ge) 貧困村、9.1萬(wan) 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成功走出了一條貧困山區依托文化旅遊實現脫貧奔小康的新路子。
“以前我們(men) 都羨慕城裏人的生活,現在都是城裏人羨慕我們(men) 的生活。”在景區開遊覽車的土家族青年王娟說,自己親(qin) 身經曆了貧窮落後的山村變成富饒美麗(li) 的景區,“我們(men) 土家兒(er) 女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宣漢兒(er) 女心連心。”
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斷深化,來川的很多少數民族同胞,把四川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ang) ,各族群眾(zhong) 共建共治共享和諧美好家園,成為(wei) 了一顆顆緊緊擁抱的“石榴籽”。
生活在德陽市的維吾爾族同胞阿布力克木·麥麥提,十五年前帶著1200元錢從(cong) 新疆喀什來此謀生。到達德陽後,舉(ju) 目無親(qin) 的他一度隻剩下27元錢。德陽市有關(guan) 部門和市民向他伸出援手,支持他依法依規做起了賣烤肉的營生,讓他慢慢在德陽站穩腳跟。心存感激的阿布力克木·麥麥提主動投身公益,捐資助學、幫扶濟困,去幫助更多人。
“以前過的日子苦,現在過的日子甜,我們(men) 要珍惜現在美好的生活,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在德陽見到阿布力克木·麥麥提時,他正在店麵上忙碌著。他說,10多年來自己每賣出一串羊肉串就會(hui) 從(cong) 中提出5毛錢來做慈善公益,目前共捐資約70萬(wan) 元,幫助了不少有困難的群眾(zhong) 。2020年,他被表彰為(wei) 四川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ge) 人。
據了解,全麵深入持久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四川民族工作的重要抓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涼山州、甘孜州、阿壩州全部創建為(wei)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州”,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74個(ge) ,省級示範區示範單位882個(ge) 。
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四川將繼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規範化、係統化、實體(ti) 化,著力完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機製,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程打造成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態文明、教育衛生、文化旅遊、基層治理深度融合的有效載體(ti) ,助力全省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